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2.
3.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精细地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但由于同相轴多且密集,从而给地震资料解释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须做到:解释前检查资料的频率成分,以保证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显示功能,使高分辨率资料的解释更方便,有三维地震资料时,应用差异数据体,波阻抗数据体以及可视化等先进技术,使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4.
应用数学、测井和地质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从计算泥质含量、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所需的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和深感应电阻率测井曲线入手 ,研究出提高测井曲线纵向分辨率、求取薄层地球物理真值的方法——纵向响应离散法 ,从而进一步求准岩性剖面和孔、渗、饱等储层参数 ,更加准确地评价薄油气层  相似文献   

5.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兴城工区进行了精细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应用研究。在构造解释中,应用了剖面和相干体切片等对比解释的精细断层解释技术及全三维人机交互构造解释技术;在岩性解释中,通过回归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法对地震属性和岩石的物理特性之间的具体函数关系进行了分析,选取相关性高的属性,以沉积微相为指导,应用LPM软件实现储层的定量预测;根据圈闭条件和储层物性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对油藏类型和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详细了解了该区的地质情况,最终解释圈闭幅度精确到5m.在井约束下预测的砂岩厚度精确到2m。  相似文献   

6.
庄东海  许云 《勘探家》2000,5(1):22-25
四维地震资料解释可以看成是一个动态油藏描述过程,其解释方法可分成直接分析法,地震属性分析方法和动态储集层描述方法。文中着讨论了直接分析法和地震属性技术。直接分析法包括层间时差分析法、振幅分析法、速度分析法和频谱分析法 一特点是利用单个地震属性差值对四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层间属性和平面属性的差值的线性或非线性的优化对四维地震资料进行分析,以预测储集层特征和储集充体性质及其变化。增强对油藏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中部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油气藏类型主要为低幅度构造控制下的岩性油气藏.用常规地震勘探资料圈定此类油气藏不能得到很好的地质效果.而提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及相关的解释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利用模型正演对研究区地震资料的分辨率进行了探讨;然后.利用提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层位标定和精细构造解释;最后,综合应用地震属性分析、谱分解、测井约束反演等技术进行了岩性圈闭的识别与描述。研究结果得到了钻井的证实。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解释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在大庆探区,地震资料处理在保真的情况下,中、浅层资料的主频已达50Hz以上,视频在70Hz以上,分辨率较常规二维地震资料提高一倍多。因此资料解释方法也不同于常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正向着高、精、细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生产实际工作,在构造解释、储层岩性解释和物性解释方法上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满意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如今的重、磁、电、化等非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工作在许多环节上仍采用手工方式进行,为提高非地震资料解释水平,充分利用这些资料中所包含的信息,更好地与地震资料联合应用,本文借助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解释地震资料的思路,采用内插的方法将不规则的非地震资料数据转换成规则数据,在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上实现了非地震资料的自动解释。通过电法、重力等实际资料的工作站解释,证实了其可行性,可为非地震资料的工作站解释以及与地震资料的综合应用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震-井吻合提高精细解释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客观、准确地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在地震资料解释中应做好地震和井资料的结合,尤其在已知油气区,这种结合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这种结合:地震层位精细标定,以钻井层位为主调整地震解释方案,发现、刻画隐蔽性断层,利用油藏关系寻找小断层,断层侧向封堵性的定性描述,充分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辅助构造解释,解释剖面中的特殊现象等。文中应用若干实例,对老区油藏勘探中较常见的几种震-井结合方式加以细述。解释实例表明,只有充分利用大量的钻井信息,并使其与地震资料最大限度地结合、互补,才能达到精细构造解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李景叶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3):442-451,357,518
本文从时移地震薄互层油藏监测的本质出发,首先提出并试验了地震尺度下基于边界理论的弹性参数计算方法;其次利用模型资料,定量分析了时移地震常规属性(如最大振幅、最大阻抗等)和累积属性响应地震尺度测量结果与精确测量结果的差异,以及薄层厚度、薄层组合结构、饱和度变化对属性的影响;然后利用实际气田时移地震纵波阻抗反演数据计算累积差异阻抗与累积差异阻抗的平均值,得到气藏压力变化质量因子与气藏压力变化数量因子;最后采用气藏压力变化质量因子与数量因子的交会分析和乘积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实际薄互层气藏压力变化动态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与常规地震方法相比,井间地震提高了地震资料的垂直与水平分辨率。根据井间地震的特点总结了井间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特点,介绍了井间地震资料解释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和发展。实际资料解释表明,利用井间地震资料发现了常规地震所不能发现和确定的小构造,精确描述了常规地震无法分辨的储层及其横向变化特点,并且描述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井间地震资料实现了对地层、构造及储层等地质目标的精细描述。  相似文献   

