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一年来,自贸区在产业和政策上的溢出效应逐渐显现,一些服务贸易企业在区内注册后,在区外运营,临近的浙江、江苏等地采取积极举措,着力进行产业对接。浦东新区作为自贸试验区的区域隶属地,是自贸试验区的第一辐射区,如何打造产业外溢承接载体,对接自贸试验区,促进自贸区内外联动,成为浦东新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分析自贸试验区产业外溢现状和外溢机理的基础上,借鉴阿联酋迪拜、韩国仁川等自贸区产业外溢经验,根据浦东新区生产力格局,探讨浦东新区各片区对接自贸试验区的对策和重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是我国较早设立、为数不多的城市型自贸区之一。城市型自贸区在国际上出现较晚,相关规划研究较为缺乏,在国内也缺少先期探索经验。在借鉴基础和研究支撑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进行了创新实践。本文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综合规划》为基础,系统介绍前海蛇口城市型自贸区的空间规划实践,即从空间资源、空间属性和区位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出发,明确“自贸战略—自贸功能—自贸空间”的逻辑体系,总结出以“区城一体”为主线的三条城市型自贸区规划经验。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5)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协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区域协同开放机理,研究分析自贸试验区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战略意义,探究自贸区与川陕革命老区协同开放为案例协同开放路径,为自贸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1)
2019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黑龙江自贸试验区,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黑龙江对俄贸易有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回顾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黑龙江对俄贸易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设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向扩大开放要动力,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向结构调整要推力,向制度创新要引力,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高质量高标准的自贸试验区,为中俄边境自贸区建设,为未来东北亚自贸区的建立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开创黑龙江对俄贸易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2013年7月,国务院特批上海成立自贸综合试验区,并在短短两三年内取得初步成效。至此,全国建设自贸区的浪潮在我国不断被掀起。作为第二批自贸区试点之一的厦门自贸区,在近期的不断建设中也初显其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本文将借以经济和规划的视角,结合实际地块案例,对厦门自贸区建设、区域影响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做出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上海自贸试验区由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保税区和洋山保税港区3大区域组成,作为自贸试验区的主体功能,金融、贸易、会展等商务设施快速发展,建树显著。但与其主体功能相辅的配套服务设施,则由于三区不同的阶段和特征都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贸试验区的软实力提升。探讨如何结合自贸试验区的特殊性,从特征分析和需求调查出发,寻求适合于当前需求及发展形势的配套服务优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河南自贸试验区是继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之后,第三批获批的7个自贸试验区之一,自贸试验区将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河南自贸试验区展览馆坐落于郑州市金水东路85号雅宝·东方国际广场1号楼,总布展面积约2886 m~2。展馆以"自贸通世界,中原达天下"为主题,展厅布局则  相似文献   

8.
自由贸易区作为一种为国际贸易而生的、境内关外的关税豁免地区,经过数个世纪发展,分化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类型。通过对多个自由贸易区的案例研究,综合规模、空间形式、与城市的关系3大因素,将自由贸易区分为园区型、城市型、集群型3大类型,并对各类型自贸区的功能、监管方式、空间扩展模式等特征进行总结。在案例的经验基础之上,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发展基础与空间条件,提出未来上海自贸区“一城两区”的空间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讯9月24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合肥正式揭牌,标志着安徽自贸区开始启动运行,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自贸区全覆盖,与此同时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同步启动运行。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共同为安徽自贸区揭牌。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1)
近期,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国家及上海市相关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试验区的开放区域范围、重点开放产业、监管模式等不断明确和完善,但在服务业的开放边界、开放监管框架等开放模式的诸多方面仍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自贸试验区运行的全过程,仍充满着争议和不确定性。为此,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影响建设试验区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