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针对多频线谱激励下的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的频率失配问题,以并联结构滤波-x最小均方(filtered-x least mean square,简称FxLMS)算法为基础,提出一种混合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前馈通道通过多个带通滤波器将多频线谱激励振动的参考信号解耦成为多个单频线谱信号,多个独立自适应滤波器调节权值抑制单一...  相似文献   

2.
多自由度有阻尼振动系统在工程实际中普遍存在,为研究和掌握该系统在外界激励作用下的振动规律,采用Matlab/simulink对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数值仿真得到在正弦函数和固定值的外界激励作用下系统的输出性能,并研究不同的阻尼和弹簧参数对系统中质量块的位移和稳定性的影响。这对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一种近似解法,应用此法估算箕频,在假设振型非常粗糙的情况下,仍能有较高的精度,亦能给出精确值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低电压环境下起重机械振动位移应变高的问题,采用主动振动控制法,通过降低起重机械闭环传递函数共振峰处响应完成起重机械振动的初步控制;通过被动振动控制抵消压电片沿厚度方向与起重机械矩形板之间的振动获得压电应变位移,保证压电片振动方向与起重机械矩形板振动方向相反以及压电片与起重机械矩形板间相对轴向力大小一致、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5.
基于功率流法双层隔振系统振动传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双层隔振系统,划分子结构系统,建立子系统传递矩阵,采用平均振动能量作为目标函数,利用功率流法合成系统传递关系,实现被动隔振过程振动传递特性研究.在上层隔振器和中间质量之间加入作动器,通过二次型目标函数最优,实现主被动隔振过程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根据双层隔振系统实际参数进行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获取多传递通道系统振动分布,并实现系统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数值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主导模态、耦合和阻尼等耗散特征以及初级激扰力特征决定多振动通道振动能量的分布和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6.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非线性动力特性的HHT辨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HT方法(包括EMD方法)已成功地用于线性振动系统的辨识研究。本文针对多自由度非线性振动系统,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非线性振动响应进行预处理,把信号分解成一系列的窄带信号,应用EMD方法使得各阶内在模函数(IMF)均为单一成份信号,然后运用HT方法辨识自由振动响应的非线性特征。典型的线性振动系统和非线性振动系统的辨识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机械中多自由度系统的扭转振动是不可忽视的动力现象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多自由系统的扭转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给出当量系统的运动方程。用扩展的CBASIC语言编写扭转系统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的计算程序,应用计算机对实行机械中多自由度系统扭转振动的刚度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模拟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人体振动情况,针对既有研究对人体各部位进行单独分析时自由度较少的限制,提出了人体坐姿九自由度垂向振动动力学模型,利用样条插值对实验值数据进行扩充并依据最小二乘原理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同时对模型进行振动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上下肢振动的九自由度人体垂向振动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人体振动情况与车体有较大差异;在相同的激励作用下,人体不同部位振动响应差异也较大,为高速列车乘坐舒适性的提高提供了相关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搭载软连接副车架车型在加速时产生的底板振动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整车试验定位引起该问题的激励源;其次,基于扩展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对动力总成与底板间的各条路径对振动的贡献量进行分析,并结合模态试验结果,识别出引起振动的主要路径和关键部件;然后,建立包含动力总成和副车架的12自由度模型,仿真得到单位激励条件下关键路径衬套的支反力;最后,以降低支反力为目标对副车架与车身连接衬套的刚度进行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整车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动力总成激励与副车架刚体模态耦合引起了副车架共振及底板振动,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两个后衬套是振动传递的关键路径,优化后实车底板振动峰值下降超过30%。  相似文献   

10.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9):1464-1471
为实现航天器载荷的高精高稳控制,研究了航天器微振动一体化集成建模与控制方案。首先,根据航天器典型微振动源构建航天器本体微振动的动力学与控制集成模型,并对其进行姿态控制仿真。然后进一步构建包含载荷-本体隔振界面的航天器微振动集成动力学与控制模型,为比较分析被动控制隔振与主被动控制隔振,分别仿真了对载荷被动隔振以及主被动混合隔振两种方案下的姿态控制。结果证实主被动控制混合隔振可有效提高载荷姿态精度和稳定度2个数量级,实现了航天器载荷的高精度高稳定度控制。  相似文献   

