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家峡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刘家峡水库运行初期、低水位运行期和高水位运行期以及1968—2005年洮河库段、黄3—黄9-1库段及坝前黄0—黄3库段的淤积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影响洮河库区淤积的主要因素是汛期水位的高低,与来沙量的关系不大,控制汛期水位是减少该库段淤积和降低沙坎淤积高程的关键;②黄3—黄9-1库段淤积形态也受汛期平均水位和最低水位的较大影响,与洮河来沙量的关系不大;③坝前库段泥沙的冲淤主要取决于水库异重流排沙的效果,解决坝前库段泥沙淤积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坚持异重流排沙。  相似文献   

2.
杨赉斐 《西北水电》1995,(3):1-6,18
坝前泥沙淤积高程是水工建筑物设计中考虑泥沙荷载的主要参数之一。宏观分析我国各河流的来沙特点与工程规模的关系进行分类是决定设计是否需要考虑沙压力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分析坝前泥沙淤积高程设计标准与工程设计基准期的关系并分析工程有无排沙设施、水库运行方式、水库形状、淤积型式等因素是确定坝前泥沙淤积高程的主要依据。用国内几个工程运行几十年后实测坝前淤积高程与设计值进行分析,证实了上述论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指导电站运行调度,龚嘴发电厂与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的泥沙观测工作,以坝区泥沙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坝前泥沙淤积过程中含沙量及颗粒级配沿垂线的分布规律;底孔开启时机及排沙效果。研究表明,库区悬移质淤积洲头在达到坝址之前,坝前含沙量分布较均匀,底孔排沙作用不大,为减少了底孔的冲刷和气蚀,少开底孔的意见是正确的。当淤积洲头推至坝前后,入库悬移质大量出库,掌握时机开启底孔排沙对减少邻近机组过机含沙量  相似文献   

4.
潘家口水库自建成正式运行以来,大大地改善了津、唐两市用水紧张状况,并逐步从根本上保证了两市国民经济发展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然而,由于水库上游流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潘家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相当突出。截至2006年汛前,总淤积量为1.796x10^8m3,平均每年淤积0.069x10^8m3,占兴利库容的5.5%。就潘家口水库上游流域的泥沙来源及库区的泥沙淤积现状进行了分析,建议采取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延长水库寿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效益。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坝前基础渗压计的观测数据,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初期坝前泥沙快速淤积,垂直防渗效果明显;坝前三角区淤积完成后,淤积铺盖对坝基的防渗效果随库水位的升高而减小、库水位的降低而增加;随着长时间的高水位运行,淤积铺盖削减了大坝工作水头的一半以上,有效地利用了坝前淤积泥沙形成的天然防渗铺盖来减少大坝基础渗漏.  相似文献   

6.
新疆地区水库具有多泥沙特点,是造成水库库区水位抬高、库容降低的主要原因。文章以新疆克孜尔水库建设为工程实例,在水流运动、悬沙淤积相似条件基础上,计算出水库坝前及泄水底孔内泥沙淤积形态断面模型比尺,通过建立的试验模型对水库坝前及泄水底孔内泥沙淤积形态断面进行分析,对指导水库汛期排沙及大坝检修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贵生  胡建成 《人民黄河》2001,23(7):27-28,34
刘家峡水电站的泥沙问题,主要是由洮河泥沙引起的,严重威胁着电站的安全运行,虽然采取异重流排沙,低水位拉沙等措施,对延缓坝前泥沙淤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挡不住洮河泥沙向坝前的推进,解决洮河泥沙的根本办法是在洮河流域进行水土保持,当务之急应修建洮河口排沙洞将大部分泥沙直接排向下游。  相似文献   

