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门山地区不仅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腹构造及其断裂体系也复杂多样,使构造地震成像困难。因此,近十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勘探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在矿山梁、天井山等复杂构造区的二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了基于地表条件的动态观测系统设计和宽线组合高覆盖采集技术,发现了一批潜伏构造,但是其构造复杂带的准确成像仍然存在问题;2007年,开始对三维勘探"禁区"的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张家坪地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攻关,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处理及解释的配套勘探技术,使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成像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钻井跟踪地震地质评价工作以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加速了龙门山山前带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造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差,造成干扰波发育,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难以见到有效反射,偏移成像难度大,导致了地层分布不清,构造难以准确落实,制约了油气勘探的进程。为此,开展了地震勘探宽线组合采集技术攻关,主要包括组合检波器参数设计、组合基距的设计、覆盖次数设计、宽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等,形成了一套适合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造带地震采集技术,提高了北部山前构造带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准确落实了地层构造,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形复杂,低降速带变化大,地下构造高陡,断裂发育,波场极其复杂,地震成像困难,制约了南缘油气勘探的进程。近几年随着物探技术的进步和对复杂地震勘探攻关力度的加大,地震成像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改进地震资料采集技术,改善观测方式,优化采集参数,得到了高陡构造的反射信息;物探成像新技术的发展,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工作模式的建立以及定量化的过程质量控制,建立了更为准确的近地表模型。基于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建模指导偏移速度场的建立,利用声波测井、VSP速度资料的综合标定,使原本难以成像的断褶带、掩伏带构造地震波场聚焦,得到良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石化下扬子地区油气地震勘探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构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效果差,因而该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未能取得显著突破。为此,中国石化开展了多轮地震攻关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地震模拟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城镇工业发达区高效地震激发技术、弱反射信号保护与提取技术、深度域速度建模与成像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增强了中、古生界地层的地震反射能量,剖面成像效果明显改善,地震解释发现了一批有利区带及圈闭。钻探结果表明地震资料可靠、准确。下一步地震勘探的主要攻关方向建议开展以满足叠前成像的基于模型正演的观测系统设计研究,继续开展提高地震激发效率研究以及低信噪比复杂构造成像和各向异性处理方法研究等,进一步探索提高下扬子地区地震勘探效果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米仓-大巴山山前带是海相二、三叠系台缘礁滩相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地震地质条件复杂。2000年以来,在该区开展了一系列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形成了"深井、大药量、垫桩、浸水"和"高灵敏度检波器、双串面积组合、电钻打眼埋置检波器"的灰岩裸露区激发、接收技术,以及"宽方位、高覆盖"的复杂构造三维观测技术,改善了单炮记录品质,提高了叠前偏移成像效果。资料处理方面形成了实用的拟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偏移成像效果明显改善,为米仓-大巴山山前带的构造样式解释、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然而,实钻结果揭示山前带构造高陡倒转、断裂关系复杂、地层破碎,目前的攻关成果仍然不能满足勘探目标精细评价的需求。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强复杂构造模型的波场正演分析,开展地表-地下双复杂探区全方位三维采集技术研究,探索基于绕射波、转换波、散射波等特殊波场的成像技术,以进一步解决山前带的地震勘探难题。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复杂山地采集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达木盆地复杂山地由于受复杂地表条件和地下构造的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地震勘探难度较大,是多年来勘探的地震空白区或资料空白区,直接影响了该区勘探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目标的选择。随着盆地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在总结、分析以往资料和勘探经验的基础上,在该区进行了山地地震攻关,通过针对目标的观测系统设计、精细的表层结构调查、科学的采集参数试验、选岩选层的井深逐点设计及其他相应的采集技术措施,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复杂山地勘探技术,在野外采集资料品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复杂山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近十几年来,中国海油围绕我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的迫切需求,通过开展技术攻关,突破诸多技术"瓶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海上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深水地震勘探技术、开发地震技术等3套地震勘探技术体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等3套油气勘探基础软件平台,为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将面临诸多新挑战,将面向中深层、深水区、古潜山、隐蔽油气藏、复杂构造和非常规油气藏等六大重点勘探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在海上地震采集装备、海上测井技术、地震岩石物理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海上时移地震技术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中国海油"二次跨越"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D区块作为油气远景重点地区,利用地震老资料的重新处理、解释,发现D区块存在Manhuduang和Patolon逆冲构造带,断上盘为高陡构造,断下盘为隐伏圈闭,受断上盘陡倾角和断层遮挡的影响,下盘隐伏构造资料普遍较差。为了提高地震采集资料的品质,搞清断下盘隐伏构造,进行了提高该区块资料信噪比和针对主体构造成像品质采集方法攻关研究。在充分吸收南方山地勘探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射线追踪理论和照明技术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采集参数对构造成像的影响,通过定量分析,确定了合理的观测系统,实施后采集到的资料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9.
