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仰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油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仰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油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3.
中国陆盆多成盆期理论与找油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的石油普查勘探已40载,工作既十分艰巨又光辉灿烂,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也就在艰苦的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和成长。它经历了由就油找油、油气聚集带找油到从含油气盆地整体分析研究来找油的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所形成的找油理论,对指导当时生产都起到  相似文献   

4.
吴欣松  王恺等 《河南石油》2001,15(4):12-15,18
现代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本能的感觉、直观的认识、理性的思维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立足盆地找油”观念的提出。现代油气勘探的理论体系包括4个方面:(1)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2)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烃源岩评价理论;(3)以油气系统为基础的区带及圈闭评价理论;(4)以层序地层不为基础的勘探综合评价理论。在不同油勘探阶段,必须以不同的油气勘探理论为指导,才能达到快速、经济、高效地发现和探明油气田的目的。同时,必须针对中国具体地质实际,提出富有创新性的勘探理论,这是中国油气勘探工作摆脱困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俯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同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俯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同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r\n\r\n  相似文献   

7.
现代油气勘探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本能的感觉、直观的认识、理性的思维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它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立足盆地找油”观念的提出。现代油气勘探的理论体系包括4个方面:(1)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的盆地评价理论;(2)以有机地球化学为基础烃源岩评价理论;(3)以油气系统为基础的区带及圈闭评价理论;(4)以层序地层学为基础的勘探综合评价理论。在不同油气勘探阶段,必须以不同的油气勘探理论为指导,才能达到快速、经济、高效地发现和探明油气田的目的。同时,必须针对中国具体地质实际,提出富有创新性的勘探理论,这是中国油气勘探工作摆脱困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前苏联克雷诺夫油气垂直管流中的上升理论公式,计算了温五区块不同气油比下不同含水阶段自喷流压下限。分析了地层压力、气油比以及温度对原油粘度的影响,分析了储层中油气水三相渗流时的渗流阻力。研究表明,地层压力应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防止由于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造成地层原油粘度急剧增加,和由于油层脱气形成油气水三相渗流导致的油相渗透率降低和渗流阻力的增大。地层压力保持越高,油相流动能力越强,采油指数值越大,采油井生产能力越强。为此确定了温五区块不同油气比下不同含水阶段保持油井自喷所需保持的地层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相态类型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生烃模拟实验,结合相图特征,研究了东营凹陷烃源岩生排油气相态类型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排油气相态类型不同,其相态类型包括稠油、常规油、挥发性油、凝析气和湿气—干气相态;沙三段烃源岩则全部处于生排常规油相阶段。对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变化主要包括油溶天然气出溶和原油稠化。油溶天然气出溶主要受地层温度、压力和油气流体组成控制,生物降解可加速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稠化的主要地质作用为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已发现油气藏相态类型的统计,确定了东营凹陷不同相态类型油气资源的垂向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0.
《新疆石油地质》2008,(1):F0002-F0002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三厂主要从事油、气田的开发生产与管理,所辖油气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扎依尔山南麓的一区、三区、五区稀油以及克浅10重油开发区,在油田外围开发了小拐油田和呼图壁、盆5气田目前采油三厂管理着5个天然气开发气藏,其产量已占油田公司天然气产量一半水平,油气当量超过170万吨,近几年经济效益、油气当量逐年提高,形成了以“天然气领跑,稀稠油并重”的油气开发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储集层中油的运聚状态,并利用油田勘探开发实践成果对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形成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再到散失的过程密切相关,可将油气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油藏形成阶段和油藏调整阶段,不同阶段油气的受力不同,导致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主控因素也不同:(1)油藏形成阶段,油气充注压力越大、储层物性越好、油水密度差越小、地层上倾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2)油藏调整阶段,油气的散失程度影响油水界面的深度,砂体厚度超过临界油柱高度(即浮力与毛细管阻力相等时的油柱高度)时,油气可以克服毛细管阻力运移至浅层形成次生油藏,从而造成油水界面上升形成深度差。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油田开发挖潜,乃至完善该方面理论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实际油藏中,同一沉积单元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油水界面与构造线不完全平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以渤海南堡35-2油田为例,利用构造油藏成藏重力分异的物理学原理,根据非均质油藏成藏动力与成藏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油水渗流规律,判断储集层中油的运聚状态,并利用油田勘探开发实践成果对油水界面存在深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形成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再到散失的过程密切相关,可将油气生成到散失的全过程分为油藏形成阶段和油藏调整阶段,不同阶段油气的受力不同,导致油水界面深度差异的主控因素也不同:(1)油藏形成阶段,油气充注压力越大、储层物性越好、油水密度差越小、地层上倾的区域具有更大的油柱高度,从而导致油水界面的差异分布;(2)油藏调整阶段,油气的散失程度影响油水界面的深度,砂体厚度超过临界油柱高度(即浮力与毛细管阻力相等时的油柱高度)时,油气可以克服毛细管阻力运移至浅层形成次生油藏,从而造成油水界面上升形成深度差。本文研究成果对指导油田开发挖潜,乃至完善该方面理论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代石油成因理论认为,石油天然气是干酪根在沉积岩成岩作用晚期热降解而成的。据此,石油天然气只由一定门限深度以下的生油岩形成。而未成熟油气的存在是对于酪根晚期成油理论的一种挑战,同时它们也为油气勘探开辟了新的领域. 近十年来,国内外陆续发现了许多未成熟油气。未成熟油气广泛分布于加洲蒙特尔。  相似文献   

