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内置一体式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对聚酯废水的处理效果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HRT应根据进水水质在13~36h内调整,以保证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化纤浆粕工业类一级排放标准。最佳的有机负荷、容积负荷、DO和pH值分别为0.16kgCOD/(kgMLSS·d)、1.6kgCOD/(m3·d)、2~4mg/L和7.5左右。所用MBR对聚酯废水的COD去除效果比较稳定,出水COD基本小于90mg/L,平均去除率达93.7%。MBR对NH 4-N的平均去除率在97.3%,出水NH4 -N小于2mg/L。对磷的平均去除率为71.6%,但会存在出水磷含量超过1mg/L的现象。另外,化学清洗可以恢复膜清水通量的95%,并结合扫描电镜对清洗前后的膜表面进行了微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投加营养物质,保持COD:TN:TP=100:5:1的条件下,淹没式MBR对合成啤酒废水中的COD、NH4^ -N有着较好的去除效果,系统稳定时COD与NH4^ -N的甲均去除率均在90%以上,而且MBR工艺对进水有机负荷的冲击具有较强的短时适应能力,当COD污泥负荷率由0.27g/(g.d)突然增加至0.54g/g.d)时,出水COD浓度未出现明显的波动。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采用浸没式平片膜组件的膜生物反应器(MBR)与传统活性污泥工艺(CAS)处理市政污水时平均容积负荷率、平均污泥负荷率及各自出水BOD5/COD值;考察了MBR中水温及水力停留时间(HRT)对NH3-N去除效果的影响。MBR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好于CAS,当MBR的HRT为3.2h,处理后出水COD去除率为93.07%,BOD5为99.08%,都好于CAS处理后的出水。水温由(8±4)℃升至(25±5)℃,MBR对NH3-N去除率由7.55%升至71.9%;提高MBR的HRT至6h,NH3-N去除率可达97.3%。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体式好氧MBR处理黄姜皂素厌氧出水,在HRT=43 h的条件下,研究污泥龄(SRT)对MBR膜出水COD、NH_4~+-N去除效果和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并对MBR动力学参数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优化运行SRT为30~40 d,此时COD、NH_4~+-N处理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93%以上;ρ(MLVSS)/ρ(MLSS)大部分在0.350左右,明显低于传统活性污泥法;SRT对污泥负荷有一定的影响,SRT在30~40 d时,COD污泥负荷为0.090~0.140g/(g·d)。相关的动力学参数:V_(max)为0.285~1.061 d~(-1),K_s为20.90~178.8 mg/L,V_(max)/K_s为3.22~21.0 L/(g·d)。可为MBR优化SRT的选用以及处理该废水的工艺设计和运行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处理技术》2021,47(7):89-93
采用改进型厌氧折流板(ABR)-膜生物反应器(MBR)反应器,以中高NH_4~+-N含量(≥200 mg·L~(-1))废水为研究对象,构建全程自养脱氮耦合反硝化除磷工艺,以实现高效同步脱氮除磷。结果表明,不同NH_4~+-N负荷下稳定运行后,系统内TN去除率几乎不受影响,均保持在92%左右,而系统除磷率与COD去除率在NH_4~+-N负荷为0.632kg/(m3·d)时效果为佳,分别达到96%与91%,出水COD分别为0.32、18.19 mg/L。当NH_4~+-N负荷由0.316 kg/(m3·d)逐渐提升至0.474、0.632、0.790 kg/(m3·d)时,分别经过56、50、35 d后,系统NH_4~+-N去除率重新达到95%以上,耦合工艺在不同NH_4~+-N负荷下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A/O-MBR处理垃圾渗滤液,考察投加颗粒活性炭(GAC)对出水水质、膜污染的影响,以及不同投加量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投加GAC相比,在A/O-MBR中投加0.75 g/L GAC时,出水平均COD从1 585mg/L下降到1 484 mg/L,NH4+-N平均从25.6 mg/L下降到23 mg/L,出水水质有所提高。同时膜压增长速度减慢,膜表面泥饼层厚度减小,表明膜污染减缓。当GAC投加量从1 g/L提高到2 g/L时,出水平均COD从1 220 mg/L下降到840 mg/L,出水NH4+-N平均从20.8 mg/L下降到18 mg/L,说明增大GAC投加量有助于提高MBR出水水质,同时可大大减缓膜污染,并明显降低垃圾渗滤液后续纳滤、反渗透处理的污染压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内置一体式好氧MBR,选择DO2~4mg/L、HRT4d,容积负荷1.7kgCOD/(m3·d)、污泥负荷小于0.23kgCOD/(kgMLSS·d)的工艺参数,在常温下对生活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MBR对COD的去除效果很好,平均去除率为89.8%,上清液COD的平均去除率为85.3%;MBR对NH4 -N的平均去除率为61.7%,但去除效果存在波动;处理出水中磷含量能达到排放标准。另外,结合水力冲洗和化学清洗对污染后膜进行了清洗,并通过扫描电镜对膜表面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以疏水性无孔硅橡胶管为膜曝气组件,通过长期的运行试验,对硅胶膜曝气生物反应器中实现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温度为32℃,p H为7.5~8.0,溶解氧为0.5 mg/L,HRT为12 h,进水COD为300 mg/L,NH4+-N为60 mg/L时,SMABR具有最佳去除效果,此时出水NO2--N为7.3 mg/L,NO3--N未检测到,NH4+-N、TN、COD去除率分别为82.9%、71.0%、90.0%。研究结果表明:SMABR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能稳定实现同步短程硝化反硝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间歇运行的一体化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此工艺的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出水COD平均值为46 mg·L-1,平均去除率为68.3%,出水NH4+-N质量浓度平均值为323 mg· L-1,平均去除率为65.3%,出水TN质量浓度平均值为712 mg·L-1,平均去除率为65.8%,所测各指标均满足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DB11/307-2005)中一级B的排放标准,中试系统未设置严格的厌氧区,反硝化效果不明显,出水TN以NH4+-N和NOx-N为主.试验对膜通量变化和膜污染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经过反冲洗后的膜组件,膜通量可以维持在35 L·m2·h-1以上,跨膜压力可保证在0.02 MPa以下.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级A/O工艺(MsAO)和生物膜强化多级A/O工艺(BEMsAO)对煤气化废水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煤气化废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546.9~2 221 mg/L时,MsAO和BEMsAO对COD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1.67%和89.03%,去除负荷分别为514.9 g/(m~3·d)和364.6 g/(m~3·d);进水NH4~+-N的质量浓度为195.4~520.3 mg/L时,MsAO出水的NH_4~+-N的质量浓度平均为149.4 mg/L,去除率为63.42%。BEMsAO出水的NH_4~+-N的质量浓度平均为1.32 mg/L,去除率为99.48%,BEMsAO对NH_4~+-N的去除效果优于MsAO,NH_4~+-N的平均去除率提高了36.06%。当水力负荷由0.08 m3/(m~2·d)逐步升高到0.11 m~3/(m~2·d)时,MsAO中NH_4~+-N的去除率显著降低;尽管水力负荷增加了37.5%,但BEMsAO中NH_4~+-N的去除率始终维持在99.00%以上,BEMsAO耐负荷冲击能力优于MsAO。  相似文献   

