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与异常高压的关系非常密切。准葛尔盆地腹部异常高压主要发育在侏罗系八道湾组和三叠系,以三叠系最高,压力系数逾2.0。平面上异常高压在同一地区内,地层越老压力系数越高,对于同一层位,压力系数北低南高。快速沉积导致的欠压实作用、烃类的生成以及岩浆侵入导致的流体热增压效应是异常高压形成的重要原因。对该盆地异常高压分布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异常高压对油气运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重要动力来源;另一方面,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又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油气藏多分布在超压层内或者邻近超压区,同时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流动,最终形成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王小琴 《辽宁化工》2020,49(7):807-809
在各含油气盆地里普遍存在地层压力异常现象,其成因研究是油气成藏研究与地层压力预测的基础,不同的成因与油气藏形成、分布的关系不同。钻井资料证实,梨树桑树台深洼带发育异常高压,纵向上主体分布在沙河子组地层,综合分析桑树台深洼带地质条件,通过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结合沉积速率分析、埋藏史及生烃史分析,对异常高压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梨树桑树台洼陷区沙河子组以烃类生成增压成因为主。  相似文献   

3.
异常高压带的异常特征是含油气盆地沉降中心都具有的普遍特征,正确计算地层压力在油气远景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石油地质学领域中,地层的压实和压力特征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其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油气勘探工作中,油气层压力的预测和控制直接关系到钻井的成功率和油气田的勘探速度等问题。压力录井的方法可进行地层压力预测,有益于安全快速钻进。异常地层压力成因多样,随钻表现各不相同,灵活掌握运用检测方法,能有效捕捉信息,准确判断压力情况。dc指数和气体参数法是应用较多的地层压力检测方法,在钻达高压油气层之前,能预测异常高压的存在并对井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认真总结经验,抓住主要矛盾,仔细工作,完全可以作好地层压力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油气层评价方法不能有效地处理和充分解释煤层气层全烃值异常的情况,本文从煤层气地质的角度分析了煤层的厚度、煤体结构、地层压力对煤层气井全烃异常高值的影响。研究表明:煤层厚度越厚,气测全烃异常值越高;与原生结构煤相比,碎裂煤和粉煤更能使全烃值出现异常高值;地层压力与钻井液液柱压力差,也是影响气测全烃值异常的重要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南部敖南深凹区葡萄花油层储层薄差,但局部发现高产工业油流井,这可能与该地区存在的异常高压现象有关。根据测井、试油、地震、化验等资料,分析敖南深凹区油田异常高压分布、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纵向上异常压力主要分布于青一段—嫩二段,剩余压力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这有利于油气的成藏;平面上高压区主要分布于敖南深凹区中部,压力分布差异较大。青一段烃源岩排烃有利于地层压力的保存,超压盖层有效的封闭了葡萄花油层的油气。异常高压有利于提高薄差储层的初期产能,有效的增加了敖南深凹区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利用地震岩性反演等手段,通过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北部沙一段地层、构造、沉积等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区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认为,胡状集北部沙一段各套地层的构造形态简单,构造圈闭少,对于寻找构造油气藏来说,勘探风险比较大。而研究区有多种典型的地震异常体,如盐类透镜体、上超、断续强反射等,这些地震异常体的发现对研究区寻找隐蔽油气圈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区域地质、地层层序、构造特征及沉积特征等方面论述了TH区块的基本地质特征,然后较详细地分析了油藏纵向及平面分布的特点,最后对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山前构造储层埋藏深,岩性既有碎屑岩,又有碳酸盐岩,多属低幅度构造,地层压力通常为异常高压地层,钻井中多次发生井涌及井喷,且存在着多个不同的压力系统,这给地层压力预测检测较大的困难,影响了钻井工程设计及施工。本文根据实测地层压力资料,研究了库车拗陷现今异常高压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并提出库车拗陷异常高压主要是由构造挤压作用和充气作用引起的。该研究对恢复该区的现今流体动力场及探索超压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油气地质异常是指与正常地质背景相比,表现出油气成藏或运移的特殊地质现象,如地球物理异常、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异常、岩石异常等。油气地质异常是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也是非传统油气资源的重要标志。非传统油气资源是指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具有不同的成因、分布、储集特征和开发方式的油气资源,如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基于此,研究了油气地质异常和非传统油气资源,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非传统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保障能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依次建立三维的数字化地层格架模型、沉积相分布模型,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利用沉积相和趋势面的控制建立三维属性确定性及随机模型。通过对三维属性模型的研究分析对红岗油田储层的剩余油气分布特点作出评价,为红岗油田的进一步开发作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通过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依次建立三维的数字化地层格架模型、沉积相分布模型,结合实际的地质情况,利用沉积相和趋势面的控制建立三维属性确定性及随机模型。通过对三维属性模型的研究分析对八屋气藏储层的剩余油气分布特点作出评价,为八屋气田的进一步开发作出指导。  相似文献   

13.
