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受经济周期和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建筑业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历史,企业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产业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各类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高,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另一方面,改革成为建筑业领域主旋律,招投标监管方式进行改革试点、建筑业营改增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比例迅速攀升、新建筑企业资质标准颁布,将引导建筑业的创新发展。城  相似文献   

2.
行业动态     
<正>江西十大举措促建筑业转型发展近日,江西省召开建筑业监管工作座谈会,确定十大举措促进全省建筑业发展。江西省将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建立长效机制,将打击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工作常态化。有序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示范。选择2~3个城市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结合建筑产业园建设,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建设试点;选择3~5家有实力的建筑企业试点,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和重点企业。营造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和市  相似文献   

3.
王浩哲 《建筑》2024,(2):36-38
<正>江苏省苏州市自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切实践行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智能建造,围绕制造业与建筑业融合发展目标,提出“以硬促软”工作思路,稳步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打造苏州特色的产业生态。试点先行,落实智能建造重点任务高标准打造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苏州鼓励建筑业企业先试先行,以信用加分激励建设试点项目,遴选29个首批苏州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覆盖房建、  相似文献   

4.
《建筑》2024,(2):44-45
<正>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持续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蓄势聚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高站位统筹谋划产业体系建设。成都于2022年申报获批住房城乡建设部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推动成都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成都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动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建筑业转型发展。将装配式建筑发展纳入《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5.
《建筑》2024,(2):34-35
<正>河北省保定市入选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坚持以试点任务为引领,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构建智能建造政策标准体系,谋划打造全产业链协同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大力拓展智能建造应用场景,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建设动态     
<正>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铺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下发通知,在部分省市先行开展建筑业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探索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为全国建筑业改革发展提供示范经验。根据通知要求,此次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市场监管、建筑劳务用工管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电子化审批,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管理6方面。(摘自:中国建设报)  相似文献   

7.
《建筑》2017,(8)
<正>为加快促进四川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效率、效益,实现建筑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四川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2016年3月,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16年11月,四川省住建厅联合七个部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钢构结构应用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支持成都、乐山、广安、眉山、西昌五个市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8.
《建筑》2017,(6)
<正>2017年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部署七大任务,包括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改革、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优化建筑市场环境、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建筑业企业"走出去"。该意见可视作建筑业供给侧改革,包括建筑业发展的新路标,总体思路是简政放权。  相似文献   

9.
《建筑》2024,(2):42-43
<正>山东省青岛市借力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机遇,加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建机制夯基础、谋长远求实效,以推动智能建造工作破题起势、纵深展开,按照“政策有实效、科技有实用、试点有实景、产业有实体、企业有实力”的工作导向,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兴盛家园五号楼,是陕西省近期一个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是陕西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工程,通过该工程的施工监理,可以看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建筑业对我国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摆脱资源浪费、建筑业人工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提高工程质量和减少安全事故频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发展理念,分析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资源消耗、创新发展8个层面,构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熵权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发展规模、创新发展、发展潜力等是影响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面;长三角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各城市间差距明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发展不均衡、不协调;排名靠后的多数城市农业占比较大,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快速在全国各地铺开。四川省广安市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方面,探索出了编规划、出政策、建基地、搞示范的装配式建筑业发展新路径,走在了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前列。2015年9月他们就创建了国家住宅产业现代综合试点城市,2017年11月又成为全国首批30个  相似文献   

13.
<正>1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1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设计行业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出台了《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吹响了建筑业发展改革的新号角,明确了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提  相似文献   

14.
李德才 《建筑》2023,(7):74-77
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标准发展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推动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在激发建筑业市场活力、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链、建设试点示范工程、创新智能化监管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建筑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筑业的走向与新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新中国诞生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均是这样,新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节律与新中国的发展节律是一致的。可以说,新中国建筑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伟大崛起的辉煌画卷中一个浓墨重彩的动人篇章。  相似文献   

16.
陈华平 《中州建设》2014,(12):16-18
现阶段,我国建筑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发展水平较低,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而且营业税征收模式也大大影响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重复征税、税收负担重等方面。当前,正在进行税制改革的试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对建筑业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企业又将如何去应对,这是建筑业急需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7.
选取代表建筑业细分产业规模水平、效率与效益水平、技术水平的15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细分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房屋建筑业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效益、效率与技术水平薄弱;土木工程建筑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强,未来应注重发展产业效益;建筑安装与建筑装饰业效益水平优势明显,但综合竞争力水平居于末位。  相似文献   

18.
<正>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在沈阳召开全国部分省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座谈会。会议认为,在新常态、"新四化"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作业环境、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解决现场施工质量通病,对提升建筑性能及使用寿命、满足群众居住品质需求,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会议讨论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纲要》),研究分析了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的5个重点方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结构、产业体系、发展理念与方向等方面,阐述了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并分析了国际竞争激烈背景下建筑业产业结构新的调整趋势,使建筑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必然要放缓,结构调整必然有阵痛,建筑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走势变化休戚相关,必然要主动地适应与积极地调整。问题一: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的新特点首先是发展增速放慢。建筑业依赖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历史,企业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产业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二是行业无序竞争的局面正在扭转,市场回归理性,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