8.
樊云  李云中  王宝成 《人民长江》2006,37(12):51-52
三峡水库135 m库水位蓄水运用,坝前水位抬升近70 m,由于过水面积的显著增加,使水流流速降低,挟沙能力降低,泥沙大幅在库区落淤.在实测资料基础上分析了水库135 m运行初期坝前水沙特性及淤积分布特点,探讨了坝前泥沙淤积的机理.利用水库淤积平衡理论,经计算坝前不同水面宽的保留面积,其结果远小于目前的实测保留面积.目前,坝前泥沙远未达到淤积平衡,理论分析坝前淤积应发生在过水面积较大和水面较宽的库段,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坝前水流泥沙粒径极细,孔隙率较大,水下休止角亦很小,因而泥沙在横断面上呈水平直线形态淤积分布,这也是坝前泥沙平淤深槽特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水库工程设计中,泥沙淤积计算直接关系到水库的规模、寿命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发挥;坝前泥沙淤积高程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坝体设计及死水位的选择。"经验面积减少法"是用来对水库泥沙淤积分布做粗略预估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某些资料相对较少和泥沙设计相对简化的水库泥沙计算。对采用经验面积减少法推算非洲坦桑尼亚某水电站工程坝前泥沙淤积深度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无资料地区,且对工程区域缺乏实地考察及经验的情况下,经验面积减少法推算泥沙淤积深度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需在设计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刘家峡水库因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淤积问题,采用单波束测深和浅层剖面法调查水库泥沙淤积状况。使用单波束测深仪测得水库水深数据,与刘家峡水库建库前遥感资料相对比,确定刘家峡水库淤泥分布范围。利用浅层剖面法探测水库淤泥厚度分布,分析浅层剖面原始资料,提高其信噪比,去除多次波等因素的干扰,从而从各剖面中得到淤泥厚度。计算得出水库现有泥沙淤积量为12.62亿m3,平均淤积厚度为15 m,最大淤积厚度为30.11 m,泥沙主要淤积于水库的黄河入水口和库区原黄河河道。单束波和浅层剖面探测结果可为淤泥治理和后期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陕北黄土高原库坝群泥沙淤积治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从该区地貌特征、水土流失成因出发,提出解决库坝群泥沙淤积的途径。具体采用沟头、支毛沟、干沟及坡面的综合治理,实现相对就地拦截泥沙,从而达到控制库坝泥沙淤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化水库库区泥沙淤积现状分析及最终淤积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岩滩电站建成前后大化水库库区泥沙淤积和来沙量的变化,分析了大化水库库区泥沙淤积情况,并用有限差分法预测了大化水库泥沙淤积的最终情况。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内蒙古河段近年来水来沙资料,采用沙量平衡法对河道淤积情况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受不利水沙变化影响,内蒙古河段1960—2010年泥沙淤积总体呈增长趋势,1986年前增长缓慢,1986年后急剧增长。利用以河床累计淤积量为特征变量的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采用单步解析与多步递推模式对内蒙古河段淤积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两种模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均基本吻合,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993、0.957。  相似文献   

14.
坝前淤积及坝后冲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以多波束点云数据为重要数据源,采用C#结合Arc Engine组件式开发技术实现水下冲刷淤积变化的智能化监测分析。该系统已投入观音岩水电站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大数据水下信息挖掘和提取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三义寨引黄渠首闸引水渠道淤积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水体污染严重等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渠首闸泥沙治理措施:①建设黄河滩区引黄沉沙供清工程;②引渠口设立鱼嘴或拦沙堰阻沙分沙;③渠系输沙减淤;④浑水灌溉、输沙入田。同时,对泥沙综合利用的前景、作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国际水力发电》1992,44(4):48-50
英国淘金有限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把几个不同的清淤作业串联起来的清淤系统,这项任务是国家电力部门交给他们的。其目的是要清除位于山区的高度为120m的大坝坝前复杂环境下的淤积层。根据大坝的高度和淤积泥沙的性质,经论证用普通的方法效果是不好的。把淤积泥沙变成流态物是设计请淤系统的重要原理。  相似文献   

17.
潘家口水库自1980年建库以来,平均年来水量为17.0亿m3,平均年来沙量890万m3,总淤积量13380万m3,最大淤积厚度为21m,淤积主要集中在兴利库容范围内,已损失兴利库容10650万m3,占兴利库容的5.5%.潘家口水库泥沙淤积属于三角洲淤积形态.三种不同来沙情况下,未来50年水库淤积发展趋势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淤积问题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建议采取加强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上游水利工程管理,拦截泥沙,修建排沙设施,合理调度,控制泥沙淤积部位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曹强 《西北水电》2022,(2):31-35
针对巴家嘴水库淤积问题,通过对水库淤积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在水库减淤措施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将3种清淤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在分析泥沙淤积物起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流排沙和高渠泄水冲刷相结合的水库清淤措施,可缓解水库淤积问题,恢复水库有效库容,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龚嘴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对龚嘴水库1994~2007年间的水库泥沙淤积数量和分布以及泥沙在库床上的纵、横淤积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水库泥沙淤积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水库泥沙淤积的主要问题,对进一步搞好水库水沙调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泥沙淤积估算A.G.Yener主题词河流输沙,泥沙计算,淤积计算,水库,土耳其据估计每年约有14×109t悬移质泥沙和1×109t推移质泥沙由河流输入海洋。由此导致地面平均剥蚀速度约为57.5mm/1000年。最高的产沙量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地震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