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大庆TN油田时移地震研究与剩余油分布规律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TN油田油藏和地震条件,从时移地震可行性分析出发,对该区两次采集的二维地震资料进行陧移地震研究,并对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该区油藏条件和地震条件均满足时移地震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时移地震资料做归一化处理后,其差异地震属性变化与油藏开发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地震反演和时移地震资料差异属性变化研究了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表明该区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
4.
5.
井间剩余油监测技术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实用的测井新技术,在指导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规律性认识、措施挖潜以及油田调整方案制定中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CHFR测并便是其一。2004年在吉林油田的天然水驱油藏中应用,在剩余油认识方面具有快捷准确的优势,成果运用在油田措施挖潜中,效果显著,实现了老油田稳产。文章对这种测井新技术在天然水驱油藏上的应用及与RMT对比分析,体现两种技术的共性与个性,对陆上“双高”油田运用该项技术实施剩余油认识和挖潜将具有可靠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靶定向井在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中原油田是断层十分发育的复杂断块油气田,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挖掘剩余油。在近几年中原油田的调整部署中,推广应用了双靶定向井技术,取得显著效果:①充分动用断块高部位剩余油,提高采收率;②完善极复杂断块油藏的注采关系;③开发微型油藏,提高单井经济效益;④定向兼探已知油层之下的新层位,降低滚动勘探风险;⑤单井钻遇油层厚度大且水淹程度低;⑥油井初期产量高,后期补孔潜力大,稳产时间长;⑦单位钻井成本适中,投资回收期短。在精细油藏描述和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应用双靶定向井技术可以实现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增储稳产,并通过完善注采井网来增加可采储量。表1(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7.
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油田开发到中后期,要增储上产,就必须寻找新的储量,无论是寻找新的构造油藏还是岩性油藏,都必须准确落实构造,而单一地采用地震或测井资料进行构造成图都有局限性。针对老油田目前构造研究存在的问题,有机地结合测井和地震解释的优点,提出了油田开发阶段的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包含测井构造研究、测井层位深度建模、精细地震解释、建立研究区变速场、高精度变速场构造成图、有利区块分析和井位部署。该技术在大港唐家河油田精细构造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勘探开发程度很高的G388-2井断块,根据研究成果提供的1口井位获得高产油流。图7参6 相似文献
8.
注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在砂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北油田具有油藏类型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在对比诸多剩余油分布监测技术及其应用效果的基础上,针对油藏特点和生产实际,引进了注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通过华北油田采油三厂6个中高含水砂岩油田实际测试应用,所获得的清晰、完整的油井剖面资料可直观地反映测试井点剖面油水分布,结合动静态资料可分析油田剩余油分布,为油田调整挖潜和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提供了可靠依据。文中以3个不同油田的实际应用说明了这一技术的综合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流动单元研究提供了精细解剖砂体,表征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方法。应用流动单元研究的模式及不同层次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对油田开发后期以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剩余油研究和井网高速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东部某油田E1f1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储层流动单元分布进行了划分。应用途径包括:指导油水井部署,对高产部位进行预测,定量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11.
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江汉油田开发后期,如何在高含水区寻找剩余油的几种思路,即通过构造精细解释挖掘断层附近、微构造高点剩余油;通过老井复查、小层精细对比、砂岩追踪挖掘零线附近、油砂体边部剩余油;通过沉积微相分析、油藏动态分析和油藏动态监测等手段挖掘井间、层间及层内剩余油。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应用VSP、常规地震剖面及特殊处理剖面,系统地研究了敖古拉油田萨零组的砂体反射特征及烃类检测标志,经20口开发井钻并检验,砂体预测符合率为90%,含油气预测符合率为85%。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三维地震在纯化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纯化油田构造十分复杂。通过三维地震与钻井资料精细结合,对其宏观及微观构造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并经构造与动态的一致性检验,确定其油藏类型,认为原来所谓层状断块油藏实为受复杂断层控制的层状构造油藏;再依据老油田潜力区的控制因素,判定小断层对油层的封堵分割作用是形成潜力区的主要因素,确定出3种主要的潜力区,打井实施后取得显著的增储上产效果,尤其是非主流线区的构造低部位,可视为注水中水力遮挡富油区,是一种新的挖掘潜力方向。将三维地震资料与大量钻井资料相结合,在老油田稳水控油、增储上产的研究中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图3参3(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7.
地震属性技术是剩余油预测的主要手段之一,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流体的地震响应差异进行流体识别。在长期开发油田中,注水冲刷作用会造成储层物性发生局部变化,降低了常规地震属性技术的油气预测精度。经研究发现:长期开发活动会导致中高渗储层渗透率增加,含水率上升,使得地下流体活动性增强,由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注水波及程度较小或未波及的层段,对应的流体活动性相对较弱,应用流体活动性属性可以定性预测长期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实例分析表明,预测结果与钻井生产动态吻合率较高,可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曙光油田杜家台油藏地质条件复杂,采用注水方式开发,开发矛盾较为突出,2007年底几乎处于停产状态.针对油藏特点,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种动、静态资料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该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现场应用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并为同类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的挖潜问题,首先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探讨,对剩余油的挖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我国注水开发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对于注水开发油田而言,其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呈现出窄条带状以及孤岛状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进行剩余油挖潜的过程中,需要从重复压裂技术、压裂配套技术角度出发,分别采取多项有效措施,进而使得剩余油挖潜效果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