11.
在不排泥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MBR)内的污泥浓度MLSS和MLVSS都随时间不断累积,而反映污泥活性的MLVSS/MLSS则不断减少。研究中发现,MLSS对MBR运行效果影响显著:TN的去除率随污泥浓度增加而增加,而COD的去除率随MLSS的增加先降后升,TP的去除率则先升后降,且二者均在污泥浓度6500 mg/L时达到极值,NH3-N的去除效果则随着污泥负荷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上流式污泥床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中,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为进水的条件下,成功培养出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好氧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粒径在0.5~2mm,颗粒污泥沉淀速度在29~58m/h。MLSS为3077---4103mg/L。当COD的进水容积负荷为4.8kg/(m3·d)时,去除率高达96%以上。氨氮进水在160mg/L时,去除率达97%以上,出水氨氮在5mg/L以下。对总磷的去除率在22%-37%。主要是因为亚硝态氮浓度、COD/TN比和TN/TP比等对聚磷菌除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小型泵站污水处理工程水流连续、水量变化幅度大等特点,采用一体化SBR反应器进行处理,介绍了该反应器的主要配置参数及运行效果.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COD质量浓度为20~40 mg/L,NH3-N质量浓度低于0.2 mg/L,TP质量浓度低于0.2 mg/L,TN质量浓度低于10.5 mg/L,SS质量浓度低于...  相似文献   

