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评价运动副径向间隙和齿条倾斜对齿轮齿条转向机构转向误差的影响,将不同位置的运动副径向间隙用间隙杆和变长杆来代替,利用螺旋理论推导了转向机构的空间运动模型及主销转角与转向轮转角的理论模型。以最小转向误差为目标,以转向过程中压力角的最大值和车辆的最大转角最小值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含间隙转向机构优化模型。运动分析表明:含间隙转向机构的正转及回正过程具有不同的转向误差,且回正转向误差比正转转向误差更大;换向瞬间会产生比较大的转向误差;运动副间隙或齿条倾斜程度的增大会使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增大。考虑运动副间隙的转向机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转向机构的转向精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三轴车辆全轮转向系统方案,设计相应的转向传动机构,建立了该机构的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中的非线性优化命令进行设计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由该机构所决定的转向曲线与理论阿克曼曲线能较好吻合。且车轮理论与实际转角误差较小,有较高运动精度。同时,该机构能够很好地与转向液压系统配合,进而实现对车轮转角的实时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3.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4,(12):1795-1797
以10×6型汽车起重机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汽车转向理论阿克曼定理建立了多轴转向系统的数学模型及运动学模型,运用ADAMS对模型进行运动学仿真及转向性能分析。在分析了轴间内轮转角误差及各轴内外轮转角误差的基础上,选取转向机构上的几个硬点坐标为设计变量,分别以轴间内轮转向角累计误差和各轴内外轮转向角累积误差最小为优化目标,运用ADAMS对转向机构的Ⅱ轴、Ⅴ轴进行轴间内轮转角和Ⅰ轴内外轮转角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4.
王成志  王云超 《中国机械工程》2021,(9):1027-1034,1042
为评价运动副径向间隙和齿条倾斜对齿轮齿条转向机构转向误差的影响,将不同位置的运动副径向间隙用间隙杆和变长杆来代替,利用螺旋理论推导了转向机构的空间运动模型及主销转角与转向轮转角的理论模型.以最小转向误差为目标,以转向过程中压力角的最大值和车辆的最大转角最小值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含间隙转向机构优化模型.运动分析表明:含间隙...  相似文献   

5.
重卡双前桥转向摇臂机构的优化设计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重卡双前桥转向摇臂机构传统单目标优化方法考虑因素的不足,提出了以二轴左轮转角误差最小、转向杆系与悬架运动的最大干涉量最小、左右转向力不均匀性最小为综合优化目标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车轮转角误差模型通过将摇臂机构拆分的方法得到,悬架与转向杆系的干涉模型通过建立转向直拉杆与悬架的空间运动模型得到,左右转向力不均匀性通过计算转向传动机构传动比得到。优化结果证明,多目标优化方法优于传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减小转向轮的磨损、改善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及转向轻便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车辆转向系统在运行中的重要性和国内外转向系检测近况,以一种全自动转向系检测系统为对象,且以转向设计理论为理论基础,阐述了转向梯形、车轮转角与车辆转向器角传动比的相关性等基础问题,总结了其参数对转向性能的影响。同时列出了转向梯形的检测机理依据,并以整体式和分段式阿克曼转向为例,分析了底角改变对车轮转角的影响。通过多次平行示值试验结果表明:左台最大绝对值示值误差为0.1°,右台最大绝对值示值误差为0.07°,而系统检测误差精度范围为,误差满足精度要求。测量数据准确,可为转向机构的检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组合挂车的转向机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理论计算,得到车辆进行纯滚动转向时各车轮的理论转角。以车轮的最大转角误差为优化目标,利用ADAMS动力学模型,对(3~40)轴线两纵列组合挂车转向机构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各自转向板上连接转向拉杆的孔位。在转向节板的可制造化处理上,按加权求均值的方法对连接拉杆孔位进行了合并处理。结果表明合并处理后得到的孔位既实现了转向节板的可制造化,又满足了组合挂车的转向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了载重汽车双前桥转向机构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转向梯形机构及中间摇臂机构的数学模型。基于各机构转角误差最小对设计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双前桥转向机构的优化结果以及转向性能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9.
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了载重汽车双前桥转向机构动力学仿真模型,以及转向梯形机构及中间摇臂机构的数学模型。基于各机构转角误差最小对设计参数进行了仿真优化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双前桥转向机构的优化结果以及转向性能的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0.
