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了综合视觉影响模型的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及其实现技术,用于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为维持山地城市特有的城市天际线,将保护山体背景景观的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建筑高度控制目标。引入视觉影响模型,对简单眺望控制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落实该导则的建筑高度控制技术。通过视觉影响模型模拟观测者视野中的山脊线,控制建筑物对背景山体的遮挡程度,从而推算允许建筑高度值。选择多个连续眺望点,在每个眺望点上分别进行视觉影响程度分析,先生成单一眺望点上符合山脊线保护要求的建筑高度控制值,然后综合各个眺望点的计算结果,得到建筑高度控制图。以舟山市沈家门旧城区为例,对上述技术方法进行验证,获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源周边城市建筑高度控制一直是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该文以张家界永定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调查获取市民对城市景观要素和景观节点的评价,选取永定城区视觉控制点和视线廊道,构建眺望体系,分析其山水格局现状;其次,基于视觉分析法和多因子分析法构建建筑高度限制模型和建筑高度潜力模型,构建永定城区建筑高度控制体系;然后运用GIS对视觉分析和多因子分析进行限制模型和潜力模型的叠加,并与眺望体系进行校正,得出"显山、露水"的总体建筑高度控制优化策略,以期为永定城区及其它同类型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高度控制参考.  相似文献   

3.
密云区总地形为三面环山,中部低缓,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在密云区内视野开阔处,自然山体山脊线形成的天际线尤为醒目,但是随着城市内建筑的出现,可能对背景山体形成遮挡,影响自然山体形成的天际线,导致原有景观消失。为维持其特有的城市天际线,本文主要研究保护山体背景景观,基于三维地形,以看得见山为目标,计算密云新城区域控制高度。将人的视野范围抽象成垂直于地面的虚拟视野面,在模型中将视野面设定在需要观察的山体后方,选定主要居民驻足点、重点规划区域周边、主要道路、河道沿线等作为观测区,并从中提取观测点,计算每一观测点上符合山脊线保护要求的建筑高度控制值。在此过程中,重点考虑人的实际感受,最终确定选定区域的控制高度。  相似文献   

4.
:眺望景观的评价研究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参 考,而福道的建设与以眺望景观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风貌 导控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福州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登山 观城”视廊建设的思路框架下,利用ArcGIS构建以福道所在 山体群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三维场景模型,模拟“登山观城”的 视角对周边3个观测片区的可视域及建筑空间层次展开量化评 测,并根据量化评测数据提出以协调“城-景”边界为导向的 研究区眺望景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最后利用GIS进行眺望视 线控制基准模型的导控模拟,旨在为眺望景观优化控制领域的 研究进行补充,为相关规划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景观可 视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发展,蒙城县老城区万佛塔的核心景观形象将受到挑战,对万佛塔周边建筑高度采取规划控制势在必行。该文介绍如何通过分区控制与眺望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建筑的控制高度,运用GIS对城市核心景观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建筑进行视线分析,检验高度控制结果。并以蒙城县老城片区的高度控制为例,为以万佛塔为核心的老城景观格局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为其他城市核心景观周边的建筑高度控制和视线分析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对于滨海城市的空间特色塑造十分重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滨海城市山海眺望景观普遍存在景观遮挡、风貌混杂、绿化减少及断崖裸露等问题,从而影响眺望的观感。对于这一问题,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在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日本相关城市为例,对其山海眺望要素和类型进行分析,并将相关规划控制方法总结为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参照眺望对景边界特征界定眺望范围,依据眺望距离进行层次划分,保障眺望景观的建筑高度管理,风貌景观引导和建设行为控制相结合,以及通过行动计划进行分解落实。这些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够为我国同类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7.
将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高度现存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借鉴国内外相关建筑高度控制方法,以保护风景名胜区内部视线、合理开发利用城市资源为目标,运用眺望控制法、多因子分析法,构建"基准模型+修正模型"的研究框架。最后,以长春市净月分团二期为例,进行合理验证,得出建筑高度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8.
温州市江心屿双塔景观格局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出现不和谐的"多塔"局面,该文分析如何通过眺望控制法控制双塔背景建筑的高度,并以瓯北阳光大道13号地块建筑高度控制计算和分析为例,为双塔景观格局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为众多城市地标景观背景建筑高度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江心屿双塔景观格局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严峻的挑战,出现不和谐的“多塔”局面,该文分析如何通过眺望控制法控制双塔背景建筑的高度,并以瓯北阳光大道13号地块建筑高度控制计算和分析为例,为双塔景观格局的保护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为众多城市地标景观背景建筑高度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山-城"眺望景观对感知山地城市魅力,彰显山地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州市为例,构建眺望点、眺望目标和眺望视廊组成的眺望景观体系."城中观山"眺望景观包括城中山景眺望、外围山景眺望和局部山景眺望,以山脊线以下30%山体高度可见为基准,划定城中山景的前景控制区和背景协调区、外围山景的视廊控制区和视廊协调区、局部山景的最不利眺望点视廊控制区."山上望城"眺望景观包括城区眺望和地标眺望:眺望城区时,以120°视角确定核心眺望区域,对近景范围既有景观、中景范围"高层建筑墙"、远景范围城市天际线提出控制要求;眺望地标时,明确前景控制区与背景协调区的控制要求."山体互望"眺望景观基于双向锥形视廊,明确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某32 m深基坑设有4道水平支撑,共支撑混凝土拆除量达2万m3。经分析拆除工程要求,周边环境和现场施工条件,应用微振动控制爆破法,以爆破为主,小型镐头机破碎为辅,将基坑内的在建建筑和周边建筑的振动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取得了经济快捷、安全可靠、降低拆除劳动强度等成果。  相似文献   

