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青  杨圣林 《消防科技》2008,27(3):173-175
利用NIST开发的场模拟软件FDS,对室内火灾中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对轰燃的影响情况进行模拟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为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中排烟风机的选用和相关消防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排烟量对室内火灾轰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IST开发的场模拟软件FDS,对室内火灾中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对轰燃的影响情况进行模拟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为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中排烟风机的选用和相关消防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1∶20的缩尺隧道模型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地铁隧道火灾双点排烟系统下烟气温度分布特性及临界排烟量,并研究火源热释放率和风口长度对临界排烟量的影响。试验发现,临界排烟量随火源热释放率的增大而增大,随风口长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这说明存在一个临界风口长度。  相似文献   

4.
以某海底隧道为例,建立1∶4的缩尺物理模型,分析不同火灾场景、纵向与横向排烟模式下的热释放速率、烟气蔓延长度和高度、行车道和排烟口的温度分布和风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纵向排烟可以减少烟气回流,控制烟气向火源下游蔓延;横向排烟可以减少烟气在隧道内聚集;纵向排烟与横向排烟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将两种排烟模式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烟气控制效果能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火灾动力学仿真软件FDS研究了排烟口面积和排烟口长宽比对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排烟效果的影响(火源功率为5 MW)。即对不同工况下,人眼特征高度层温度,CO浓度,能见度以及顶棚温度进行研究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排烟口面积为4m^2、排烟口长宽比1:1更有利于人员疏散。  相似文献   

6.
针对地铁火灾时烟雾特点和现有地铁排烟设施的排烟方式,结合某地铁站进行热烟测试,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排烟效果,提出了排烟措施,为扑救地铁火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不同正压式移动风机组合(并联、串联、上下和V型)对建筑火灾排烟效果的影响,采用试验测量与基于大涡模拟火灾动力学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不同风机组合的火场排烟场景、排烟效率及注意事项。结果表明,4种风机组合均满足空气锥气流覆盖进风口、增加室内压力的需求。当风机组合摆放成V型时,建筑物内的气流组织效果优于其他组合。上下型、并联风机组合排烟时,两台风机射流中心点距离过于接近会造成部分空气锥形成的气流相互叠加,从而增加空气锥内部涡旋的形成,能耗增加。风机串联时,前台风机的电机阻碍后面气流运动,导致流速降低。论证了风机组合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验证其战术的可行性,为火场排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铁车站火灾时事故通风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地铁车站站台发生火灾时,可以利用通风系统控制通风量的大小和方向,防止有毒高温烟气的扩散,保证人员疏散和火灾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事故通风量如何取值,目前还缺少理论依据。在分析了地铁站台火灾时烟气流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条件下事故通风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事故通风量与火灾负荷和楼梯口宽度成正比,与楼梯口处的挡烟垂壁高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9.
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排烟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针对现代超高层建筑火灾的危害特点,阐述了防排烟设计在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重要性,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火灾烟气蔓延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超高层建筑火灾防排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烟气蔓延距离、2 m高度处能见度以及系统排烟效率作为判定合理断面送风面积的关键性判据。采用FDS对油罐车在1%、3%、5%、7%坡度隧道内的火灾场景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坡度小于5%时,断面送风面积占比随着坡度增大而增大;而坡度大于5%时,断面送风面积占比保持在80%不变。根据断面送风面积占比和隧道坡度之间的数值关系,提出了无量纲断面送风面积坡度修正系数公式。  相似文献   

