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左平  杨建设  张锁成 《人民黄河》2007,29(11):21-22
依据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结合黄河下游滩区实际情况,提出黄河下游滩区淹没补偿范围主要包括耕地和房屋两方面。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社会经济情况的典型调查,计算出了耕地淹没损失率为99.03%、房屋淹没损失率为47.77%以及耕地单位面积平均水灾综合损失值,提出了淹没损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滩区居民分担的比例;估算的4000~15000 m3/s流量下的淹没损失为6.22亿~19.04亿元。  相似文献   

2.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为解决黄河下游治理方略和确保滩区群众生产之间矛盾而设立的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已于2005年10月通过验收。该研究选取“96·8”洪水、2000年调水调沙和2003年防汛漫滩村庄及部分“落河村”进行调查,依据2002年颁布实施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结合黄河下游滩区情况,确定了黄河下游滩区淹没补偿范围。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滩区受淹后国家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廖义伟 《人民黄河》2004,26(11):1-4
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基本情况和功能的分析以及与淮河行洪区的比较,指出黄河下游滩区频繁受淹对黄河治理开发的不利影响主要有:①中小洪水时影响防洪安全;②影响滩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③限制了黄河治理方略的实施;④影响了河道依法管理的进程。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明显的蓄滞洪区的性质和功能,几十年来,这些功能的发挥为黄河的安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黄河处理泥沙的特殊需要,滩区没有按蓄滞洪区进行控制运用,造成了黄河下游滩区没有能够享有蓄滞洪区的补偿政策。因而,应尽快将黄河下游滩区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受淹后由国家给予相应补偿,国家补偿的基本方式包括:①风险公平的事前基本补偿;②临时撤离的安置补偿;③基本生产损失的补偿等。  相似文献   

4.
左萍  黄淑阁  刘风景 《中国水利》2007,(9):15-16,27
调查结果显示,黄河下游滩区居民在遭受黄河水灾后所获得的实际救助金与他们的期望值相差很大;仅靠社会微薄的救助,不能解决滩区居民洪水淹没后的实际困难;滩区居民绝大多数对洪水淹没损失能够“如实申报”.对补偿的预期并不是集中于高比例范围,这种客观的、基本上符合实际的心理需要,为制定滩区洪水淹没补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群众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河下游滩区淹没损失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调查取得滩区社会经济指标和洪水淹没损失指标,计算滩区耕地亩均产值和洪水淹没损失率,并根据预估的不同量级洪水淹没面积,估算不同量级洪水淹没损失,为制定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标准和执行补偿政策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滕翔  吴强  黄淑阁 《人民黄河》2012,34(11):10-11,14
为解决黄河下游长治久安和滩区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之间的矛盾,对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淹没补偿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滩区洪水淹没后实行政策补偿是滩区人民的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黄河下游长治久安、保持政策延续性的迫切要求;滩区洪水淹没后实行政策补偿也是可行的。同时,从补偿内容、补偿标准、补偿资金筹措及分摊比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滩区防洪功能的存在有力地保证了黄河两岸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但其居住的群众却因此丧失了发展的机遇而陷入贫困。本文以濮阳黄河滩区为例,通过对滩区群众贫困的原因分析,探讨了黄河下游滩区水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并根据滩区的情况,探讨了水生态补偿的范围、补偿主体以及受偿对象,为下一步开展水生态补偿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滩区补偿政策研究认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实行补偿的合法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基础上,研究了滩区补偿的途径,提出了合理承担风险是应对黄河下游滩区洪水风险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9.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和持续13 a的黄河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河道得以沿程冲刷,平滩流量增大,加之近十几年黄河一直未发生大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未发生较大漫滩,引起人们对宽滩区治理和运用方式的争论。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较大,特别是一旦出现高含沙洪水,对下游河道防洪安全的威胁更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在当前河道边界条件下,一旦发生这种不利水沙情况,那么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滩区淹没情况、滩区的灾情损失等将发生哪些变化,还无人开展定量研究。中常高含沙洪水条件下黄河下游宽滩区防洪形势对不同治理模式响应状况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有防护堤模式主槽输沙能力强于无防护堤模式,但嫩滩淤积量大于无防护堤模式;有防护堤模式仅高村以下少量滩区漫滩上水,淹没面积小于无防护堤模式;习城滩两种模式中漫滩范围都较大,是防洪重点区域。建议在高村以上滩区修建高标准防护堤以保障滩区安全和经济建设,高村以下滩区实施滩区淹没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滩区分类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黄河下游滩区现状的分析,构想了滩区分类管理模式,即按功能将滩区分为3类:Ⅰ类为行洪区、Ⅱ类为行滞洪区、Ⅲ类为集中建镇区.从河道和滩区的现状、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和应对黄河未来水沙及防洪形势变化、滩区受淹补偿政策的实施、以人为本的治河思想等方面,探讨了实施黄河下游滩区分类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运用政策补偿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国家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处理蓄滞洪区运用后的群众受灾补偿和灾后重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明显的蓄滞洪区的性质和功能,几十年来,滩区的蓄滞洪功能的发挥为黄河安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依照《办法》,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政策补偿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长江分蓄洪区建设与管理政策法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江分蓄洪区工程与堤防工程和干支流水库工程共同组成了长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已建的分蓄洪工程在战胜 195 4年等流域性特大洪水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疏于对分蓄洪区的管理 ,使分蓄洪区的运用变得十分困难。有些分蓄洪区的工程建设尚未达到规划设计要求。在总结分析分蓄洪区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对分蓄洪区建设与管理的有关问题如分蓄洪区工程建设资金渠道、土地合理利用、安全设施建设、人口控制、运用审批程序以及运用补偿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白城市属吉林省西部干旱区域,洪水水量集中于汛期且年际变化剧烈,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异极为明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本文针对白城市水资源现状及可利用的蓄水空间,通过对干支流水文补偿特性的分析,得出区域洪水资源利用方式,提出洪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利用对策,为该区域洪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上下游水库及防洪保护对象之间复杂的水文水力联系和水库群对防洪保护对象防洪补偿调度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补偿调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方法。以湖南省资水流域上柘溪与金塘冲水库为例,根据不同典型年的地区洪水组合,通过模型求解拟定了梯级水库联合补偿调度原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基于PSO的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调度原则是合理的,该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补偿调度的复杂性,为解决梯级水库联合防洪补偿调度提供了一条简洁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防洪工程资产耗费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防洪工程社会公益性、效益外部性及资产的非经营性特点的基础上 ,基于公共财政理论和防洪工程资产耗费的特点 ,探讨了防洪工程资产耗费补偿机制 .通过对我国防洪工程资产耗费补偿现状的分析 ,对资产耗费补偿原则、补偿资金的来源、补偿范围、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并据此提出了科学确定防洪工程资产补偿范围、合理确定各种途径的筹资比例以及加强防洪工程资产耗费补偿法律法规建设等对策建议 .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下游滩区漫滩概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下游历次漫滩资料的分析,小浪底水库建成前约2年漫滩一次,建成后约3年漫滩一次。随着黄河调水调沙的继续实施,黄河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加上工农业用水的增加、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小浪底水库对中常洪水的拦蓄率将会提高,发生大于平滩流量洪水的概率会更低,有希望达到5年一遇。因此。从技术角度分析黄河下游滩区具备享受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