14.
袁鹰  刘明源 《广州化工》2014,(22):143-145
污泥负荷( Ns)是指单位质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去除的有机污染物的量,单位kgCOD/( kgMLSS·d)。利用泰州市紫光水业污水处理厂初沉池出水和曝气池的活性污泥制作一定浓度的污泥混合液,并在0.1~0.3 kgCOD/( kgMLSS·d)污泥负荷中选择5个实验点,改变停留时间进行好氧生化反应,分别测COD, TP, NH3-N, TN的去除率,讨论不同污泥负荷不同停留时间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综合考虑污泥沉降性能和去除污水COD和脱氮除磷的效果,确定最佳污泥负荷为0.20 kgCOD/( kgMLSS·d)。  相似文献   

15.
潜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亮  刘慧明  颜明  王理明 《水处理技术》2012,38(3):84-86,90
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该工艺对COD、BOD5、NH3-N、TN和TP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湿地对COD、BOD5、NH3-N、TN和TP的去除效果较好,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4%、83.5%、63.8%、57.9%和90.1%,出水COD为11.2~23.3 mg.L-1,出水BOD5为6.7~11.3 mg.L-1,出水NH3-N、T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3~16.1、18.8~23.2、小于1.0 mg.L-1,出水水质优于GB 5084-2005要求。植物种植状况、温度变化及进水污染物含量等因素对湿地处理效率有较大影响,总体上来讲,温度大于20℃、植物种植密度越大、进水污染物含量越低处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在不排泥的条件下,SMBR系统表现出对CODCr、NH3-N、TN、TP等指标良好且稳定的去除效果,其中TN、TP在较高的污泥浓度下才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通过对SMBR系统处理效果影响因素的考察,发现污泥浓度对系统的处理效果及反应器内的生物处理都有影响,因系统不排泥,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系统出水的有机物含量下降,而反应器中的有机物浓度呈现先升高而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雷庆铎  赵艳霞  刘依林 《广东化工》2012,39(16):110-111,109
通过平行运行MBBR-MBR和MBR,保持进水水质和其他操作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对比两个反应器在不同污泥龄下对NH3-N、COD、TN和间甲酚的降解效率,分析MBBR-MBR和MBR各自的脱酚脱氮性能。试验表明:不同污泥龄下MBBR—MBR的处理效率均。蒋于MBR。当污泥龄为8d时,MBBR-MBR对NH3-N的去除效率是MBR的2.4倍:当污泥龄为20d时,MBBR-MBR对NH3-N、TN、COD、间甲酚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5.4%、82.6%、99.4%和99.6%。  相似文献   

18.
A2O-MBR工艺处理校园污水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20-MBR系统处理校园污水,考察该工艺对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A。O—MBR工艺在稳定运行条件下各项出水水质优良,但由于受碳源限制,出水TP浓度不能稳定达标。水温对A20-MBR系统去除COD。和NH3一N的效果影响较小,而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较为显著;低水温条件下维持系统污泥质量浓度在6g/L以上可获得较高的NH3-N及TN去除率;为保障处理效果和降低运行成本,低水温条件下(9~12oc),应提高DO的质量浓度至1.0mg/L左右。  相似文献   

19.
项敏  陈东辉  黄满红 《广州化工》2011,39(12):127-130
针对上海某污水厂实际运行中的问题,通过小试试验考察不同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及进水流量分配对分段进水A2/O工艺影响,以期提高其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混合液回流比对COD、TP和NH3-N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对TN的影响较大,系统的混合液回流比维持在200%较为合适;污泥回流比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很大,污泥回流...  相似文献   

20.
对重庆市大渡口污水处理厂,在DO值分别为3.0、2.5、2.0、1.5、1.0mg/L的情况下,选取进水参数差别不是很大的10个周期进行生产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考察范围内,不同DO值条件下CASS工艺对COD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无论采用何种DO值,均可保证出水CODCr浓度低于60mg/L,达标排放;不同DO值对NH4^+-N和TN的去除影响是巨大的,在DO=1.5mg/L和1.0mg/L时出水NH4^+-N和TN都曾出现过不达标的现象,并且考虑节能方面因素,宜将DO控制在2.5mg/L;各种DO值下,TP的去除率稳定且较高,始终保持在94.7%以上,出水也一直稳定在0.1~0.4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