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电磁探伤和多臂井径在检测井下状况时各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利用电磁探伤和多臂井径成像综合分析,便很好的将二者优点融集起来,提高了检测能力。尤其是随着油田开发的逐年加大,套损井的数量也随之加大。而常见的几种井径仪器却不能够准确精细的反映套管的变化,所以开展井径成像测试技术研究势在必行。而这种测试技术的研究对于减少我国套损井数量,及时检测套管的状况具有卓越性的作用,同时也为生产井作业,提供了全面而又准确的套管全貌。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主要使用声波测井方法检测油、气、水井固井质量,声波变密度测井属于声波测井方法的一种,它只对套管与水泥环的胶界面、水泥环与地层的胶结面敏感,但是对水泥环自身的固结状况不敏感,不能准确地检测水泥环的固结质量,造成对固井质量检测的不全面.水泥密度测井可以检测水泥环的密度和套管的技术状况,它可以对声波变密度测井进行补...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套管损害必定会对井下油气的开采以及井下作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套管的损伤常常会造成套管外串槽和漏失从而引发地层间串槽、注水能量分散等现象发生,结果会引起引起采油效率的降低与增产措施的失效。因此,套管伤害的检测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四十臂井径成像及电磁探伤组合测井的技术可以综合反映套管的变化情况,确定内外层管柱的变化情况,为井下作业和油气开采提供准确的套管情况。本文将主要阐述四十臂井径成像及电磁探伤组合测井的技术在测井时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夹套管的内管壁厚检测一直是工程中的难题.通过实验研究了夹套管内管壁厚的DR检测技术,并进行了检测应用.将夹套管在不同的管电压下曝光,利用参照物校准所拍摄图像的尺寸,从而测量内管壁厚.实验及应用结果表明,采用DR检测技术对夹套管内管进行壁厚检测时,检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喇嘛甸油田储气库井生产运行41年来,未进行过系统全面的套管检测和安全运行评价工作的实际,以2016年在Q105、Q109两口储气库井应用4种动管柱套管检测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为基础,探索研究一种不动管柱过油管套管检测技术,通过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回归修正,形成安全、快捷、经济的不动管柱测试方法及套管技术状况跟踪评价方法,为储气库的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的跟踪监测技术和保障。  相似文献   

6.
对于任何油田,合适的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选择很重要。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检测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如果选择的检测方法不正确,套管损坏管理的有效性将会被严重影响,生产成本也相应增加。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被应用,使得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优化评估不仅有风险,而且相当复杂。我们都知道,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时,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技术和经济因素。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或不能量化的。为此,根据油田实实在在的情况对影响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各种因素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这对石油的最大潜力和最佳经济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在现存套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评判,类比,不断在实践中优化总结及其各技术的适应范围,使之套损检测技术达到一个良性循环,这对套损检测技术的总体发展以及后期技术的不断更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井因套管头顶丝失效,导致在固井候凝期间,拆卸联顶节时发生套管倒扣的问题,通过对现场套管头顶丝失效原因分析和失效套管位置判断,提出替换水泥返深面以上失效套管、利用小钻具扫塞、更换失效套管头的处理方案并进行现场实施。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完井,并达到后续压裂施工作业要求。此技术对今后类似复杂事故的处理具有工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磁探伤测井技术能通过油管测量油管、套管的技术现状,提供油套管剩余壁厚、油套管裂缝、腐蚀、变形、错断等定量定性信息,评价井下管柱技术状况指导井下作业。油套管的损伤对井内安全和油气开采的影响很大,因此,套管损伤的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电磁探伤测井原理的介绍,结合测井解释实例说明电磁探伤测井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夹套管定期检验一直是工程中的难题。详细分析了夹套管结构型式、工程应用优缺点及常见的失效原因。探索适用于夹套管的无损检测技术以及各自的局限性,提出夹套管工程应用的实用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描述LH-CDT伽马密度测井仪的原理,在实际使用中结合声波变密度测井资料的(CBL)处理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准确确定套管—水泥环—地层的微间隙、微环胶结;水泥环孔道、空洞和水泥缺失等现象,为寻找油井中的油层窜槽等提供最好的检测手段。它可以弥补CBL测井的不足,在微观上进一步解释声波变密度测井无法提供的信息可以测量套管外介质的平均密度和最大密度以及套管相对井壁的偏心率套管平均壁厚,测量套管节箍和套管扶正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在石油的开采过程中,完井套管的质量直接制约的油田的油井或水井的正常运行,严重的会导致油水井的停车和报废。近年来随着井深的增长、井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油田上套管的损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油田套管的检测与修复技术是国内外各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油田套管的检测方法和在各大油田应用比较广泛的套管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田套管损坏情况日益严重的现状,进行了套管损坏类型、特点及套损机理研究,形成了配套完善的套损防治技术体系。完善了从钻井、完井、固井及开发生产全过程的套损预防与保护系列技术,形成了以修胀套、爆炸整形、打通道、套管加固、取换套、侧钻为主的系列套管修复技术以及以工程测井为主的套管状况检测系列技术。并由实践认识到:只有坚持预防为主,研、防、治并举,建立适合不同油藏类型、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方式的套损综合防治模式,才能解决油田套管损坏问题。  相似文献   

