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头是自然界与人类相结合的最早使用者,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们把石头制作成工具使用,历史学叫石器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石头创造了人类社会,是石头创造了人类文化。在今天,人类的聪明与智慧丰富和发展了石头的应用及其内涵,使天然石材出现了“石全石美”“、石来运转”、“石石寨寨”、“石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一、天然石材的“石全石美”人类应用石材创造建筑艺术精品追溯甚远,在世界各国的建筑文化史上,是石材清楚地记录着其辉煌的文明。而今,在能工巧匠的手中石材成为名牌、精品,并承载着文化,承载着艺术,向“石全石美”的趋势发…  相似文献   

2.
谭金华 《石材》2007,(9):16-17
“石头”是人类与自然界相结合的最早使者和最古老而最忠实的伙伴,在人类认识自然积累文化的进程中,“石头”承载着历史进程的主题,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石文化”,从古至今,永恒存在。  相似文献   

3.
子午 《山东消防》2003,(1):50-50
火,在生育民俗中意味着两性的结合与撞击,意味着氏族祖宗绵延承传的生命火焰,也意味着产生新生命的种子。 在布依族古歌《造万物》中,布依族的始祖“布灵”,就是宇宙间阴性石头“绿扁块”和阳性石头“经贺碗”相碰撞的火花中化生的。云南省鹤庆县黄萍乡的天台山上,有一块十丈长的石凹,它的对面是一柱十来丈高的石榫。民间传说它们无时无刻都在亲切地“相聚”。“亲热相聚”时火星乱冒,常常给周围山间杂草丛林带来野火,并殃及村民。人们讨厌它们无休止的生殖行为,于是,在它们中间放了一块明如镜子的水晶石,让它们望而觉得形秽…  相似文献   

4.
《中国建材》2013,(11):15-15
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石头和木头。古的路标;有机的木头多已腐朽,告诉人们们使用的建筑材料,说到底还是石头和木头。无机的石头“十年树木”国际材料界变成断垣残壁。成为祖先留给后人考的生命周期多么短暂。时至今日,我曾将木材、钢材、水泥、塑料并列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四大基础原材料。木材就是木头,塑料是木头和其他有机物沉积形成的石油演化而来,钢材和水泥则是矿石加煤炭熔炼而成的,矿石和煤炭也是石头和木头,石与木是人类文明进步不离不弃的奉献者,只可惜无论石与木如何前仆后继满足着人类的采伐,  相似文献   

5.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人类决定了建筑的形态,而建筑则记录下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以及居住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繁衍。  相似文献   

6.
梁志伟 《园林》2004,(9):51-51
在古代供石家族名录里面.最具文人气的就是“淄博文石”。它不像直接以产地命名的石种,如产于灵璧的石头就称“灵壁石”,产于太湖的石头就称“太湖石”,而在产地淄博之后再加上一个‘文’字,雅称为“淄博文石”。笔者在本文不想追溯“淄博文石”命名的起源,只想抒发作为文人赏石者的感受,山东终究是  相似文献   

7.
李怀亮 《石材》2006,(11):29-32
石头,曾记载着人类社会早期文明,传承着人类祖先最早的智慧.而今石头广泛运用在建筑装饰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石头记载了人类文化,美化了人类生活.今天,石头的应用及其内涵得到拓展,尤其使石材在建筑装饰领域得到丰富多彩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明代谢肇浙的《五杂俎》一书记载,“石头、剪子、布”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经过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石头、剪子、布”的游戏。2001年8月,基于人的非随机性思路而设计的Roshambot计算机程序轻松击败了人类玩家。而致力于消除技术与人体的在思想上和物理上的边界的资深技术专家Steve Hoefer,设计了一款可以和人类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手套。  相似文献   

9.
吕瑞卿 《砖瓦》2006,(4):72-74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拼搏过程中,走出森林,走出山洞以“茅茨”为屋,梦想着能有不漏雨水的草屋栖身。故而有“草堂之下梦得甍”之说。古人的梦想成真,劳动创造了覆盖屋脊的防雨水材料——“甍”——瓦。瓦的问世约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变革的西周时代。而砖的问世则晚于瓦,约在东周、战国时代。史文记载佐证,古人称砖为“甓”。可见自古以来,砖瓦互为密不可分的建筑材料。砖瓦是中华祖先为人类创造的“永恒产品”,  相似文献   

