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注水替油吞吐进入高轮次以后,油水界面不断升高,注水替油效果不断变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起伏的高部位,此类剩余油俗称“阁楼油”。国外利用氮气及天然气驱工艺开采“阁楼油”的技术已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塔河油田的开发效果,开展了对注N2开采裂缝一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行性的研究。针对塔河该类油藏的地质及生产特点,分析了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有利地质条件;在井筒多相流及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论证了塔河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对注气量、闷井时间、注气采油方式、注气速度等技术政策界限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塔河碳酸盐岩油藏一定工艺技术保障下,注氮气提高采收率是可行的,预计采收率提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水替油生产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且储量、产量巨大。塔河油田属于非均质性极强,地质情况复杂,储集空间多样。目前对此类油藏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急需进行相应的研究。本文利用了各种测试资料和油藏地质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单元地层压力、含水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类系统研究,研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单井注水替油效果分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开发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了各因素对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选井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开采程度加大,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剩余油常呈阁楼状分布,常规开发手段难以动用,通过注气(氮气)吞吐可有效动用。通过分析塔河油田各区注气吞吐井的油藏地质特征、生产特征以及注气后生产效果,总结出4条注气吞吐选井认识:阁楼状剩余油与储集体所处构造位置无明确对应关系;剩余油越丰富,注气吞吐效果越好;溶洞型储集体水体能量强,注气吞吐效果差;油气生产层段位于储层顶界易导致气体回窜,严重影响注气效果。  相似文献   

4.
拐子湖凹陷基底古潜山油藏类型为缝洞型挥发性油藏,分析国内外缝洞油藏各个开发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增油挖潜开发技术,对内蒙拐子湖凹陷基底潜山缝洞型油藏挖潜工作提出建议。高产稳产及产量递减阶段,可参考任丘潜山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六大挖潜技术。高含水后期或快速递减阶段,借鉴塔河油田注水替底部油,注气替阁楼油模式。  相似文献   

5.
缝洞型油藏储层具有非均质性严重、流体分布复杂、缝洞本身的多尺度性和连通多样性的特点,随着现场开发的不断深入,只采用注水措施难以保证需求,还需从机理入手提高原油采收率和改善开发效果.因此,结合单井物模注气替油实验,研究了底水和注气方式以及含油体积对注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水充足时可借助底水能量驱油,在注气轮次相同时底水充足油藏注气采收率高于无底水;针对底水油藏采用单纯注气、水气交替及水气混注3种方式,在底水充足的情况下,纯注气吞吐方式效果明显好于气水混合注入方式和气水段塞注入方式;在相同的注气吞吐条件下,含油体积大的油藏注气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非均质性强,裂缝沿空间发育规律不具有连片分布特征,油藏具有很强的分隔性。对于储集体类型为孤立缝洞定容性的单井,天然能量末期采取注水替油补充能量,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通过对W油藏生产资料,结合三维地震数据、边底水能量等,制定了单井注水替油参数优化细则,现场实践增油效果较好,可为其它同类型油藏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经历注水、注气开发阶段后,形成了新的剩余油赋存模式,单一的注水、注气方式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本文在借鉴碎屑岩油藏气水交替非混相驱开发经验、缝洞型油藏注水注气开发政策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开展气水协同提高采收率矿场实践,初步形成了气水交替协同、气水同注协同、多井分注协同三种气水协同模式,为塔河油田提高采收率开拓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集体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变化大等特点,可借鉴的经验少,大部分高含水单元现有治理手段有限,为保持高产稳产,迫切需要研究注气提高井组采收率的可行性。在深入调研国内外注气开发、注气机理和影响因素等基础上,开展注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推导出井组气驱开发的理论模型、注气机理,初步得出井组注气的优选原则。并且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论证井组气驱对大尺度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有很好的适应性,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提高油田采收率、控制递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深化认识高压注空气驱油机理,针对试验区块,通过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开展深入研究。轻质油藏注空气不同于稠油油藏,氧化反应区滞后于气驱前缘,高温氧化热力驱油对采收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且这部分贡献要在较高的注气量下才有所呈现,而较大注气速度容易造成气窜,使反应区难以稳定。初步的驱替实验表明,采用低注入速率的重力稳定驱替,可有效提高采收率。因此,这种厚层块状低渗油藏更适合于顶部注气的低温氧化重力稳定驱替。  相似文献   

