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传统的数理统计方法对储层物性参数(孔隙度和渗透率)预测相比,BP神经网络由于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及极强的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储层物性参数。通过建立储层参数与测井信息之间的解释模型,运用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对镇原区块延长组长81小层的储层参数进行预测,并对其精度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方法对储层参数的预测较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多元回归)有较大的提高.显示出BP神经网络在储层参数预测中的优势和潜力。通过由此建立的解释漠型,用BP神经网络对该区储层参数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
由于火山岩储层的特殊性,其识别与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并引起了各油田的广泛重视,本次研究针对火山岩储层分布及预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岩心观察和地质规律分析,长岭断陷的火山岩较为有利岩性为酸性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长岭断陷的东南部及部分中部地区,基性、中基性火山岩物性相对差一些;在火山岩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通过地震相的波形分析可以得出处于火山口到火山岩沉积相的转换带,储层物性较好,处于距离火山口较远的火山岩沉积相带或者火山岩溢流与沉积交互的相带,储层物性差。为对火山岩储层物性进行研究,利用稀疏脉冲反演对火山岩储层物性进行分析,稀疏脉冲反演能够直接从地震信息中提取反射信息,并且本次反演研究中采用符合火山岩的地质模型,经过反演运算得到了能够反应该区储层物性分布特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V上层系注聚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不明,不利于后续水驱提高采收率措施优选等问题,从储层岩石组分入手,对比分析了注聚前、后以及后续水驱等开发阶段的储层岩屑和黏土矿物成分含量、物性及储层物性变化,总结V上层系储层岩石特征及储层物性随开发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聚驱前到后续水驱,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中绿泥石和伊蒙混层黏土矿物含量分别减少5%、9%,前缘席状砂微相绿泥石和伊蒙混层黏土矿物含量分别增加3%、3%;孔隙度减小0.95%、渗透率减小487.2×10-3μm2。  相似文献   

4.
王官屯油田官西地区孔二段储层物性较差,通过地震属性及测井储层反演等方法对全区进行了储层预测识别,识别储层发育规律分析表明,孔二段储层在地震属性和测井反演上都有较好的反映,为下步重点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结合渭河盆地新近系砂岩储层物性评价面临井区地理位置分布广、储层纵向分布分散、岩芯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实验数据匮乏、测井建模困难、部分井区存在水溶气等难题,充分利用核磁测井技术在储层物性参数评价,尤其在孔隙度、孔隙结构、渗透率等储层物性参数定量评价、识别孔隙流体方面的优势,提高渭河盆地新近系砂岩储层物性参数定量计算精度,为以后在渭河盆地新近系砂岩储层孔隙度测井物性参数定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已成为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重要手段,它利用地震和测井资料追踪储层的横向展布,为精细描述储层深度、厚度、物性等参数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次研究在构造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应用多井约束反演方法,预测秦家屯油田储层的横向变化,为寻找有利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新站油田属于低渗透裂缝型砂岩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严重,注水开发后,裂缝方向的油井见水早,见水后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油田稳产难度大.由于新站油田开发井没有单井单层的储层物性参数,制约了数值模拟的精度,因此本文开展新站油田葡萄花储层物性参数的研究,定量给出“孔渗饱”等参数,为下一步的储层数值模拟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8.
储层中的孔隙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空间。孔隙发育程度,以及其物理特征直接影响着油气藏的形成和油气藏的质量。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是孔隙发育的先决条件,成岩作用直接影响着储层物性的好坏。在成岩过程中,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可以使孔隙度进一步变大,压实以及压溶作用将会使储层孔隙性能变差。通过对刘庄油田的岩石薄片资料的观察,孔隙度、渗透率、碳酸盐的含量等资料的研究,分析了影响刘庄油田孔隙的关键因素,总结了储层孔隙发育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来,致密油的勘探开发在石油勘探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对其展开的研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是评价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有效性的重要参数,对有效储层的评价和预测有重要的意义。前人对下寺湾地区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方面的研究较少。确定储层物性下限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以下寺湾长7组为例,利用压汞参数法确定研究区有限储层物性下限。  相似文献   