12.
城市开发区环境景观构架空间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城市开发区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中心区、道路、节点作为环境景观构架,通过对景观标志点,视视廓与眺望和建筑高度控制的分析,研究了开发区景观构架空间秩序的建立和体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厦门市某复杂体型高层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风洞试验并结合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该单体建筑在有无周边环境干扰下的风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无周边环境干扰时,迎风面平均风压为正值,其余各面为负值,迎、背风面的脉动风压系数值较侧面小;有干扰时,干扰建筑对该高层建筑的平均风压及脉动风压影响较大.单体建筑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  相似文献   

14.
楼梯扶手三点易疏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手高度易疏忽:有些施工人员从踏步面宽度中点量起0.90m,以此为高度控制点,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扶手高度应以踏步前缘线为控制点(如图1所示A点)。错误地以踏步面宽度中点为控制点会比以踏步前缘线为控制点低半个踏步高度(如图1所示B点)。  相似文献   

15.
面对城市开发建设给历史遗产周边环境带来的威胁,本文以西安陵寝类大遗址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其资源特征及周边环境价值入手,探讨了其周边视觉景观保护与控制的策略,包括:整体性区域化保护思路的提出,背景环境控制,及眺望控制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6.
张建荣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2):1289-1292
以局部下沉式典型坡地建筑吊层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火灾计算机模拟工具FDS研究吊层空间发生火灾时烟气流动的特性。模拟分为无边坡建筑、三面边坡建筑、背面边坡建筑三种情况。分析得到各情况下3m高度处的CO体积分数、温度和气流速度场的空间分布。边坡建筑无自然通风口的一侧或几侧应设置机械通风口。  相似文献   

17.
视觉偏好评价是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方法之一.以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为核心的小陆家嘴城市空间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的参与者进行图像刺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人对这一标志性建筑周边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建筑的高度、密度、距离等物理属性存在不同的视觉偏好评价;标志性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物理属性对于人们的视觉偏好评价具...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型建筑人员疏散问题,本文以大型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以最短疏散时间为目的,建立基于0-1规划的大型建筑最佳疏散路径,提出应急疏散提供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利用Floyd算法建立最短路径集合,应用元胞自动机模拟,得到在最大移动速度为5m/s的情况下,人群疏散速度和人群密度的关系,建立0-1决策变量,给出大型建筑路径优化疏散模型,最后利用pagerank算法定义节点重要度筛取路径风险点,为大型建筑路径节点改进和管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付法 《四川建材》2013,39(1):99-100
某深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局部阳角区域仅余3m,即为既有建筑基础边界,保护施工期间既有建筑的安全稳定十分迫切。通过双排桩设计,利用整体刚度可有效控制基坑周边环境的变形,该基坑的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其整体稳定性及抗倾覆均满足要求,设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针对重庆独特自然环境和多面文化特征的分析,指出抗战陪都时期形成的建筑风格作为城市人文的集中体现,为打造独特的城市历史风貌提供了丰富的文脉资源;重庆陪都建筑风格的保护利用,是对地标建筑进行新定义:由点及面,以风貌的整合取代个体的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