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中沉淀了营造与法式的互成关系。以大木作体系为例,其相应的布局体系、平面体系、铺作制度、材契制度等都在建造和适应性中取得了平衡。传统建筑所追溯的价值体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木材本身具有可替换性,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实质是一个临建系统。另一方面,在历朝的建造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细节及其布局都有所延续,建筑在营建与再建中维护了建造系统的法式精神,也维护了建筑与场所自在的关系,所以从历史的语境来说,"临时建造"的概念并不是浅议层面"临时的"、"拆卸的"等工业语汇中的概念。于是,本着对传统线索下"临时建造"的概念的界定,以及探究该概念拓展的可能性,笔者尝试以源起、要素、批判及实践等框架下构建"临时建造"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写作基于这样一种立场:建造史应当被重新思考,尤其是建造史与其他历史领域之间既有的或应有的关系。文章检视了建造史与技术史之间既有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由来,接着分析建造史对文化史的塑造所作出的贡献,最后指出建造史作为一种连接,为今天重新思考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下结构理性主义之于建构文化的局限,提出从结构理性到建造理性的建构理论拓展,指出这一拓展一方面符合当代建构的综合性视野,另一方面推动了当代建构的感知-智性评判.基于结构理性主义之于建构的局限性,再次解读建构的视野与评判,回应当下的建造条件,以此激发建构话语和实践的延伸与新机.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设计分析的方法入手,剖析了布雷根兹美术馆的表皮建造方法,探讨了建构与品质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彭怒  王飞 《时代建筑》2012,(2):32-36
作者以"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国际研讨会学术策划人的身份,对会议的论文和现场讨论的内容进行了综述和批评,强调了这些观点和讨论对中国建筑界理解建构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亦超 《华中建筑》2021,39(9):21-25
现有的建构轮廓在回应技术的革新、实践的矛盾时略显无力.建构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学术话语,需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该文试图直面建筑生产技艺的革新,审视建构在新的技艺条件中观念的延伸,把握建构实践的新机.  相似文献   

7.
潘一婷 《建筑师》2020,(3):42-51
建造学,又称“营造法”“营造学”。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学院运动背景下的英国建造学发展对中 国早期建筑学教育与近代营造实践的影响,本文基于伦敦摄政街工艺学院校史文献和中英书籍版本的追查,介绍 中国20世纪30年代杜彦耿《营造学》的英国参考范本——《建造与绘图》从1888年至1959年间的变迁以及其 作者米歇尔兄弟发展的建造学课程,为英国建造学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提供一个微观案例。  相似文献   

8.
王凯 《建筑师》2022,(4):70-78
“建造”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和建筑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本文尝试从话语史的角度做一个历史性 的回顾,追溯当代中国建筑学中“建造”观念在“言说”中出现的时刻。以当代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冯纪忠先生设计 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和何陋轩为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40多年来中文文献中对这一作品谈论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建构” 话语的引入所带来关键性的改变,讨论并揭示“建构”话语在当代中国建筑学科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当代建筑中以树为原型的生态建筑的设计动因、设计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以理论分析和案例解读为线索,阐述了树的生态原理及其对建筑的意义,归纳、提炼了当代建筑中树型生态设计的类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学鹰 《建筑创作》2009,(2):146-150
2007年出版的陈明达先生遗著《蓟县独乐寺》。探讨了我国古代群体建筑设计方法.方格网式构图设计法等.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新突破.也是陈明达先生在自身学术上的新进展.我国古代建筑史研究领域中继《应县木塔》之后?建筑经典作品个案分析方面的又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1.
肯尼思·弗兰普顿将建构解释为诗意的建造,这本身是一个包容复杂性的说法。除了建筑体系内部的解读外,本文更在意其本身的批判实践性所包含的对知识体系的消解意识,从而试图借园林的探讨对诗意二字进行解读,从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概念在人类存在意义上的深刻联系中探讨营造发生的根本原因和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以MoMA轻的建造展为切入点,指出这次展览所谓轻的建造本质上只是轻的效果,而非轻的建造,进而在与轻的效果进行比较的思辨中揭示新芽轻钢复合体系以建造作为核心的建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顾大庆 《新建筑》2011,(4):10-14
以笔者个人经验为线索,分三个阶段来梳理设计教学中的建造概念,即从绘图到制作,从制作到搭建,从搭建到建构,这种描述大致能够反映我国建筑教育在1980年代以后建造教学研究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从数字化时代建筑师的"数字著作权"概念的辨析开始,本文一方面探讨了机器人建构是如何成为工程建筑学的新范式的,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算法与机器作为核心技术是如何影响了以生形、模拟、迭代、优化及建造为特点的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全流程的;另一方面也提出机器人建构是面向可持续的高性能发展目标、人机共生的设计建造方法,并将继续指导建筑师,甚至整个建造行业,促进建筑生产体系的升级.  相似文献   

15.
16.
王骏阳 《建筑师》2015,(2):23-25
本文试图从建构的角度阐述结构建筑学的内涵,同时在现代中国建筑学发展的语境中看待本次结构建筑学展及其论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依据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将建构理念渗入建筑结构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并将建筑结构相关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和职业实践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回顾在本科教学中利用非课堂教学传授“建构”理念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建构”设计知识传授的新方法和有效途径;该方法不仅可以迅速建立起“建构”的认识模型,而且对于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材料、结构、形式营造、操作能力——的综合运用有直接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梳理建筑立面、结构、建构的关系,结合国外案例分析关于立面结构的三种消隐方式:梁柱退后、截面最小化、特殊结构选型与布置,指出结构消隐的目的是为了表达:1)建筑空间的透明感;2)环境向建筑内的渗透;3)建筑体量的明确表达。最后通过序列化的结构计算与比较,验证了在我国结构规范及一定条件下最小化立面位置处结构截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以超过100年传承具有典型德国建筑文化特征的斯图加特学派作为介绍对象,通过对其学术传承、建筑实践、科学研究等3个方面的分析解读,便于从建构角度理解德系建筑师的建造理性传统,并对当代中国建筑学科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