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三条黄河"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做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新时期的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应着力建设“三条黄河”,即“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原型黄河”指现实中的黄河;“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模型黄河”是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原型黄河”。“三条黄河”的建设相互关联,互为作用,要建设“三条黄河”,必须搞好规划,引进技术,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2.
管华  张大丽 《人民黄河》2005,27(11):5-7
黄河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单元,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建立和发展以黄河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的“黄河学”,具有固植黄河根源、发扬黄河精神、发展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明、促进黄河综合研究、推动黄河开发整治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并且有着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基础方面的可能性。“黄河学”应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科学及技术科学之上的综合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具象性特征,包括自身基本理论、黄河及其流域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文化艺术、自然-社会系统和研究方法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为了建立“黄河学”,应尽快开展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黄河的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在新世纪实现黄河工作的“四不”目标,水利部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多次提出,应当发挥法律在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制定《黄河法》对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万寿 《人民黄河》2004,26(8):13-14
黄河源头的泥沙不仅是黄河源头的水文要素之一,而且也是反映黄河源头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统计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源头泥沙的来源和分布,认为:黄河沿站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口—黄河沿站区间;年平均进入扎陵湖、鄂陵湖的泥沙量为13万t左右,其中大部分淤积在扎陵湖内。依据黄河源头年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呈自东向西随海拔增高而递减的分布规律,认为鄂陵湖以上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510t/(km2·a),鄂陵湖出口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为2040t/(km2·a)。  相似文献   

5.
高航 《人民黄河》2004,26(3):38-39
“模型黄河”工程建设是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体系的重要手段。借助于“模型黄河”工程,不仅能够深化对黄河规律的认识,提高治黄的科技含量,使黄河水利工程投资更加经济、合理,为“数字黄河”工程提供物理参数,而且可增强社会对黄河治理的参与性,集中国内外的智慧来建设黄河,最终实现“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  相似文献   

6.
知识窗     
《山西水利》2012,(8):23+52
黄河的泥沙有多少?为什么说"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在我国古籍中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据统计,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t,平均含沙量约  相似文献   

7.
“模型黄河”工程在解决黄河治理开发重大问题和当前黄河治理开发中的应用表明:通过建设“模型黄河”工程并结合其他科学手段,将有效地揭示黄河的内在规律,为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为数学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提供更多的物理参数,促进数学模型模拟技术的提高。黄河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必须结合实体模型试验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另外,还可以利用“模型黄河”工程开展黄河水质污染输移、河流生态等方面的试验研究,为黄河治理开发提供更多领域的科技服务。因此,“模型黄河”工程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苏茂林 《中国水利》2006,(16):5-5,2
2006年8月1日,国务院第472号令——《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黄河水量的调度和管理站在了依法调度的新起点上。为此,我们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条例》颁布实施对于黄河治理开发,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意义,加强学习宣传贯彻,狠抓落实,通过依法调水、依法行政,优化配置有限的黄河水资源,确保实现黄河不断流,减轻和消除黄河断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贯彻黄河保护法,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与黄河文化“天人合一”理念一致。黄河治理文化,不仅给黄河保护治理以启迪,还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治理文化,尚存在遗产家底不清、部分遗产面临消亡、基础研究不足、一些河工技术面临失传等问题。进入新时代,黄河治理文献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需要加大黄河治理文化内涵研究、遗产资源普查及制度建设、文物征集复制及典籍整理、利用数字技术加大保护传承等。  相似文献   

10.
徐贵一  李岚红 《人民黄河》2021,43(5):1-6,11
近年来,在黄河治理实践中暴露出来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在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中黄河立法的定位问题、黄河管理体制及执法难点问题,以及全面实行黄河河长制和东平湖湖长制、黄河河道土地利用和清障执法主体、涉河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堤顶道路通行安全、黄河浮桥建设和管理、黄河溺水事件等的法律责任问题.为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11.
“十五”时期,是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极其不平凡的5年。5年来.黄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治水新思路,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确立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确保了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了黄河连年不断流。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淤背固堤就是利用黄河泥沙通过自流或机械方式引出,沉放在黄河大堤背河侧,以加大堤防断面、延长渗径、增强堤身的稳定性,对解决渗漏、渗水、管涌等险情有显著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堤防防御洪水的能力,为黄河下游的防洪争取了主动。但是黄河下游淤背固堤任务仍十分繁重,仅山东黄河100 km空白段没有加固,许多堤防薄弱堤段、险点险段尚未消除。尤其是宽河段淤区,由于工程设计、泵淤挖滩、淤区房屋拆迁以及地方群众干扰等问题致使部分淤区无法正常施工,一度制约着工程建设的进展,急待解决。1前期工作滞后影响施工进度1.1项目资金计划滞后…  相似文献   

