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忠  张睿 《包装世界》2021,(8):36-37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注重文化创新产业的背景下,文创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创产业的大力发展也为各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与传承提供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文化、地域特色的传承和发展为文创产品提供了媒介,而陶瓷作为湖南传统艺术文化的载体之一,发展陶瓷艺术文创产品设计不仅能够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重拾与再创造,也能激发消费者的审美观赏度、非遗文化熏陶和群体购买欲.  相似文献   

3.
张君 《包装工程》2019,40(24):286-291
目的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手工艺资源的文创转化与文化活化,探讨"创意性"保护与传承。方法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研究方法,分析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审美化特质,阐述了手工艺遗产作为资源的文化价值,比较文创设计与文化IP打造的差异,探讨手工艺文创设计和创意活化的途径。结论在手工艺文化资源IP转化的过程中,文创设计是最为具体的落地形式。尽管如今的传统工艺已失去了最初的使用功能,可是对其传承保护多基于文化价值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介入使得传统手工艺资源得以活化,通过文创设计和IP开发,一方面使传统手工艺的使用价值得以延伸,在使用功能上启发了现代设计;另一方面使当今的日用之需具有了文化价值,使日常生活延续了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工艺在文创设计和IP转化过程中得以传承工匠精神,延续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悠久灿烂,种类繁盛,然而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环境之下,使本就面临着"艺随人亡"艰难局面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与空间逐渐萎缩,并且相关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手工技艺实践的人才培养发展情况又十分滞后。福建省亟须提高青年大学生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知,加强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搭建手工艺实践平台。提升高校艺术设计类师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协同政府、企业与社会大众,活态传承福建省优秀的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弘扬青年一辈的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肖帅 《上海包装》2024,(1):71-73
非遗文化与文创设计的融合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文创设计与非遗文化的内涵,分析了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挑战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优化策略,旨在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玮玮 《包装工程》2024,45(2):460-471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把握旅游业和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凝练坭兴陶文化视觉符号,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和数字图像技术融合,产出具有传承价值和创新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方法 以坭兴陶文化为切入点,剖析坭兴陶文化的发展现状、文化特征、消费者需求的人文情怀,梳理数字文创的传播模式、媒介特征、文化符号转化等设计问题,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的意义价值,提出将坭兴陶文化元素与数字文创产品融合设计的方法手段。结论 坭兴陶文化与数字文创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是传承坭兴陶非遗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途径,丰富了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王智薇  李洋  刘超菘 《包装工程》2023,44(16):356-364
目的 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归纳研究,在传承中保护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技艺流程、使用场景及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昭觉彝族文化符号进行采集与提炼,探讨凉山彝族乡村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创新设计的途径。结论 昭觉彝族历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广阔,民族特色显著,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保障,结合民族学与设计学的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文创产品进行形式、功能、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涵养文创产品的内涵,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助力昭觉彝族地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中国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包装设计领域进行研究,梳理了中文期刊中有关中国非遗文创产品和非遗文创品牌包装设计研究的相关文献,探究中国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在功能性、审美性、经济价值和文化等方面的内涵,有助于挖掘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包装的价值,使非遗文化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实现文化活态发展。同时,有助于实现非遗品牌与包装现代化转型,为品牌注入活力,开拓经济市场。研究表明辨识度是打造非遗文创产品品牌的重要途径,功能性是包装设计之首要要求。此外,好的品牌包装设计是多要素的统一。随着现代新兴技术的兴起,非遗文化遭到冲击,人们审美观念以及消费趣味转变。因此,需要进行文化传承、品牌推广和包装升级,以此助力于产业振兴。研究有助于打造更集中、更具特色的非遗品牌。实现品牌效益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9.
尹浩英 《绿色包装》2023,(2):148-151
随着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遗文化与文创结合可以创建新型经济,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既可以赋予文创产品以文化的特征,又能够起到弘扬非遗文化、传播非遗文化的作用,因此在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既符合经济发展,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非遗文化传承。本文结合实例,对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与非遗文化元素的共融与创新进行研究,以供大家交流和分享。  相似文献   

10.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1.