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的地表地质条件及地下构造变形复杂,地震采集资料品质差,难以准确落实其北西山前复杂带的构造,无法在上古生界取得进一步的勘探突破。因此,2016年新采集了线束三维地震数据,在该地震采集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了适合川西北部"双复杂"特点的地震叠前偏移成像处理解释技术:(1)结合露头信息、微测井及地质认识,形成基于大炮初至反演约束层析静校正技术;(2)基于小平滑面出发,利用近地表速度模型,形成地表、地下速度融合技术;(3)基于VSP测井约束的非线性层析成像技术。结果表明:运用上述技术,线束三维地震数据资料品质得到较大改善,在攻关处理剖面上准确刻画了(1)号断层展布及上古生界下盘断点,新发现该断层逆掩下盘发育的上古生界隐伏构造,且该断层向北西山前复杂带迁移,使该地区栖霞组有利勘探区域由早期的2 000 km~2扩大至3 000 km~2。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盆地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中生代—古生代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对象,然而受地质条件复杂、地震采集环境恶劣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像品质不佳的问题突出,制约了该区油气勘探的进程。为了破解上述技术难题,通过开展科研攻关,形成了南黄海盆地中生界—古生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综合解释等3项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立体地震资料采集、 广角反射地震信号提取、广角反射波成像处理、地震综合解释等技术以及海上试验应用,获得了该盆地中部隆起和北部坳陷海相下构造层的有效反射和成像,满足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震成像的要求;②取得了对南黄海盆地海相下构造层分布、构造特征等的一系列重要新认识,为该盆地海相地层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指明了方向;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SDP-2科学钻探井位,在海相中生界—古生界中钻遇厚度较大的烃源岩和多套储层油气显示,证实了该项技术的可靠性。结论认为,该项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可以为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阔,并由此坚定了在该盆地进行海相油气勘探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南方碳酸盐岩地区地震采集技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地形高陡,地下构造复杂,勘探区因裸露碳酸盐岩的存在,致使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制约了这些区域的油气勘探进程。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在这些地区开展了多轮采集技术方法攻关,取得了较好的攻关成果,资料品质得到了提高,地下地质特征更加清楚。以中国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多年来的采集实践为基础,从目前的采集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对碳酸盐岩裸露区的表层调查方法、观测系统设计、激发接收因素的选取等方面提出见解和认识:南方碳酸盐岩地区的地震勘探要围绕着如何提高资料信噪比来开展;上述地区的地震勘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项技术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资料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地质构造解释困难已成为制约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技术瓶颈,因此,开展碳酸盐岩裸露区近地表地震波衰减特性研究对于揭示地震采集资料低品质的成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镇巴探区800余口井的微测井解释成果为基础,采用李庆忠经验公式估算了近地表地层品质因子Q,进而分析了不同岩性出露区近地表衰减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碳酸盐岩裸露区近地表地层平均品质因子明显低于砂岩、泥岩和砂泥岩互层出露区,显示出较强的地震波衰减特性,其可能是造成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资料低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基岩潜山风化壳是油气勘探重要领域,但基岩潜山一般埋藏较深,地表、地下构造复杂,导致地震成像困难,地震振幅难以保真,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难度大.为了准确刻画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采用从近地表出发的整体速度建模技术和保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提高了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成像准确性和保幅效果;针对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的分层特征,将地震...  相似文献   

14.