11.
以上海中心大厦为原型,利用Fluent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对上海地区气象条件进行统计得到该地区的四季风频图,基于此进行模型边界条件设定,模拟计算得到建筑外流场、外立面水平截面与垂直高度的自然风压。对其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了超高层建筑室外自然风压对火灾排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k-ε两方程三维紊流模型模拟高层建筑内的烟气流动,利用FLUENT软件对定排烟量情况下不同走廊净高和排烟口风速时的机械排烟进行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走廊净高和排烟速率情况下,高层建筑内烟气的扩散、走廊内烟气温度和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走廊净高为2.4m时,排烟口排烟速率不应大于1.7 m/s;走廊净高为2.7 m时,排烟口排烟速率不宜大于2.8 m/s;而当走廊净高为3 m以上时,排烟口的排烟速率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取值,能够符合安全疏散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列车在不同高度的地铁区间隧道中行驶时,会形成不同的阻塞比(列车的横断面积与隧道横断面积的比值)。论文利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同一列车在3种不同高度隧道中形成不同阻塞比的模型。在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在每种阻塞比下改变排烟风速,对能够反映半横向排烟方式排烟效果的隧道内烟气蔓延情况、人眼特征高度处的温度和CO浓度、顶棚温度等各项指标变化规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总结不同阻塞比下排烟风速的改变对半横向排烟方式排烟效果的影响,以及时对排烟条件作出调整,达到更好的排烟效果,为地铁区间隧道的排烟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某实际高压电缆隧道,数值研究了排烟功率和生烟率对隧道烟气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电缆隧道的通风口施加机械排烟,可能增强湍流特征,各工况结果中,720 m~3/h的较低排烟功率使隧道内烟气浓度较低。外界机械排烟功率越大,越有利于降低隧道内典型位置的温度和CO_2浓度并延缓其升高速度。电缆燃烧释放较多有毒烟气,人员不可贸然进入抢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站台火灾条件下不同隧道排烟模式对地铁人员疏散的影响,以岛式地铁站为研究对象,利用Pyrosim建立火灾模型,并分析4种隧道排烟模式下的楼扶梯入口风速、烟气温度、CO体积分数和能见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单一隧道排烟模式均无法满足安全疏散要求;疏散时间360 s内,在人眼特征高度处,车站隧道排烟模式下的人员疏散经过区域的能见度不能满足疏散要求,CO体积分数、温度、楼扶梯口风速均满足安全疏散要求;3种区间隧道排烟模式下的楼扶梯口风速均无法满足人员安全疏散要求,区间隧道推拉式反向排烟模式最不利于疏散区域烟气散热,区间隧道双拉式排烟模式排烟效果最为显著;火灾烟气的3个潜在危险因素中,相比于温度和CO体积分数,满足能见度在安全范围内的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大量火灾事故表明,烟气是阻碍人们逃生和灭火行动,导致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物内发生火灾后造成的危害.本文从建筑物火灾中烟气性质、危害、蔓延规律等出发,结合建筑物内防排烟的设施和目前采用的方法,提出了针对建筑物火灾中烟气排放对人员逃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岛式地铁站站厅的火灾人员疏散方案,以哈尔滨市某岛式地铁站为例,使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软件模拟站厅中机械排烟设施全开、半开、关闭三种状态下的烟气扩散状况.结果表明:三种状态下的最长疏散时间分别为60 s,80 s和188 s,有机械排烟的效果要好于仅有通风系统和无排烟系统两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火灾场景下不同排烟模式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以某双层岛式地铁车站为原型,通过FDS软件建立火灾模型,分析4种排烟模式下地铁站台的火灾烟气温度、CO体积分数、能见度的分布。规定疏散时间360 s内,在人眼特征高度1.6 m处:自然排烟模式下的人员疏散途径区域出现温度大于60 ℃、CO体积分数大于250×10-6、能见度低于10 m的区域;车站隧道排烟模式下的人员疏散途径区域出现能见度低于10 m的区域;车站公共区排烟模式和车站公共区及车站隧道混合排烟模式下,人员疏散途径区域火灾烟气温度、CO体积分数、能见度均低于疏散指标。  相似文献   

19.
隧道火灾的排烟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火灾时隧道内烟气的排出进行了实验性研究。实验是在 1∶ 2 0倍的隧道模型内进行的 ,模型内在火源的两边设置了两根机械排烟管。首先对排烟管道的位置和通风口形状对系统效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然后又测定了不同火灾释热率下排烟系统的效能 ,直到烟气被限制在两根排烟管道内时效能达到 10 0 %。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多,高层建筑的火灾事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火灾事故中,烟气窒息和中毒是造成大部分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笔者对高层建筑火灾的防排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