10.
塔河12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岩溶缝洞型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钻遇定容体所占比例很大,针对这类油井压力递减迅速普遍采取注水替油开发措施。本文对比了几口注水替油井,分析认为:储层物性较好,前期含水率较低的井,适合进行注水替油开发。并且针对各种不同地质情况,提出了提高注水替油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1],属于岩溶缝洞型油藏。历经数余年的发展,在注水替油机理研究、选井原则、效果分析等方面认识逐渐加深,技术政策日趋成熟,并建立了适用于该油田开发的不同类型注水指示曲线[2]模板,为判断井筒状况、通道渗流能力、储集体类型及规模提高了可靠依据,依托注水指示曲线,找到影响油井低效的节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量的碳酸盐岩油气藏资料的研究,分析对比了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注气、混相驱等主要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效果,并列举了主要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例,为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某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局部位置定容体发育。定容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产量递减迅速。注水替油技术能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本文从油水关系角度分析了注水替油效果影响因素,认为有效注水空间的大小决定了注水替油效果的好坏。针对注水替油无法继续开采井孔储层上方剩余油的现象,提出侧钻和注N2作为注水替油后续增产措施,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  相似文献   

1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具有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开采难度加大。结合碳酸盐岩油藏单井注氮气驱油机理,创新提出了井组气驱提高采收率的观点,通过优选9个井组进行试验,效果显著,累计增油3.27万吨。结合井组气驱现场应用和缝洞型油藏地质模型,分析得出了井组气驱的机理认识,并进行了模型刻画。  相似文献   

15.
R潜山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驱替试验主要是对比和确定水驱和建储气库时注天然气两种不同开发方式下的驱油效率和驱油效果。利用Eclipse黑油模型软件对室内驱油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数值模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实验数据,对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毛管压力曲线等参数进行修正,从而为井组和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提供符合实际的基本渗流特征数据。  相似文献   

16.
安塞油田长10油藏于2009年开始采用大规模注水开发,从近几年开发效果来看总体形势较差,表现出见水速度快,自然递减率大的特点。为提高油藏开发效果,2012年开始通过室内细管驱替实验,分析认为注气要好于注水开发效果,随之在油气比较高的高52井区进行试验,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注气开发经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轻质油油藏注空气驱油不但具有注气作用,而且还具有氧气产生的其它效果。本文针对胜利渤南油田罗36块油样,采用大型填砂管模型,开展了90℃条件下注空气驱油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重点讨论了驱油过程中注入孔隙倍数、注入速率和倾角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空气-泡沫对储层的封堵作用,能大幅提高水驱效果;气驱突破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受注气倾角的影响,最终影响驱油效率。通过以上驱油实验研究,为注空气驱油方案的设计、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开发方案优化等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为油田先导试验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小益  曹堂路 《当代化工》2016,(10):2339-2342
针对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低,注水困难的特征,通过分析具体油藏的地质、储层及原油物性和最小混相压力等条件,确定了该油藏满足进行CO_2混相驱的要求。使用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对该油藏进行模拟,对比连续注水、连续注气和周期注气三种开发方式,发现周期注气开发效果最好。当注停时间比为2:1时采出程度最高,分析其原因为注停时间比为2:1时,低渗透油藏能量的传播使地层压力重新均匀分布。对比不同CO_2驱替压力,发现当驱替压力在CO_2最小混相压力附近时采出程度最高,驱替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随着压力增大,采出程度越低,分析原因为储层发生堵塞现象。  相似文献   

19.
南海东部礁灰岩油田具有储量开采程度低、裂缝发育复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优化开发方式是提高开采效果的有效途径。以南海东部裂缝性中高渗礁灰岩L油田为例,选取目的层段的4块全直径密闭岩心,拼接成直径10 cm,长度30 cm的长岩心组,在实际油藏条件下,模拟顶部注气、底部注水、底部注水驱至残余油后转顶部注气和底部高含水转注气段塞驱等实验,深入分析影响不同驱替方式下开采效果变化原因。结果表明:①顶部注气0.78 HCPV时,注入气处于临界突破点,大量形成油、气互溶混相驱,凝析混相驱和重力稳定驱效果明显,驱油效率高达70.7%,注入气突破临界点后,入口压力下降,驱油效率趋于稳定;②底部注水量从0到0.37 HCPV,驱油效率增长较快,最高仅为43.3%,较顶部注气效果差;③底水驱油后,不论顶部注气或底部注气段塞驱,渗流优势通道中气水混合流动均易形成贾敏效应,波及范围变大,随着注气倍数增加,驱油效率可提高3.0%~6.4%。该研究成果可为裂缝性中高渗礁灰岩油藏合理高效开采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储集层由于具有特殊的岩性和复杂的孔隙空间结构,其测井评价工作难度较大,测井新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软件的发展为定量评价这类储集层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以新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通过GEOLOG软件处理的应用,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