RFT是测量地层压力及流体性质的一种新型的测井工具 ,主要测量地层中的某一深度点地层压力随时间的变化 ,获取地层的压力能够直接反映地层的地质信息 ,具有直观、快速 经济等特点。大量生产实践证明 ,RFT测井技术在许多方面弥补了常规测井方法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尤其在复杂细小断块油藏中 ,在具有多套油水系统、低孔、低渗及不同压力系统的情况下 ,已成为地质分析及油气层评价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车西洼陷异常流体压力与油气运移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应用试油实测压力与泥岩声波时差资料计算分析了车西洼陷异常流体压力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研究区沙河街组沙三段与沙口上亚鞋烃源岩中存在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异常高压带的空间分布与大套泥岩的发育区以及生烃中心基本一致,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异常高压控制了研究区油气区域运聚,由洼陷中心向边部依次发育岩性油气藏、构造一岩性油气藏环带、潜山油气藏环带。古近系超压与古生界常压的配置是潜山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异常高压具有保护并改善深层储层物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共划分为西缘逆冲带、天环坳陷、陕北斜坡、晋西挠褶带、伊盟隆起及渭北隆起共六大构造单元。劳山地区位于陕北斜坡带中部,区域构造为一平缓西倾单斜,地层倾角小于1°,千米坡降为7~10m,内部构造简单,局部发育差异压实形成的低幅度鼻状构造。本区油藏具有湖相生成油的特点;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受沉积相带及隆起构造背景控制明显,且大多分布在剩余压力相对低值带。进而得出结论:研究区具备石油成藏地质条件,油气性质优良,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沿优势沉积相带及局部鼻状隆起构造背景,并结合地层过剩压力分布特征进行勘探部署,对寻找新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沉积相控制着油气储层的分布和储集性能,对地层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子洲气田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的研究,对其地质特征有更深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张璐 《云南化工》2022,(1):106-107
沉积相控制着油气储层的分布和储集性能,对地层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安塞油田郝家坪南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的研究,对其地质特征有更深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尽管新场构造需要四段满足油气成藏的基础地质条件,但已有钻井揭示该地区油气平面分布不均,油气富集规律十分复杂。通过研究,新场构造须四段油气富集的3个主控因素为:优质储层控制气藏展布;裂缝为高产气井的重要因素;古构造控制了油气富集带的形成。基于主控因素,采用叠前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开展储层预测,采用基于构造应变、基于地层组合特征变化、优势频带地震相干、横波分裂等技术开展综合裂缝预测;运用petromod软件恢复古构造。最后通过多参数的综合分析,实现了对天然气富集区的综合预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A油田注水开发后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指出由于注采失衡、注水压力界限以及注水强度确定的不合理,加剧了层内、层间和平面矛盾,是形成异常地层压力的主要原因,在平面上形成异常欠压区和异常高压区交互分布的状况,可以划分出5种典型的异常压力区,通过积极开展异常压力分布特征的研究和治理,对油水井作业、钻井、预防套损和油田开发调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东营凹陷中带西段沙二段区域地质特征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以及区域地层的分布规律,显示出两条主要断层的控制作用,以及古地貌对沉积地层厚度的控制作用。进而详细分析东营凹陷中带西段沙二段储层分布规律,并结合相应的生产井信息,分析了有利储层的分布特征;通过对生产井产油情况与处于沉积环境的对比分析出东营凹陷中带西段沙二段油气成藏的有利位置,为进一步开展勘探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