宽线加大组合地震技术在库车坳陷中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车坳陷中部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由于地震资料品质差,制约了勘探进程。地震勘探难点主要表现在:地面高大山体发育,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类型多,地震采集困难;表层结构复杂,调查建模不准,求准静校正难;激发接收条件差,资料信噪比低,构造落实难等。针对库车中部地震勘探面临的诸多难题,开展了地震技术攻关,形成了宽线加大组合观测方法及高精度遥感信息选线选点等地震采集技术,从而提高了地震资料信噪比,改善了地震成像质量,为发现和落实钻探目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山前带地震采集技术研究——新疆和田桑株地区采集实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赵军国  宋玉龙  魏福吉  高中录 《石油物探》2003,42(2):224-228,236
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宽 ,山前带成为寻找油气新的场所。山前带的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 ,采集的资料品质低 ,资料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难点 ,在和田桑株地区 ,设计了道间距和非固定炮间距的非常规观测系统 ,用检波器组合和多次叠加联合压噪 ,大炮检距和高覆盖次数进行采集 ,解决了该区资料采集难关 ,获得了品质较高的地震剖面 ,形成了一套适合山前带的地震采集技术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宽线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库车坳陷山地地震勘探受复杂地表和地下条件影响,激发和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构造成像困难,影响地下构造形态认识和油气资源评价.在西秋里塔格构造带进行了宽线采集技术攻关,针对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首先对宽线主要采集参数如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接收线距和激发接收参数等进行了详细论证,然后根据论证结果选择2炮3线、单线480道接收的宽线观测系统进行了资料采集.与常规二维采集相比,宽线采集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山体区资料信噪比低,浅层反射弱和中、深层成像难的问题,所获得的剖面品质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是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但由于地面、地腹地质条件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造成构造不落实,影响了对该构造带的勘探进程。为此,在高精度地震采集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山前带地表、地腹双复杂构造,开展针对性的地震处理技术攻关,形成了极低信噪比条件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系列,并开展了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形成了山地高陡地区复杂地表高精度综合静校正技术、低信噪比条件下的保真去噪技术和起伏地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系列,极大地提高了秋里塔格构造带三维地震资料品质;②明确了白垩系及其下伏地层以基底卷入式形变,并沿中新统吉迪克组、古新统—渐新统库姆格列木群膏盐层或膏泥层顶板滑脱,F1断层上盘发育中秋、东秋等构造,下盘发育断块构造;③精准落实了中秋①等5个圈闭,总面积为125 km~2,其中中秋①构造的圈闭面积为20 km~2,圈闭可靠度高,具有风险勘探价值;④支撑部署实施的中秋1风险井在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结论认为:①所形成的双复杂构造处理系列技术提高了构造解释精度,主要目的层井震相对误差为0.5%,对类似地质条件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②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面积大,类似有待勘探的构造、圈闭多,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8.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选取柴达木盆地西部英雄岭地区为攻关地区,开展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本文在分析工区地震勘探难点及以往地震技术应用效果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思路,通过试验总结形成了复杂山地宽线地震采集、处理配套技术,应用该套技术提高了工区地震资料品质,落实了目标区构造圈闭,证明宽线地震勘探技术是适用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的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近海浅层规模构造油气藏发现越来越少,深水、深层等复杂油气藏成为重点勘探方向和领域。针对深水、深层面临的油藏地质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勘探实践,形成了潜山宽照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深层古近系岩性圈闭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富含煤地层下薄储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和深水宽频地震勘探技术等创新成果,并在渤海深层潜山、南海深水和东海深层低孔渗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勘探突破。但是,深水、深层勘探仍然面临构造复杂、裂缝发育和各向异性特征强等问题,造成地震波场复杂、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和岩石物理关系不清等难题,需要在采集装备、采集方式、关键处理方法、基于复杂介质理论的勘探技术和重、磁、震一体化勘探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属典型的“双复杂”勘探区域,地质成因复杂、断裂发育,属于风险勘探领域之一。地下地质构造复杂,浅层高陡构造发育、深层反射特征不清;下伏岩性、速度、厚度纵横向变化大;常规勘探资料成像精度低,难以满足油气勘探需求。针对研究区“地下地表双复杂”地震成像难题,首次在龙门山山前带采用“两高、一小、一宽三维观测系统+源驱动高效激发技术+有线仪与节点仪器混合接收”方案,地震资料品质和采集效率获得大幅度提升。该方案采集的地震资料为龙门山构造-岩性目标勘探提供较好的资料,同时为该技术在类似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