10.
张辉  朱青  古青 《云南建筑》2012,(1):24-25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面貌,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最直观的视觉载体。它是一门科学的艺术,也是,一门艺术的科学。它既是石头的史书,能正式地表达历史.又是“凝固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感。它创造的精神与物质双重文明源源不断地滋荞、教育并护佑着众生。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石头王国”的贵州高原 ,97%的土地为山地所占据 ,73%的为岩溶所覆盖。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石头文化” ,为贵州的建筑艺术增添了广博深邃、丰富多彩的内涵 ,造就出一幅幅苍劲雄浑、雕琢精美的大自然瑰丽的画卷。山区的村寨 ,那一级级的石台阶 ,石砌的围墙 ,石砌的门洞 ,石房、石屋面 ,都体现出一种刚劲、朴拙、严谨、豪放的艺术韵味 ,创造出一种返朴归真 ,走向自然的意境。就连村民盛水的缸、哺猪的槽、果皮箱、长条凳 ,也都是石头凿成或石板镶成 ,人们称为“石头寨”。这些…  相似文献   

12.
邵忠 《园林》2005,(7):48-49
附石盆景(又称“石附”),是树木着生于石头上的一种盆景形式。这类形式是对顽强生长于崖壁石隙或峰峦岩巅的树木形象的夸张与特写。在附石盆景中,树木与岩石融为一体,相生相荣,饶有情趣。附石盆景的形式,大致有树木着生石隙式、根系嵌附石隙式,树身嵌附岩石式、树根裹抱岩石式及水盆附石盆景等。  相似文献   

13.
数万年来,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自原始文明时期,已将“石头”作为人类各种活动不可缺少的伙伴。那时,人们不懂用石头制造房屋、捕猎、砍柴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简单的记事工具在岩洞的壁岩上使用,记录他们的生活。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封建时代形成的古埃及、希腊、罗马、印度及中华文明都与石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陈凯峰 《城乡建设》2013,(11):89-92
生物科学认为,人类首先是动物,进化并创造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文化而真正形成了自己的“人类”后,仍然是动物。也就是说,所进化形成的“人类”,仍然具有一般的动物本能,包括生存对环境需求的本能,这是人类科学研究至今所普遍认同的基本共识。  相似文献   

15.
小雨  俊清  陈奕 《园林》2005,(3):14-15
“奇石尽含千古秀”,石蕴涵着太古的历史意蕴,在中国至少从南朝开始就注意对石头的品赏了。到了唐代则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风尚,“天地至精之器,结而为石”,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具有着返璞归真的自然美,历史的文人们亲石爱石,前有米芾的拜石称史,后有板桥的画石赏石,  相似文献   

16.
张俊峰 《时代建筑》1993,(3):54-57,53
建筑是“人类按照自然形象创造自己天地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一定环境形态延续的综合效应。环境作为包容建筑空间关系的整体。有了建筑物,就有了环境的变化与更新,因而就存在着人类的建筑环境。建筑环境是一种既定的物质空间,它由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机构  相似文献   

17.
石头是一种建筑文化的载体,从希腊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直至后现代主义,人类在建筑作品中一直对石材情有独钟。即使在建材种类繁多的今天,大理石也依然被广泛应用于与生活环境相和谐的设计中,它自然华贵的品质使得设计师的非凡创造和想象得到完美的表现。一年一度的意大利大理石建筑奖就是为了奖励把大理石完美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师的。  相似文献   

18.
许丞 《建筑工人》2005,(10):60-60
我国科学家已发明一种新型建筑胶凝材料——凝石。这种将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各种工业废弃物磨细后再“凝聚”而成的“石头”,与寻常水泥相比,能耗更低,强度更高,并且无废水、废气、粉尘排放。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世以来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栖息地,但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发展,能源过度消耗、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危机已然浮现,危及人类未来在自然中的生存。当前,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要求,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都为中国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向。“未来不可预测,但是可被创造”2,城市规划亟需以“人-城市-自然”的平衡为基本价值取向,探寻创造未来的方法与路径。本文依托未来城市跨学科研究,汇聚了能源、交通、人居、环境、健康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团队,建构了未来城市的科学共同体,以成都市青龙湖未来社区为主要实践地,以规划引领多学科的创造性整合,探索以场景营造为核心的未来社区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人类“绿色基因”的形成进行探讨,包括人类(动物)与植物共同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人类(动物)与植物互为食物链关系、人体功能中存在植物性功能、绿色是人类眼睛最易看到的颜色、人类血红蛋白的结构相似于叶绿素结构、作为人体呼吸器官的肺部相似于树木地上部形状(树形)、人类肠道绒毛相似于植物根系毛细根等方面。进而对支持早期人类生活的植物类型与栽培植物诞生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绿色基因”假说及其核心内容,归纳该假说的科学佐证。人类“绿色基因”假说从整体的、发展的思维解释人类与植物关系,奠定了园艺疗法、园林康养、森林康养的坚实基础,并指出接触植物、进行园艺操作与田园劳作是人们实现接地、激发触觉潜在功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