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研究了有限域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之间的内在联系,简捷地证明了产生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几种方法的等价性以及产生m序列的条件,这对产生、掌握、运用P值m序列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差分能量攻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能否有效去除算法噪声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能量攻击成败。该文以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相邻两个时钟周期的能量消耗差异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差分能量攻击算法。它从根本上去除了密码算法噪声在攻击过程中带来的影响。由于该算法随机选择初始向量(initialization vector),从而使攻击者能够容易地将其推广到具有类似结构的流密码体制。为了进一步验证攻击算法的有效性,该文利用软件仿真的方法对DECIM进行了模拟攻击。仿真结果表明,该攻击算法能够有效降低LFSR的密钥搜索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在Galois域GF(2)上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链接原理,并给出了一种高级数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如何由低级数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构成的方法,以满足对具有不同输入端数目电路测试的要求。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从8至24级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都可以由1至7级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链接构成。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可重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设计。在设计中,针对Fibonacci和Galois两种类型的反馈结构分别采用了可重构的设计,并且支持混合反馈结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反馈抽头和插入点可选,长度可变并且可以通过链接支持超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在XC5VLX30器件上实现延时为4.808ns,LUT和触发器的个数为2279和1575。能够用于伪随机序列生成等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省免多值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中存在的常量乘运算电路,本文以三值逻辑为例,提出了具有Q-2Q双轨输出的三值CMOS触发器的设计,它可与传统的三值模和电路配合,即可实现三值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这不仅简化了电路结构,并可提高电路的工作速度,PSPICE模拟证实了Q-2Q触发器设计具有正确的逻辑功能,此设计思想可推广至基数更高的多值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电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10.
线性移位寄存器由于能产生可控的随机性好的长周期序列,一直受到密码界的关注,但是,主要是对本原不可约多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非本原不可约多项式的应用研究较少。这里给出了一种将联接多项式为非本原不可约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改造成级数不变,线性递推关系相同,而从一个初始状态可获得分属不同圈的多个输出序列的线性时序电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分组密码算法进行可证明安全性的工作存在一些争论。我们针对分组密码算法S盒设计的可证明安全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证明安全性是设计者对算法应该采取的说明与论证过程;对分析者而言,只有当算法被破译之后才能否定安全性的证明。而在遵循S盒设计规则的同时,从多项式代数表出次数、相对于完全随机的优势度、线性偏差概率、非线性偏差概率等方面加以描述是必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促进可证安全性在密码学中的应用,我们对基于分组密码算法验证模式的单向函数进行了证明。认证模式是分组密码算法五种工作模式标准化新加入的一种,通过这一工作"教科书式密码"转化为现实的分组密码算法。通过安全性证明:分组密码算法的验证运算模式因为算法本身的强度而使得消息在保密和认证两方面都具备了可用的理论基础,是构造单向函数的一种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中,CORDIC算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计算方法。该算法采用一种迭代的方式,运算简便,被广泛应用于乘除法、开方以及一些三角函数运算当中。但CORDIC算法需要较高的迭代级数以保证运算精度,在进行FPGA实现时仍然会消耗较多的硬件逻辑资源。为进一步减少CORDIC算法实现时的资源消耗,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折叠变换的CORDIC算法。相比传统的流水结构CORDIC算法,该折叠结构的CORDIC算法消耗的硬件资源大大减少。文中给出了这一方法的实现结构,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坐标变换的视轴稳瞄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车载稳瞄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对如何消除惯性导航设备和转台之间的安装误差进行了分析,针对两轴伺服转台提出了基于坐标正变换和逆变换的2种视轴稳瞄算法,并给出了对应的控制方案,通过实际系统的成功应用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liable guidelines allowing to maximize the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deep defects in semiconductors by introducing a new method of analysis that we named Modified Levenberg-Marquardt Deep-Level Transient Spectroscopy (MLM-DLTS) based on the 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 that we modified deliberately and associated with two other high-resolution techniques, i.e. the Matrix Pencil algorithm and modified Prony's metho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method were first assessed with a procedure of simulation by generating multi-exponential capacitance transients with a changing signal-to-noise ratio. These different tests have demonstrated to what extent such a method of analysis is more efficient than classic correlation methods based on DLTS spectra and than three high-resolution methods already existing in the literature. Finally, when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is low, and in the aim of getting precise results, a few smoothing algorithms were tested. Our findings evidence how the smoothing quality can be controlled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le avoiding both the distortions in the shape of the capacitance transients and the DLTS spectra. 相似文献
16.
17.
薛舫时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09,29(2)
从自洽求解薛定谔方程和泊松方程出发研究了大栅压摆动下的沟道电子状态,发现高栅压下电子波函数向势垒层的渗透和激发子带向势垒层的转移是导致跨导下降、线性变差的主要原因。分别研究了势垒层和沟道结构对波函数渗透和电子态转移的影响。通过势垒层和沟道结构的综合设计获得了在大栅压摆动下保持高跨导和线性的优化结构。提出了剪裁二维能带结构的新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光突发交换(OBS)网络中的数据信道分群调度策略,并将此信道分群调度策略引入多粒度光交换网络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OBS信道分群的负载平衡波带分配策略.分析表明,该调度策略能达到改善网络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