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园园 《城市住宅》2021,28(5):156-157
社区是城乡生活最基本的单位,社区生活圈作为一种创新的生活理念逐渐为人们熟知和了解.自上海在国内率先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以来,近年来,规划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了很多城市积极开展的项目.通过分析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及价值,影响15分钟生活圈便利性的主要因素以及15分钟生活圈规划策略,并以柳州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  相似文献   

2.
结合长沙市“一圈两场三道”两年行动计划的实践经验,从供需平衡的视角切入15分钟生活圈的公服设施绩效评估,围绕日常生活、长者照料、教育培养、文体娱乐、医疗护理、社区就业、公共空间、慢行环境等8个维度建立了28分项的指标评价体系,并通过手机信令数据测度居民小区的设施需求度、通过开源数据与调研数据测度设施供给情况,采用先评估居民小区、再均值降维至生活圈单元的方法展开分析,结果发现:(1)强政府导向型、弱市场导向型、景观导向型设施在空间分布存在不同偏好特征,并浅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2)不同年龄群体对公服设施的需求偏好不同,引入设施需求紧迫度的概念,可辅助判断设施缺项生活圈单元的建设时序,为其他城市的生活圈规划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治国方略,15分钟生活圈作为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抓手,是营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将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单元的不断完善.该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西安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提出区域层面"自下而上的生活空间单元识别与自上而下的15分钟生活圈划定"相结合的生活圈划定方法,并聚焦解...  相似文献   

4.
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以来,构建15分钟生活圈已经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新方向,目前已经在上海、济南等一、二线城市进行了推广。文章从城市人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圈概念入手,分析南昌市提出的以邻里中心为抓手的1+5+x生活圈模式,并且以成功实践的南昌市南钢社区为例,分析其在15分钟生活圈模式上的创新与不足,由此为未来15分钟生活圈的深化建设和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是社区服务建设的基本依据。近几年来,上海、济南等城市陆续推出适用于本城的15分钟社区生活区建设导则。宁波作为发展迅速的新一线城市,也积极推广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本文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阐述宁波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的纲要,内容涉及社区居住、出行、服务、公共空间等规划要求,为其他城市实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营造提供建设和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规定,生活圈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一环。其中社区生活圈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社区生活圈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本次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汉口区、汉阳区这三个中心城区主要区域为研究范围,以三区的小区生活圈便利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POI数据,统计分析三区的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设施点类型和数量,评价各片区内的生活圈便利程度,为设施的配套完善、社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供需匹配的武汉市15分钟生活圈划定与空间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2024,(3):126-130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系统阐述了上海曹杨新村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规划工作思路、规划目标策略以及更新实施路径;介绍了规划采用多样化的公众参与的工作方法,了解并分析居民对社区发展的需求和居民对社区存在的短板和特色优势的评价。规划在补短板的同时强调因地制宜地凸显社区的优势资源,以价值为导向营造社区特色,通过多方协同实现社区高品质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由重绝对数量转向重精细质量。供需矛盾突出、评价方法落后、精确定量化程度低等问题均影响着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有效性和策略针对性。现有评价方法倾向从区域整体衡量服务水平,然而通常情况下,日常生活圈才是使用者享有公共服务的主要范围,已有评价体系未能准确评估公共绿地的实际能效。以广州天河区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15分钟生活圈视角下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公共绿地服务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并针对不同类型空间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自2000年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面对老龄人口数量大,高龄、纯老家庭和独居多的巨大压力,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9073”养老服务模式,继而提出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上海启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然而却也面临“坚”“难”掣肘,一是老有所养需求强劲与供给空间紧缩的矛盾,二是存量用地和闲置空间盘活与“僵化”规范“围城”的冲突。依托上海丰富的医疗和社区服务资源,文章梳理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社区宜养“破局”的三大策略,即精细化理念下的因地制宜、一区(社区)一策,全要素清单式的强长板、补短板,以及全过程、全周期多元参与下的共建共治和长效共管,同时强调全面评估和制定精准灵活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和规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上海规划建设已全面进入存量时代,相比于新建社区,老旧社区存在现状人口结构多样,居民需求突出,现状空间资源紧缺等问题。在总结和反思已开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的试点实践,从规划、行动和主体3个层面提出老旧社区中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实施的方法和具体策略。在规划层面,突出全要素评估,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依托多元手段补齐短板;在行动层面,结合老旧社区特征优化行动环节,形成具体行动计划,指导项目实施推进;在主体层面,搭建以街道为主体的行动团队和部门联动的工作平台,并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规划师制度。  相似文献   

14.
程子诺  屈张 《住区》2022,(4):57-65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居住区成为疫情期间防控的基本单元。如何通过设计提升社区体育设施,构建后疫情背景下的“15分钟体育生活圈”,逐渐成为社区微更新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现行政策导向和国内外相关经验,分析社区体育在交通流线、功能利用、空间布局上的特征,并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从功能使用、空间形式、经济投入和时空共享四个方面,提出社区体育设施提升与建筑策划研究,促进1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城镇化的下半场,以人为本、存 量规划和集约发展成为当下城市的主旋律,作 为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城区社区生活圈亟待更新 优化。以宜宾市老城组团为例,采用连锁网络模 型和基于真实路网的设施可达性分析等方法,结 合10大类公服设施POI数据、当地居民对设施的 重要性评价数据,对研究区域进行了10分钟社 区生活圈的测度探索,并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 以生活圈为视角提出了相应公服设施的优化及 择址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宜宾老城共可 划定出4个10分钟社区生活圈,平均用地规模较 小于平原、省会、特大型城市;第二,4个生活圈 整体都存在公园广场、社会福利、科教文化这3 类设施数量较为欠缺及覆盖范围较小的共性问 题;第三,各生活圈生活便利度差异明显,发展不均衡。未来宜侧重优化过渡区、边缘生活圈欠缺设施;第四,基于设施覆盖率及居民可达程度 考虑,每个生活圈宜提供中心度前三的地块中心点作为10分钟层级设施的推荐设置点。  相似文献   

16.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未来打造社区生活的基本单元.结合2016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的研究制定工作,通过开展上海市居民行为特征的实证调查,挖掘现状社区空间供给与居民未来需求之间的差异和问题,作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切入点.基于实证调查,围绕居住、就业、服务、交通以及休闲五个系统,从开放活力、功能复合、服务精准、步行可达和绿色休闲五个方向提出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思路和对策,为社区层面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梁斌  潘安平  成凯 《当代建筑》2022,(12):60-63
在西安市15分钟健身圈的建设背景下,本文对主城区7个辖区、54个街道、6 158个居住区和三类体育场馆的兴趣点(POI)、开源地图(OSM)数据进行收集,采用核密度估计算法、缓冲区分析法及可达性评价指数构建法,分析公共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与可达性特征,针对其存在的空间分布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提出补充城边场馆,平衡区域配置,增加大型、中型体育场馆数量,关注服务能力等建议,从而为体育场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当前缺乏县域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现状,本文提出以“行政区”为单元转变成以“生活圈”为单元统筹布局设施,基于“总量控制、分级配置、需求导向、镇村分类”原则,构建“保障生活圈、基本生活圈、拓展生活圈、品质生活圈”四级生活圈体系,并明确各级生活圈的建设重点与目标。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决以老年人口为主体的乡村地区适老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经之路。本文以苏南乡村地区为例,以乡村生活圈理论为指导,基于多源数据了解苏南地区乡村特征和适老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同时着眼于乡村地区老龄居民的切身需求,自下而上地提出问题和对策,以期对乡村配套设施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