张勇  艾志久  马海峰  赵江  王斌 《机械》2014,(2):55-59
设计了一种污水罐在线清洗车,重点对新型污水罐在线清洗车转向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根据Ackerman转向原理,将清洗车转向系统的实际转角关系无限趋近于理论转角关系作为优化目标,运用最小二乘法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优化,得到了整体最优解,以此作为转向系统梯形机构的初始参数,依据现场工况对转向系统重要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建立各主要零部件的几何模型,并进行运动仿真。内外侧车轮转角曲线与理论曲线较为接近。车轮的极限转角远远大于普通车辆的极限转角,从而能够满足清洗车转向系统较高的机动性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竞技车赛中采用偏摆式转向系统的车辆转弯半径较大,转角较小,转向灵活性差等问题,对整车转向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与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用MATLAB进行仿真计算,获取了主要影响因素对整车转角及转弯半径的关系曲线及其经验公式,并根据计算数据对整车转向系统进行改进,显著提高了车辆的转向灵活性。本文所述的车辆偏摆转向系统的优化方法,不仅提高了竞技比赛中车辆在比赛中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后续偏摆式转向机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EPS系统的转角信号的准确性是转向系统有效运行的保障,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针对EPS系统的转角误差,从电子误差和机械误差两个来源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误差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并对总的系统转角误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为EPS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支持。基于车辆阿克曼转向几何和不同轮速间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轮速的前轮转角估算方法,可以对EPS系统提供的转角信号进行误差补偿,基于实车采集数据进行验证,该补偿算法可以提高EPS系统转角信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李波  白艳飞  李双双  周佳  董洪昭 《机械工程师》2022,(12):143-148+152
为提升车辆转向的机动灵活性,摆脱传统转向机构的束缚,探索新型的转向模式,设计一个四轮全方位线控转向系统。针对单个车轮360°转向需求,文中对全方位转向系统的具体结构进行了设计与优化,完成了转向阻力矩的计算和有关零部件的设计、选型,对原地转向、楔形行驶等机动转向模式下的转角分配策略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了位置环-速度环-电流环三闭环空间矢量控制算法及其控制器。结合仿真与台架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四轮转角分配策略及转角闭环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可为新一代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该文针对自行式框架车的转向机构进行了分析,应用ADAMS/View模块建立了框架车转向机构的模型,优化了机械连杆和液压缸的安装位置,减小各轴线轮胎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误差的同时使转向液压缸推力变小,经过框架车转向试验验证了优化结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以某型超宽、超重型工程车辆为研究对象,应用ADAMS仿真软件,建立了该工程车辆前悬架及转向系统虚拟样机模型,以轮胎上下跳极限位时的主销转角为优化目标,对转向桥断开点进行DOE分析。通过计算实例,使转向车轮实际转角接近理论转角,转向梯形机构有较大的传动角,给出了求解双横臂式独立悬架转向梯形断开点以及转向梯形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从汽车转向运动学出发,分析了SGA3550自卸式汽车全液压转向机构的设计。首先以汽车转向时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的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对转向梯形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其次,应用ADAMS软件建立了全液压式转向机构模型,通过对转向过程的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液压系统设计方案对转向机构性能的影响。最后说明了全液压式转向机构液压部分的设计计算过程,主要包括转向动力缸、全液压转向器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和提高框架车转向性能,基于多目标优化理论对框架车转向杆系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建立面向转向杆受力和转角多目标优化的参数模型,并应用多目标决策方法中的分层序列法,在ADAMS中建立框架车转向杆系的仿真分析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可以减小各轴线轮胎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的误差,同时使杆系受力情况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8.
汽车全液压式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从汽车转向运动学出发,对SGA3550自卸式汽车全液压转向机构进行设计。以汽车转向时实际转角与理论转角的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以转向梯形底角和梯形臂长为设计参数,对转向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通过对转向过程的仿真分析,比较了不同液压系统设计方案对转向机构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全液压式转向机构液压部分的设计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多轴转向技术正在向具有主动转向系统和转向杆系的双转向系统发展,但是,由于不同转向系统之间的耦合干涉,双转向系统存在轮胎磨损问题。为此,提出一种新的转向杆系优化方法——双极限目标优化法。根据后轴主动转向的控制策略和车速与车轮转角的关系,确定不同转角范围内的各轴双极限理论转角。通过对转向杆系的优化分析,实现不同速度和转角条件下,转向杆系的转向中心与后轴动态转向中心的协调一致,最大程度降低双转向系统的耦合干涉。针对九轴转向车辆,利用双极限目标优化法对其转向杆系进行优化分析。通过与固定转向中心的优化结果对比发现:双极限目标优化法的最大转角偏差降低30.9%~59.9%,从而验证新优化法的正确性和优点。此方法对双转向系统转向杆系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的转向机构运动轨迹存在误差较大问题,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车辆转向机构进行优化.创建车辆转向机构简图模型,建立内前轮转角的几何关系式.构造优化目标函数,采用改进遗传算法对车辆转向机构约束参数进行优化.将优化后的参数输入到Matlab软件中进行内前轮转角误差仿真,并且与优化前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车辆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优化前的车辆内前轮转角最大误差为0.45°,而优化后的车辆内前轮转角最大误差为0.31°,相对误差降低了31.1%.采用改进遗传算法优化车辆转向机构,可以提高车辆内前轮转角精度,从而提高车辆在高速转向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