13.
《辽宁化工》2021,50(10)
套管破损或漏失等问题直接影响油气水井正常生产,国内各大油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套损井治理及检测工作。其中在套损出水井破损点位置确定过程中,考虑井筒流体不流动时,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检测出流量漏失变化情况,层内剩余油潜力难以被有效挖潜。通过油井临时改注,采用套管组合测井找漏技术,能准确判断并识别出水点位置,达到降水出油的效果。以长庆油田套损出水井为实例,通过生产测井组合技术进行套损井出水位置的精确判识,并实施有效综合治理,从而提高单井产量。该技术目前应用效果较好,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的生产需求,利用老井套管开窗侧钻来实现低成本下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需求与日剧增。文章以已实施的千余口各类套管开窗井为分析基础,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套管开窗技术的发展、开窗工艺、技术要点、常见事故与处理措施等,旨在为今后优质高效地实施套管开窗作业提供有意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多臂井径及磁测厚组合检测技术是套管损伤判别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够反映套损发生的具体位置,又能反映套损类型及程度。页岩气勘探开发均采用大型压裂技术,压裂过程中对套管、油管产生了不同程度伤害,运用多臂井径及磁测厚组合技术对页岩气井进行套损检测,可全面了解该井的套管压后损伤,为产气井的重复压裂等措施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MID-K和MIT测井资料组合对内外层油套管损伤、壁厚及内层套管内径变化具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其配套软件WIVA及MITpro可绘制出油套管三维成像图及横截面图,可直观反映油套管结垢、腐蚀、穿孔、断裂、变形的位置与状况。本文简介MIT和MID-K的仪器结构、技术指标;并结合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萨曼杰佩气田4口井的测井资料,用MID-K、MIT多臂井径测井资料及处理成果去识别外层套管的损伤、内层套管内壁的腐蚀、损伤变形、射孔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复合直径套管补贴工艺过程分析及其工艺技术的可行性分析,结合现场实例应用,探索出一种能够处理上小下大的组合直径套管的技术来处理破漏段套管,使其达到补贴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套管试压的重要性以及其基本流程,结合某套管厂家供长庆油田某气密封扣套管出现几起试压不合格的案例,对套管试压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处理措施—挤水泥,本文可供油套管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与学习。  相似文献   

19.
油套管在油气田生产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将油气从地下输送到地面的重要设备,这其中油套管螺纹连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它将多个油套管紧密连接到一起,但是恰恰这个部位也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地下情况复杂,又受到压力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油套管螺纹容易发生脱扣、泄露、粘扣等问题,严重的话会直接影响到油气田正常的生产。因此必须从源头加强油管螺纹的质量检测,减少油套管因为螺纹质量问题而出现的安全风险。文章就油套管螺纹检测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了常见了螺纹失效形式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应用较多的油套管螺纹自动检测技术进行了描述。研究表明,加强油套管螺纹的质量提前检测,对于提高油气田生产的安全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在外力、化学腐蚀等因素作用下,油水井套管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损坏,直接影响着油水井的使用寿命、油田的产量和注水效果。随着套损井数的逐年增加,套管损坏状况检查和治理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一项重点工作。本文从原理和现场应用效果等方面评价了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技术和MITMTT组合套管检查技术在套管损伤检查方面的适应性,为后期优选套损检测技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