10.
有效储层是指现有工艺条件下能获得工业油流的储层。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三个参数。本论文详细讨论了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测试法、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束缚水饱和度法、含油量累积法和最好孔喉半径法等。不同方法所依据的原理和资料不同,得出的结论会有所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相关测试数据选取适当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  相似文献   

11.
延长油田属于特殊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岩性复杂,物性下限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国内外没有可靠的分析化验技术完成这类样品的孔隙度分析,导致部分深层储层无法科学评价、储量难以准确计算。通过实验,从气体孔隙度仪的材料选择、模块设计等方面入手,找到造成误差的根源,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昆北油田切4区块基岩风化壳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及孔隙结构、物性特征、控制因素的研究,认为本区基岩风化壳储层岩性为不同蚀变程度的花岗岩,储集空间包括基质孔和裂缝两类。根据物性特征统计,储层属低孔、低渗基岩风化壳储层。影响储层物性的因素有构造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等多种因素,其中成岩后生作用为最主要的控制因素。通过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预测基岩风化壳储层的分布规律,为勘探及油藏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油气田进入开发阶段后,为了优化开发方案,提高开发效率,往往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储层预测。利用地震属性和储层物性的相关性筛选出对某一储层物性敏感的地震属性,建立其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把井点储层物性外推到井间,能够快速精确地描述油藏地质特征变化,确定储层的属性分布。本文以A油气田的A1气藏为例介绍了利用地震属性进行快速储层预测的关键点和取得的良好应用效果,证明该方法在本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杨米涧-青阳岔地区自投产以来还未对影响开发效率的储层孔隙结构,裂缝,敏感性等问题开展专项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岩心观察、室内薄片鉴定、古地磁实验、黏土X衍射分析、敏感性分析、水驱油试验、非均质性研究等多项研究。研究得出长6的储层物性略好于长4+5的储层物性;研究区的敏感性较弱,对开发影响不大;微观、宏观的裂缝均较发育,对研究区储层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孤南洼陷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制约勘探的关键是储层展布和油气成藏规律不清楚,以沙三中为目的层,加强层序与油气的关系、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明确储层的空间展布,继续寻找岩性圈闭,扩大含油气范围.根据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及地震响应特征对属性参数进行优选,结合沉积相进行储层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有利储集相带位于东南斜坡和西南斜坡.  相似文献   

16.
东风港油田车44区块油水分布复杂,储层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主要是受沉积微相控制,沉积微相在平面上变化。从区块物性纵向对比分析,层间非均质不强,层内非均质较强。从常规的分层位建立解释模型都不理想,针对该特点建立了分沉积相带的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其模型相关系数较高,相对误差较小,建立了RT与声波时差的交会的识别图版,给出判断油水层的电性、物性标准。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到FORWORD解释平台中,处理结果经构造和试油验证,适合实际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7.
磨溪区块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基质孔隙度低、缝洞发育、非均质性强等特征,从而导致仅靠常规测井资料难以准确评价储层有效。以磨溪区块灯四段储层基本特征入手,结合常规测井与非常规测井资料,分别分析岩性、储集空间类型、缝洞发育程度、物性对储层有效性的影响,最终建立灯四段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有效性评价方法及标准。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基于PNN神经网络的地震反演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对其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做了初步探讨。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可以反映储层参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推测地下岩层的物性参数。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反演得到结果在预测了储层的发育上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储层参数预测对油田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主成分变换优化法对海拉尔盆地某油田的11种地震属性进行标准化、主成分变换,计算结果说明,只需其中4种主成分用于储层预测。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对储层孔隙度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测井资料十分吻合,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云南化工》2019,(10):152-154
M油田长7储层属于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较强,储层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制约了该地区有效储层下限的研究,因此只有合理利用储层物性资料和试油资料,运用多种有效储层下限方法,才能得出更科学的有效储层下限值。采用试油法、测试法、分布函数曲线法、驱替压力实验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5种方法,确定M油田长7层的有效储层下限值。结果表明,M油田长7层孔隙度下限值为5.3%,渗透率下限值为0.04mD。根据已有的试油资料对有效储层下限值进行验证,成功率9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