解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
目的 探索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追求越来越高,除了在审美性和知识性上做到极致外,还应从流行性和传播性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设计价值。以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借助两者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从融合共生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深入剖析可供选用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并从基础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发展等视角对此进行总结和探索,分内外两方面深入分析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结论 文创产品所需的文化内涵支撑与非遗元素所需的现代传承相契合,彼此合理融合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价值,既为文创产品设计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路径,让作品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实现健康发展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手工艺振兴的背景下,各地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传统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融合,如何有序构建传统手工艺振兴的文化场域,使传统手工艺走上健康发展的产业化道路,文章从民艺视角出发,分析中国手工艺及非遗现状,提出从把握手工艺发展脉络,服务日常生活,融入地域文化,手工艺人职业化几个方面作为推进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实践路径,进而指出实践民艺理论及完善手工艺产业生态体系是构建传统手工艺文化场域,振兴传统手工艺使之形成产业化道路健康发展的路径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张旭  张杨梅 《工业工程设计》2020,2(4):80-85, 94
结合“互联网 +”的社会创新手段,对天津民间美术类非遗杨柳青年画构建系统化保护与传承。将社会创新设计方法与社交网络媒介相结合,对杨柳青年画延展出来的社会创新设计进行研究。提出 CulturetoCitizen媒介平台,即通过“互联网 +”建立“文化”与“市民”沟通的信息平台,借助 SNS、O2O等多元化方式来构建杨柳青年画与市民之间的沟通平台,创造互联网时代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方式。以社会创新设计的路径、案例分析、架构研究,探讨社会创新设计与非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社会创新设计链接市民与非遗文化,实现非遗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播—教育—传承—启示”的过程。以杨柳青年画为研究样本,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和传播赫哲族非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概述了赫哲族非遗的特点,介绍了视觉识别(VI)设计的概念和作用以及VI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了赫哲族非遗文化在VI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以期促进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和传播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7.
温为才  朱冬虹  时旺弟 《包装工程》2018,39(20):276-280
目的 通过调研五邑新会葵艺传承困境及产业现状,反思手工艺思维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范式的缺失,以集群式创新理论为视角,集合具体的设计实践,探索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的新思路。方法 基于产业集群式创新理论模式,在产品的载体创新上寻找新会葵艺与五邑地区其它非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创作主体上尝试融合五邑地区的多方力量,当中特别注重不同非遗传承人(机构)的合作,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层次。以“归巢”葵艺灯、葵叶红木灯、江门侠为设计实践,论证该理论驱动新会葵艺创新式保护的可行性。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式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打破新会葵艺内在的封闭性,提高新会葵艺产品载体的创新层次,亦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潘程晨  汤新星 《湖南包装》2020,(1):40-43,64
雕花蜜饯属于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背后所蕴含的独特苗侗文化视觉符号而驰名中外。文章在分析雕花蜜饯在文创领域研究价值的基础上,提出雕花蜜饯文创产品开发策略和设计路径,旨在唤起人们创新传承与发展雕花蜜饯的意识,同时为中国其他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杨静 《包装工程》2024,(10):346-348, 376
目的 探讨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再设计策略,提高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综合水平,促进传统手工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以及当前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状况进行深入挖掘,并从中总结并归纳出存在的主要不足和与之相对应的再设计策略。结论 传统手工艺虽然对文创设计产品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应用方面客观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手工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有效性,大大降低了传统手工艺的应用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对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进行再设计——创新融入文创产品中传统手工艺的元素,丰富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渗透,注重对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美学思想进行有效结合,关注文创产品实用性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湘绣第一批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随着现代高科技工业产品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湘绣的创新和发展已经陷入瓶颈期,为了摆脱困境,需要从文化内涵与设计结合的角度入手,实现对湘绣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基于问题导向,本文创新性的将叙事设计引入湘绣文创产品开发,分析湘绣背后的红色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总结探讨出湘绣+红色文化+叙事设计+文创产品的设计创作模式,为湘绣设计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文献分析法和具体作品案例,分析叙事设计与湘绣文创的内容,对湘绣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发展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理论研究方面同样具有有益的学术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