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水热条件下,以硝酸锌、氢氧化钠、六次甲基四胺等为原料合成球形、棒状、束状和花状等不同微观形貌的ZnO粒子。采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对其形貌和物相进行分析,利用IR-1红外发射率测量仪测量了不同形貌ZnO粒子在8~14μm波段的红外发射率,探讨ZnO的形貌对其红外发射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产物均为六方纤锌矿结构的ZnO,微米ZnO的红外发射率值比纳米的小,棒状、束状ZnO的发射率值比球形的要低,花状结构的ZnO的发射率值最低,为0.673。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波多元醇法制备了纳米Ni粒子,再通过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得到SiO2,实现对纳米Ni粒子的表面包覆,形成Ni/SiO2核壳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包覆前后的粒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微波多元醇法制备的Ni纳米粒子平均粒径100 nm,分散较均匀;包覆后的Ni粒子表面有一层非晶态的SiO2壳层,壳层的厚度随TEOS的浓度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容易发生颗粒团聚。为了更好地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本文报道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以表面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钛为核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TiO2/PBA/PMMA复合粒子。分析二氧化钛、乳化剂、引发剂、反应温度和超声震荡时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表征核壳复合粒子。结果表明,利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51nm。其粒径分布较未改性纳米TiO2明显变窄,改善了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在石英玻璃基底上制备了ZAO(掺铝氧化锌)薄膜,系统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如溶胶浓度、Al掺杂量及热处理温度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XRD分析结果表明,ZAO薄膜具有ZnO晶体结构并具有沿(002)晶面择优生长的特性.SEM结果显示,所制薄膜的晶粒尺寸约为50 nm,浸涂1次溶胶所得薄膜的厚度约为2.6μm.溶胶浓度为0.3 mol.L-1,掺杂Al为3 at.%的薄膜试样在700℃热处理后,8~14μm波段的平均红外发射率降至0.568.  相似文献   

5.
以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二氧化硅包覆银纳米粒子核壳微球,从中探讨了不同R值(R=n水/n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微乳液滴的粒径分布;以及柠檬酸三钠稳定的银离子浓度和正硅酸乙酯(TEOS)浓度对二氧化硅包覆银纳米粒子核壳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R越大,微乳液滴粒径越小。当R=10时,0.15mL的0.0123mol/L柠檬酸三钠溶液、0.25mL的0.02467mol/L硝酸银溶液、0.15mL的0.0924mol/L硼氢化钠溶液、0.05mL的正硅酸乙酯和0.1mL氨水所得到的核壳微球形貌和单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容易发生颗粒团聚。为了更好地改善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本文报道利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以表面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钛为核丙烯酸丁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的TiO2/PBA/PMMA复合粒子。分析二氧化钛、乳化剂、引发剂、反应温度和超声震荡时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并表征核壳复合粒子。结果表明,利用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粒子为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251 nm,其粒径分布较未改性纳米TiO2明显变窄,改善了纳米粒子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7.
以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二氧化硅包覆银纳米粒子核壳微球,从中探讨了不同R值(R=n水/n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微乳液滴的粒径分布;以及柠檬酸三钠稳定的银离子浓度和正硅酸乙酯(TEOS)浓度对二氧化硅包覆银纳米粒子核壳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R越大,微乳液滴粒径越小。当R=10时,0.15m L的0.0123mol/L柠檬酸三钠溶液、0.25m L的0.02467mol/L硝酸银溶液、0.15m L的0.0924mol/L硼氢化钠溶液、0.05m L的正硅酸乙酯和0.1m L氨水所得到的核壳微球形貌和单分散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3-氨丙基硅烷偶联剂分子与微米级金属铁粉之间偶联接枝-Si(OCH3)3基团和在醇-碱-水溶液中制备Fe/SiO2核壳复合粒子的工艺。XRD、SEM和酸浸实验对Fe/SiO2核壳复合粒子及其热处理复合粒子的研究表明:降低氨水的加入速度可以有效抑制游离SiO2的形成,当加入速度为每分钟约5滴时可获得几乎无游离SiO2的Fe/SiO2唑核壳复合粒子;SiO2纳米壳致密化的最佳热处理温度范围为600~700℃,900℃热处理时SiQ2纳米壳出现熔化脱离现象;复合粒子的耐酸性在200~700℃内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纳米铁/SiO2核壳复合粒子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硅烷偶联剂 APS和活性硅作表面活性剂 ,采用种子包埋法 ,制备了纳米铁 / Si O2 核壳复合粒子。用 TEM、TG- DTA、VSM对材料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TG- DTA表明纳米铁表面没有吸附水和结晶水 ,而抗氧化能力提高。VSM研究发现包裹一层二氧化硅后 ,饱和磁化强度与剩磁对比纳米铁粉减小 ,而矫顽力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牺牲模板法在室温下原位硫化类球形Ag纳米颗粒制备得到Ag@Ag_2S核壳结构。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用实验室自组装的光热转换测试装置测试了Ag@Ag_2S核壳结构及单组份Ag、Ag2S纳米颗粒的光热转换性能。结果表明:在808nm激光的照射下,Ag@Ag_2S核壳结构具有比单组分Ag、Ag_2S纳米颗粒更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  相似文献   