14.
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综合解释需要综合地震、测井和地质等多学科数据,进行多学科工作流程的协同,而地震综合解释软件系统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是地震综合解释软件系统的核心,基于国内外知名油气勘探综合数据模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建立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基本思路和实现途径。在参考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PPDM和POSC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NEWSBase)的逻辑模型;根据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逻辑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和软件设计方法,进行了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软件设计;采用Oracle数据库系统、面向对象编程语言(C++)和组件开发技术,完成了地震综合解释数据平台的软件实现。  相似文献   

15.
薄层测井解释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久以来,薄层状储层的评价一直很困难,原因是常规测井方法和评价方法对薄层不适用。例如,薄泥岩的存在对电阻率测井结果影响很大,减少了电阻率测井方法对油气探测的灵敏度。薄层产生地层电阻率宏观各向异性,可导致电阻率测井测出不同的平均值。薄层的存在还使所有估算孔隙度的测井方法的不确定性增加。常规测井分析方法,包括传统的泥质砂岩分析法,一般低估薄层中油气的体积达30%还多。评价薄储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最好有高的垂直分辨率和深的探测深度,能求出薄层的真电阻率和孔隙度。然后用这两个参数计算各层的含水饱和度,由此技术计算整个储层的总含水饱和度。近几年来,薄层测井解释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提高薄层测井解释技术的有效性,测井分析家业已认识到数据采集的重要性。数据采集过程中,通过增加样品率,减慢测速和降低滤波能够改善垂向分辨率。当处理数据时,利用软件操作与电阻率和声波数据的反褶积技术,还有放射性孔隙度仪器的阿尔法处理,能够很大地增加垂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是"九五"期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的一套地震解释技术系列。它包括资料分辨品质分析、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精细层位标定、测井约束反演、储层厚度反演、三维可视化解释、地震相干分析和多参数分析等多个单项技术。其在小断块、小幅度构造和岩性等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种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技术方法,这三种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对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有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井间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储层精细解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井间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进行储层精细解释,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储层形态和储层物性资料,进而提高油藏描述的整体精度。其思路为:①收集和综合分析钻井、地质、测井、构造、油藏动态等资料,通过三维地震数据体(地质体)特征和地震相研究,建立井间地震资料数据库;②地质人员根据两口井的井柱资料进行地质分层,按照对比原则和常规作图方法,绘制地质剖面;⑧开发地震研究人员在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两口井的井柱资料,在井间地震剖面上进行详细解释,以获取相应的解释图件。本文根据上述思路,通过实例对井间小断层、河道砂体内幕结构进行了精细解释,很好地解决了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为地面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解释一直沿用二维的方法和流程,不能完全、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勘探目标的进一步细化,这种方法已逐渐不能满足解释的需要。根据目前的技术现状,将常规的剖面与三维所特有的切片资料紧密结合,以大网格的剖面为格架,用水平切片精细解释构造,初步总结出从层位标定、骨架剖面建立、构造解释、数据拾取、网格、平滑、时深转换、成图等较完整的一套三维资料空间解释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高效、直观、可检查的特点。在滨东、宁海等地区的试解释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