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能源互联网是解决未来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有效利用的重要基础,发展能源互联网对改变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理念,探讨了中国特色的能源互联网及其主要特征;同时阐述了能源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区别,提出了能源互联网发展进程中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结合当前四川电网的发展状况,分别从特高压输电线路、"互联网+"管控系统、综合能源管理平台、多类型能源优化互补调度、富余水电制氢、智能调度与安全防护等方面对四川电网在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过程中已做出的成果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推动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分析能源发展与应用的基础上,引出能源互联网的概念,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特点。介绍了国内外能源互联网建设概况,结合江苏电网现状提出了江苏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能源互联网——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互联网作为未来可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和潮流。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和特征,提出其基本架构,并从广域网,局域网和基础设施三个层面讨论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综述了国内外能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能源路由器作为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并对基于能源路由器的能源互联网应用场景给出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4.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基于全面感知、宽带互联和智能应用,创造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能源互联网是由互联网与新能源技术整合而形成的新型能源体系。能源互联网在实现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融合的同时,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支撑。在阐述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和历程以及能源互联网发展缘起和特点的基础上,梳理了能源互联网与智慧城市间密切的关系,总结了能源互联网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各领域的应用,并对能源互联网支撑智慧城市发展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刘焱  石莹 《湖北电力》2012,36(6):73-75
本文基于湖北能源的分布及开发状况,分析湖北电力能源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加快湖北电力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特高压电网,有序开发省内资源,统筹推进电源接入环节智能化。  相似文献   

6.
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明  刘广一  刘超群 《中国电力》2014,47(11):140-144
为满足未来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减少环境污染等能源供用要求,研究了与未来能源资源约束条件和应用技术水平相匹配的能源供应与消费技术框架。相对于传统的能源供应体系,这种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能够发挥能源综合应用和负荷侧互动技术优势,整体优化能源供给与消费,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效能。  相似文献   

7.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的国内外发展实践,提出了通过加快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思路,论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可行性,分析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技术创新领域以及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能源互联网未来发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融合了电力、互联网、信息等学科的能源互联网可依照Internet理念组网。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特点、框架等内容;简要介绍了其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储能装置及能源路由器等;总结了国内外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分布式能源并网影响、高效储能技术、接口标准、信息互联系统建设、电力市场与服务完善等若干未来能源互联网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清洁替代、电能替代”的能源发展趋势下,电网作为输送与分配电能的载体,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更是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主体。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俄罗斯等典型电网百余年发展的研究,总结了世界典型同步电网发展从传统电网到现代电网,从孤立电网到跨区、跨国大型互联的一般规律,为中国电网的发展提供借鉴。基于对中国电网发展历程和考虑新能源特性电网互联演化的分析,结合电力需求、能源开发以及电力流规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同步电网格局的中国能源互联网未来的发展形态,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能源互联网的提出是致力于解决目前面临的能源供需矛盾,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阐述了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了能源互联网在各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并对能源互联网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智能电网中清洁分布式能源的优化利用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艾芊  吴俊宏  章健 《高电压技术》2009,35(11):2813-2819
智能电网是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此,分析了智能电网中清洁能源大量使用的发展趋势,同时借助微电网模式对分布式能源进行管理,研究了智能电网中分布式能源最优化利用问题。提出了基于多代理系统(MAS)的控制框架。为了优化利用分布式能源,设计了协调控制策略。详细分析了各Agent的控制方法。MAS实现了对全网清洁分布式能源信息化、智能化的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MAS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全网各电源进行协调控制,保证了各种状态下系统的安全稳定以及对清洁分布式能源的最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12.
园区能源互联网是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展多能源协同利用与综合能源服务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对推动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园区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剖析了园区能源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与功能特点,并列举了国内外典型园区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的建设目标、内容与应用效果;通过分析传统园区供用能系统存在的不足,指出园区能源互联网规划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出系统化的园区能源互联网规划方法的理论框架以及关键要素,应从系统优化配置、信息平台、多能源互动3个方面进行工程实践建设,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与原则。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问题对能源生产、传输和利用形式的转型升级提出了迫切需求,积极发展智能电网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论述了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的关系;深入分析了能源与电力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得出智能电网将是中国现阶段能源与电力发展的必经之路。其次,从发、输、配、用等九大领域构建了智能电网发展的总体架构;阐述了智能电网在推动能源转型、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总之,坚持以电为核心,充分发挥智能电网在智慧能源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能源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对智能电网在能源互联和信息互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建设,面向未来电网发展形态,深入分析智能电网发展需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智能电网创新架构,提出基于虚拟电厂和能效电厂的能源互联网规划方案,提出基于大数据和信息广泛互联的智慧能源信息服务体系架构,以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和居民感知度为目标,提出智能电网建设模式、运营模式、服务模式和交易模式,充分发挥智能电网的平台效应,并从根本上改变智慧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能源基地建设与特高压电网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能源资源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分析了我国大型水电、煤电、核电基地的开发规模与布局.从电网适应性、综合效益等角度,论述了发展特高压电网的必要性.为确保能源基地大规模电力外送,根据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出了我国特高压电网发展思路和目标网架规划.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分布式储能以其优良的系统灵活性和电力一致性,对推动电力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针对用户侧分布式储能,以并网型“分布式光伏+储能”为主要应用模式,以前置运行优化的用户侧分布式储能全寿命周期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双粒度储能优化运行策略的分布式储能价值评估模型。以中国某省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用户为案例,对负荷特性、电价政策、储能成本和储能技术特性对用户侧分布式储能价值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研判用户侧分布式储能未来发展潜力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中外对智能电网概念及内涵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关于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必要性及已具备的条件进行了探究,认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满足人类未来需求的必然发展方向,未来的坚强智能电网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电力保障,为人民生活提供更优质、灵便和人性化的服务,同时为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绿色节能通信网络的构建关乎5G网络能否可持续发展.研究5G网络能耗管控技术,对于探究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分布式清洁能源系统、储能系统与需求响应在5G网络能耗管控中如何应用以实现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基站能耗管控研究的模型、算法、技术路线等角度出发,以配置有能量收集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