11.
以氯化铜作为铜源,六次甲基四胺(HMT)作还原剂和碳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作表面活性剂,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维Cu@C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并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Cu@C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为立方相铜晶体,无杂质出现。长度在几微米到十几微米,直径大约200~400 nm。产物由铜、碳2种元素构成;从透射电镜照片可以清楚的看出明暗对比,表明产物的核壳结构。在反应过程中,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起到了形状控制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1000~1300℃范围内水泥熟料的黑度与成分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水泥熟料单色黑度的测定及熟料化学成分的分析,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归纳出了水泥熟料的黑度与成分间的实验公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在1 100℃下制备了Sr2Ca Mo O6红外辐射材料,通过掺杂不同含量的Eu2+离子合成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拉曼光谱和红外辐射测试等方法测试了样品的结构与红外辐射性能,研究了体系中不同含量的Eu2+离子对样品红外发射率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u2+离子浓度的增加,样品的XRD、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红外发射率均发生变化,且Eu2+离子在双钙钛矿结构中是以取代Sr2+格位而存在于晶格中的.当体系中Eu2+含量为5%时,样品红外发射率达到最大值,此时,3~5μm,8~14μm和1~22μm波段的平均发射率分别为0.886,0.936和0.915.  相似文献   

14.
将一种聚合型的受阻胺光稳定剂,4-丙烯酰氧基-1,2,2,6,6-五甲基哌啶(PMPA)与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通过乳液聚合制备出一种具有紫外光稳定能力的核壳结构弹性体粒子。并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结果证实光稳定基团已成功接枝到乳胶粒子中。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显示,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且粒径约为100 nm。热分析(TGA)结果表明,受阻胺基团的引入可以改善乳胶粒子的热稳定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其初始分解温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硝酸锌/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体系,首先利用水热法在ITO导电玻璃基片上制备ZnO纳米棒,然后,再利用溶胶-凝胶法,并结合浸渍-提拉工艺在附有ZnO纳米棒的ITO导电玻璃基片上制得ZnO/TiO2核壳异质结,考察了TiO2溶胶的浓度以及拉膜次数对异质结形貌及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溶胶的浓度和拉膜次数都对异质结的形貌有显著的影响,TiO2在ZnO纳米棒表面的附着量随TiO2溶胶的增加而增大.另外,拉膜次数的增多也会增加TiO2在ZnO纳米棒表面的附着量,在适宜的附着量下会得到形貌较好的ZnO/TiO2核壳异质结.基于ZnO/TiO2核壳异质结的设备,其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了50.79%  相似文献   

16.
在阐明物体表面的发射率对辐射测温精度有重要影响的基础上,评述了发射率的在线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一种基于粗糙表面的散射特性研究发射率的方法.利用基尔霍夫近似计算了粗糙表面的散射系数,并基于该系数讨论了发射率的变化规律.数值结果表明,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发射率逐渐增大,并在一定角度后趋近于1.这一规律将为提高辐射测温的测量精度提供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