13.
黄河,由于它特殊的自然环境、河流特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已经成为地理科学和水利技术科学的一个独立学科。黄河不仅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忧患,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黄河的研究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我认为,黄河的治理开发有二个基本目标: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得到长期有效的保证;水资源(包括水力资  相似文献   

14.
黄河基础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龙  刘伟  张勇 《人民黄河》2002,24(5):30-31
数据库系统是当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核心,黄河基础数据库在黄委信息化中属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也是黄河专业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的基础。规范、整合黄河的信息资源,建设黄河基础数据库系统,将为黄委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模型黄河"工程规划项目综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推进治黄现代化进程,黄河水利委员会党组提出了加大治黄科技含量,着力建设“原型黄河”、“数字黄河”和“模型黄河”的科学治黄新理念。通过“模型黄河”工程建设,可以直观地再现“原型黄河”,从而利用实体模拟的方法对黄河的基本规律和治理方案加以研究,并可为“数字黄河”工程建设提供物理参数。“模型黄河”工程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使“模型黄河”工程建设作到科学、合理,遵循“立足黄委、多方参与、专家咨询”的原则,编制了《“模型黄河”工程规划》。该规划是在广泛、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新世纪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重大需求编制完成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我国第一部由流域机构制定并得到水利部批复的系统的实体模型建设规划。“模型黄河”工程体系由实体模型系统、测控系统和试验基地等基础设施所组成;其中,模型系统是“模型黄河”工程体系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今后《“模型黄河”工程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计划,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制度,加强基础研究,加强计量认证体系和模型试验标准化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 《山西水利》2012,(9):25-25
黄河的上、中、下游都有洪水,除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黄河下游大汶河流域的洪水来源外,黄河中游的三个地区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相似文献   

17.
挖沙降河试验与黄河口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殿魁 《人民黄河》1998,20(5):23-25
1997年水利部部署在黄河下游实施挖沙降河工程,并选定河口区垦利河段进行挖泥降河试验,为整个挖沙降河工程的实施做好科技准备。要确保试验成功,必须用好“三约束”理论,正确选择试验区段,采取正确的试验方法,做到“五个结合”,并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合理黄河的工程项目。如此,半可开创黄河治理和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新局面。为石油开发晚好的基础条件、为黄河治理提供成功经验,将有力地推动沿黄经济的发展,使黄河滩区成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头地区泥沙来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为吞吐湖泊,是黄河源头二大主要湖泊。扎陵湖、鄂陵湖等众多的湖泊的滞洪拦沙,使大量泥沙淤积在湖泊中,黄河源头控制站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含沙量、输沙模数也难以全面反映整个黄河源头产沙状况。在统计分析黄河沿站实测输沙量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黄河源头泥沙来源和分布。黄河沿站泥沙主要来源于鄂陵湖出口—黄河沿站区间,同时估算了进入扎、鄂二湖沙量,年平均进入扎、鄂二湖泥沙量约为13万t左右,大部分淤积在扎陵湖内。黄河源头输沙模数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规律,认为在鄂陵湖以上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一般为5~10t(km·a),鄂陵湖出口以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20~40t(km2·a)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是借助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全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数字黄河”工程从2001年开始建设,2003年4月水利部正式批复了“数字黄河”规划。在总体规划下,黄委明确了“数字黄河”工程的近期目标,并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全面的总体设计,明确了工程建设方法与步骤。目前,“数字黄河”工程蓝图绘就,框架体系基本建成,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取得可喜的进展,在黄河治理开发中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20.
《人民黄河》2016,(5):41-44
黄河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事关系错综复杂,水事矛盾与水事纠纷频发。受制于现行的水行政管理体制,黄河上游的河道管理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制度,为水行政管理与执法带来一定难度。为此,通过对黄河上游河道管理情况的分析研究,对地方性立法现状的评析,提出了建立黄河上游河道管理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