11.
开发了一种基于Lab VIEW的多自由度悬臂梁振动实验教学系统。多自由度振动梁由底座、主悬臂梁、短副悬臂梁和长副悬臂梁四部分组成,各梁通过螺栓连接可以组成单自由度、二自由度、三自由度振动系统。设计了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实验方案,使用Hypermesh软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振动频率。开发了基于Lab VIEW的测试系统,测得了几种典型实验方案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固有频率。该系统可用于机械振动、模态分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工程振动问题中,固有特性(固有频率和主振型)是描述振动系统的主要参数。根据矩阵迭代法,利用MATLAB/GUI界面设计平台,提出了针对多自由度单向串联振动系统固有特性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算例求解和误差分析,完成了合理性验证,为复杂振动系统响应的初步解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圆周轴对称旋转机械系统动力装置固有振动特性运动模型 ,根据对称边界条件进行了工程简化 ,并针对圆周轴对称机械结构周向隔振系统进行了分析 ,讨论了隔振材料硬度和结构参数偏置角对系统固有特性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其统计能量分析模型 ,分析了高频隔振性能 ,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将电梯振动系统看成两个单自由度子系统的组成,求解子系统振动的激励频率和固有频率,这是分析电梯振动较为传统的方法。现从多自由度系统的角度,提出较为全面的电梯振动模型,并求出模型固有频率的计算公式;分别用这两种方法通过实例求解系统固有频率,并作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为减小振动对光电吊舱成像质量的影响,依据多自由度系统模型理论、隔振理论和实际振动环境设计了小型光电吊舱被动隔振系统,该隔振系统能够合理的配置光电吊舱隔振系统的各阶频率。基于多自由度系统模型理论对隔振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进行配置,指导隔振器的空间布局及相对位置、隔振器的三向刚度及阻尼值和隔震系统支架结构的设计。通过Adams/Vibration模块进行仿真分析,利用振动台对光电吊舱隔振系统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理论计算、仿真分析和振动试验获得的隔振系统各阶固有频率接近,最大误差不超过10%,且在激振力频率92.5 Hz附近隔振效果明显。外场试飞试验也验证了小型光电吊舱隔振系统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多旋翼无人机每个振动传递路径对多旋翼无人机传感器振动的贡献量,运用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基于CAE技术建立了多旋翼无人机振动的结构传递路径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Ansys的谐响分析,获得多旋翼无人机机身的振动响应以及振源对于响应点的频响函数,可以计算得到多旋翼无人机Z方向振动贡献最大。从传递路径的角度找出了对传感器振动起主导作用的环节,通过控制这些环节,有针对的采取减振措施,可以改观多旋翼无人机传感器的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振动传递路径分析是识别振动噪声源的重要手段,离心泵是船舶装备的核心部件之一,存在流体动力学噪声与机械结构振动辐射噪声的问题,传统路径方法无法准确识别振动源.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适宜于离心泵的传递路径分析新方法.首先对离心泵的振动传递路径进行解耦,获得各个振动源处的激励力;其次,建立了离心泵的激励点-目标点、激励...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自由度非线性振动的模糊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文忠  岳阳 《机械强度》1999,21(1):10-13
由于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难以得到基于线性控制规律的有效控制方法。本文对于复杂的多自由度非线性振动系统提出了基于遗传传算法的主动模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两方面,对微振动隔振平台的结构设计及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以空气弹簧为被动隔振元件、超磁致伸缩致动器为主动隔振元件的多自由度混合隔振系统,及其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系统模型,并利用最优控制理论和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LQG最优控制器能在基础干扰和直接干扰下,使平台在X方向的位移时程和速度时程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被动控制。  相似文献   

20.
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研究是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的新颖和关键发展方向之一,在实际控制机械装备的振动实践中,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的研究显示出了重要价值。振动传递路径系统由振动源、传递路径和接受体三部分组成,振动传递路径定义为振动产生的能量由振动源通过媒介物质传递到接受体所经历的物理介质。基于机械振动的理论,解决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排序的问题,提出了以振动传递率为度量准则的排列多维振动传递路径的贡献量的理论方法,在频率域内清晰地阐明了多维振动传递路径贡献量的顺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