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川菜菜品的辣味物质分析与辣度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部分川菜菜品中辣味物质(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的含量,根据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结合感官评价进行辣味分级。根据辣度的强弱分为5级(特辣,辣椒素类物质含量≥0.291 8 g/kg)、4级(辣,辣椒素类物质含量0.092 4~0.291 8 g/kg)、3级(中辣,辣椒素类物质含量0.019 5~0.092 4 g/kg)、2级(微辣,辣椒素类物质含量0.001 95~0.019 5 g/kg)、1级(不辣,辣椒素类物质含量<0.001 95 g/kg)5 个等级。在123 个样品中,1级样品占39.84%,2级样品占18.70%,3级样品占26.83%,4级样品占12.20%,5级样品占2.44%。实验还分析了辣椒及其制品对样品辣味的影响,样品的辣味不仅与辣椒及其制品的种类和使用量有关,还与加工方式、原料大小、加工温度、调味料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辣椒制品中的辣椒素类物质进行检测,并对其提取条件和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以乙醇∶水=70∶30(V∶V)作为提取液,采用直接萃取法提取样品中的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以0.3%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62:38,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30 nm,Macherey-Nagel Nucleosil120-5 C18色谱柱(4.6 mm×250 mm, 5 μm)分离。结果表明,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在20~100 μg/mL质量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R12 = 0.999 8,R22 = 0.999 9),检出限为0.001 g/k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104%和86%~103%,相对标准偏差RSD<5%。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可有效排除香辛料物质的杂峰干扰,适合各类辣椒制品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豆瓣是以蚕豆和辣椒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一种调味品,是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地区的一种传统发酵食品。为了测定豆瓣中的辣味物质(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方法:色谱柱为C18反相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V/V,75∶25),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80nm。辣椒素类物质的提取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结果表明:豆瓣样品中辣椒素含量在0.0161~0.0624g/kg之间,二氢辣椒素的含量在0.0142~0.0357g/kg之间,斯科维尔指数在519~1671SHU之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辣椒素及辣椒素酯类物质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以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γ)模型及小鼠前脂肪细胞313-L1模型研究辣椒素及辣椒素酯类物质在糖脂代谢中的作用;通过乳腺癌细胞(MCF-7)和肝癌细胞(HepG2)研究它们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辣椒素(capsaicine)及辣椒素类物质(辣椒素与二氢辣椒素混合物)在质量浓度10μg/mL时对PPARγ受体的相对激活倍数均大于2倍;酶促合成的辣椒素酯类物质(壬酸香草醇酯、癸酸香草醇酯、天然结构辣椒素酯类物质、菜油基香草醇酯类物质)4个样品的四氮唑盐酶还原法(MTS)试验毒性范围大于50μg/mL,它们的质量浓度为50μg/mL时对PPARγ受体的相对激活倍数分别达到10.7、9.2、9.9、1.5倍.当试验样品的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对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的脂肪分化进程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辣椒素类物质质量浓度为50μg/mL,酶法制备的天然结构辣椒素酯类物质(capsinoids)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均对试验的乳腺癌细胞(MCF-7)和肝癌细胞(HepG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辣椒素及辣椒素酯类物质具有PPARγ活性及显著的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和肝癌细胞(HepG2)活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类物质的有效检测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麻辣火锅底料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有效检测器为荧光检测器,在提取阶段对麻辣火锅底料进行冷冻处理不会影响辣椒素类物质最终测定含量。辣椒素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877 527x,相关系数R=0.999 8,回收率为92.22%~96.04%;二氢辣椒素的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913 700x,相关系数R=0.999 8,回收率为88.63%~98.66%。该方法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对麻辣火锅底料中的辣椒素类物质检测更准确,具有现实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6.
辣椒素类物质是一类带有香草基团和中长链脂肪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其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辣度最高。部分辣椒素类物质可激活相关受体,引起痛觉与热觉神经信号的传导,使人感到辣味。斯科维尔指数法是评价辣度最常见的方法,但评价结果仅与辣味物质的含量有关,无法真正反映样品的辣度,而时间-强度法可获得多个与辣度相关的定量指标,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除增加辣椒素类物质的含量外,使用水基分散系、提高体系温度、增感作用的产生甚至其他感觉刺激均可显著提升辣椒素类物质辣味感知强度,在感官评价中应当特别注意。综上,本文总结辣椒素类物质的结构、分布,辣味呈现机制、评价方法以及影响辣味感知的因素等方面,以期为食品辣味强度预测和辣味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辣椒面颗粒度对辣椒油理化性质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色差仪等测定不同颗粒度(35,30,26,20目)机械粉碎的辣椒面制备辣椒油样品(KLD2-KLD5)的辣椒素类物质含量、色差和过氧化值,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热图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辣椒油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和统计学分析,并与传统手工磨制辣椒油样品(KLD1)进行对比。结果:KLD2-KLD5辣椒油样品中,辣椒素含量、二氢辣椒素含量、辣椒素类物质总量、斯科维尔指数和辣度均随辣椒面颗粒度的增大而减小,过氧化值随辣椒面颗粒度的增大而增大,亮度L*随辣椒面颗粒度的减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P<0.05)。经GC-IMS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主要包括醇类10种、醛类18种、酮类12种、羧酸类4种、酯类7种、杂环类5种、硫醚类2种。由GC-IMS指纹图谱结合VOCs的相对百分含量可知,KLD2-KLD5样品的VOCs种类相同,含量各有差异;KLD1样品的VOCs种类和含量与KLD2-KLD5的差异较大。经PLS-DA共筛选出5种辣椒油的关键差异标志物14种。5种辣椒油样品VOCs的PCA、最邻近分析、热图聚类分析结果与GC-IMS指纹图谱结果一致,能将各样品准确区分,KLD1风味最为独特。结论:辣椒面颗粒度对辣椒油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溶出率、过氧化值、亮度L*影响较大且差异显著(P<0.05),对辣椒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种类无明显影响,但各样品的VOCs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了测定火锅底料中的辣味物质(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检测方法:色谱柱为C18InertSustain(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和水(V/V,65∶35),流速1.0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nm。辣椒素类物质的提取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结果表明:火锅底料中的辣椒素类物质含量在0.256~0.816g/kg之间,斯科维尔系数在3948~12583SHU。  相似文献   

9.
张居舟 《中国油脂》2021,46(9):82-86
建立了凝胶渗透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PC-UPLC-MS/MS)测定食用油脂中天然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合成辣椒素、降二氢辣椒素、高二氢辣椒素含量的方法。样品经凝胶渗透色谱在线净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动态多反应监测模式(dMRM),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方法在0.05~1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等于0.998;检出限为0.02~0.05 μg/kg,定量限为0.10 μg/kg;在0.20、1.00、5.00 μg/kg添加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0.6%~101.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9.7%。该方法前处理过程简便快捷,定量准确,可满足实验室准确测定食用油脂中5种辣椒素类物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热、微波、臭氧三种灭菌方式对辣椒粉进行灭菌,以辣椒素类物质含量为特征指标选用响应面法探讨不同灭菌方式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灭菌过程中温度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有显著性影响,加热时间对其影响不显著;微波功率及微波时间均都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有显著性影响;臭氧灭菌过程中灭菌时间对辣椒素类物质稳定性有显著性作用,臭氧浓度对辣椒素类物质影响不显著,最佳灭菌条件为:浓度3.16mg/L,灭菌时间24.2min,辣椒素类物质含量达2.59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