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一代电子束CT(e-SPEED)在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病人中联合筛查早期肺癌的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健康查体者先行肺部低剂量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130kV,895mA,50ms,层厚6mm,层距3mm,重建层厚3mm。平扫后再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进行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其中48例(心率≥70次/分)行电子束CT扫描,扫描参数为Multiphase Dual方式,140kV,1010mA,100ms,层厚1.5mm;57例(心率<70次/分行16排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为120kV,370mA,500ms,层厚0.625mm。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Ommipaque 350mgI/mL。肺平扫图像采用肺算法及标准算法重建,由两位放射诊断医师在工作站显示器上进行观察,统计病变检出例数并观察肺叶、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并对冠状动脉CT增强图像以VR、MIP、CINE、CTVE方式重建后进行观察,利用其薄层扫描的优势重点观察肺门结构及支气管开口情况,并观察可疑病变的强化情况。所有图像存贮至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结果:100%肺叶、段支气管可显示,共检出3mm以上非钙化肺结节4例,其中1例经活检证实为I期周围型肺癌。结论: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同时配合电子束CT低剂量平扫,适于联合筛查早期肺癌,并有助于提高肺内非钙化小结节及支气管细微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2.
《现代仪器》2017,(1)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术后声带麻痹的CT表现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局部复发的关系,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甲状腺癌术后声带麻痹的34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 :声带麻痹CT表现为:患侧梨状窝扩大32例(94.1%);患侧杓会厌皱襞增厚、向内侧移位32例(94.1%);患侧喉室扩大30例(88.2%);患侧杓状软骨向前内侧移位19例(55.9%);患侧声带萎缩外展8例(23.5%);患侧声带固定于旁正中位6例(17.6%)。其中前三个表现最可靠。同时,10例(29.4%)患者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5例(14.7%)患者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CT能够诊断甲状腺癌术后声带麻痹,而且有助于明确引起声带麻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SAR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对螺旋CT(SCT)、X线胸片、热断层(TIM)诊断SARS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111例SARS患者,全部进行X线胸片、SCT(部分高分辨螺旋CT(HRCT))、TTM检查。复查间隔时间2~6天,随访时间80~90天。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分别为:早期SARS病变多位于肺下野。X线胸片多表现为肺内单发或多发局灶性渗出改变,占病例总数的48%(53/111例);S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小片状影。其中以“棉花团”样磨玻璃影为基本影像表现。进展期表现为大片状磨玻璃影或以实变影为主的影像;TTM则表现为与CT显示病变部位一致的高热辐射区,脾脏较肝脏热辐射增高。脊柱热辐射降低。TTM不仅可以反映人体功能影像亦可提示SARS病变形态、部位及病情的变化,它与X线胸片、SCT相互结合可明显提高SARS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因此,对于临床疑似SARS的病人应首选X线胸片或TTM检查,当X线胸片检查在疾病早期受到一定限度时。则应及时应用。TTM和SCT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三种检查方式相互结合应用于SARS的诊断。不失为医学影像技术的最佳搭配。 相似文献
4.
阴囊闭合性损伤的CT与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与MRI对阴囊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证实的阴囊损伤的CT和(或)MRI资料。12例患者,4例同时有CT与MRI资料,5例、3例分别进行CT、MRI检查。结果阴囊壁肿胀11例,鞘膜积液9例,白膜下血肿2例,睾丸挫伤伴血肿6例,附睾挫伤2例,睾丸白膜破裂1例。结论 CT简单快速、较为准确,尤其适于急性期检查,MRI显示阴囊损伤更为精确,更适用于该病的重复检查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和食道吞钡棉絮检查在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经内窥镜或手术证实的食道异物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食道吞钡棉絮检查,然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38例食道异物中食道吞钡棉絮检出29例(76.3%),漏诊9例,64层螺旋CT检出37例(97.4%),包括鱼刺22例,禽畜类碎骨13例,图钉1例,肉团1例,CT还发现4例异物引起食道穿孔。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食道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走行、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有无并发症,且检查安全、快速、无痛苦,可作为食道异物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仪器》2019,(4)
目的 :探索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与椎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对205例接受了颅脑CT(包含颅脑CT平扫、颈颅动脉CTA)检查且符合脑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标准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Agatston钙化积分法对椎动脉颅内段钙化进行测量与计算。利用CT血管造影图像,对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与椎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在205例病例的410条血管中,有366条血管存在椎动脉颅内段钙化。钙化积分0分组、钙化积分1~149分组、钙化积分150~299分组、钙化积分300~449分组、钙化积分450~599分组以及钙化积分≥600分组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数分别为4条(9.1%)、18条(25.0%)、80条(75.5%)、86条(84.3%)、50条(96.2%)、33条(97.1%)。经过多个相关样本的非参数检验(Friedman检验),不同钙化积分分组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法对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与椎动脉起始部血管狭窄程度呈高度线性相关(r=0.723, P<0.05)。结论: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越高,椎动脉起始部的血管狭窄发生率和血管狭窄程度越高。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可作为预测起始部狭窄以及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