14.
利用前苏联克雷诺夫的油气垂直管流中的上升理论公式计算了温五区块不同气油比下不同含水阶段自喷流压下限.研究表明地层压力应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防止由于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造成地层原油粘度急剧增加,防止油层中脱气形成油气水三相渗流导致油相渗透率降低、渗流阻力增大;地层压力保持越高,油相流动能力越强,采油指数值越大,采油井生产能力越强.结合渗流阻力分析所得结论、采液和采油指数变化规律、生产压差等对脱气半径的影响,以及,确定了保证温五区块不同气油比、不同含水阶段保持采油井自喷产液量达到10 m^3/d所需的地层压力,为温五区油藏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于油藏性质相近的油藏的开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油田油气评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阶段,评价的内容仅限于满足油气集输工艺设计所需的检测项目;第二个阶段是发展阶段,评价的内容增加了油气矿场和加工设计所需的油气分析;第三个阶段是形成与完善阶段,评价的内容包含了满足原油出矿质量控制、集输、矿场加工、总体规划等油田地面工程设计和科研所需的油气分析内容,并按目的来区分评价内容和方法,形成了独立的油田油气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玛北油田油气的分布规律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玛北油田的油气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由东向西,天然气产量降低,原油比重变大,极性化合物富集,成熟度变化显著。认为:油―油―气具有良好的亲缘性,这是同源不同期烃类聚集的结果;第一期油气形成于印支期,第二期油气形成于燕山期;油层向尖灭方向敞口,可能会造成天然气大量散失、地层能量衰减、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成因理论探索――拓宽领域、寻找新资源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介绍了传统的油气成因理论及其勘探“经济死亡线”的概念 ,认为对深层油气的研究应着眼于突破“干酪根晚期热降解生烃”理论、在现行勘探深度以下寻找油气资源。介绍了深层油气的形成机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认为在盆地的超深层位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论述了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成因理论 ,认为非生物成因天然气的研究目的是寻找地球深部非生物 (无机 )过程形成的天然气资源 ,并介绍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指出 :中国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的发现和确证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球内部有机质演化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新疆石油地质》2006,27(4):F0002-F0002
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三厂主要从事油、气田的开发生产与管理.所辖油气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扎依尔山南麓的一区.三区、五区稀油以及克浅10重油井发区.在油田外围开发了小拐油田和呼图壁、盆5气田,目前采油三厂管理着5个天然气开发气藏.其产量已占油田公司天然气产量一半水平,油气当量超过170万吨,近几年经济效益、油气当量逐年提高.形成了以“天然气领跑.稀稠油并重”的油气开发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流体压力特征和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探讨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系统地层超压形成的原因以及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芦草沟组页岩油是烃源岩在低成熟—成熟早期演化阶段生成的液态烃,具有高密度、高黏度的物性特点;烃源岩厚度大,渗透率低,造成流体启动阻力增大,油气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排运的条件而滞留在源岩层中,其为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芦草沟组泥页岩生烃潜力大,源内储集空间发育,是其生成的油气滞留其中的基础;生烃造成的地层压力不足以突破油气运移的阻力,是页岩油富集的直接原因。页岩油的富集程度受控于不同岩相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储烃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南海珠三坳陷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详细的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及油(气)源对比,确定了珠三坳陷的主力生、储、盖层。根据广义的油气系统概念和研究方法,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对坳陷进行了油气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地质历史阶段,珠三坳陷中油气系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征,即早期(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只在文昌A凹陷中发育一个石油系统,而到了晚期(中中新世—上新世)则在多个凹陷及凸起上发育多个油气系统。此外,对每个油气系统的特征及其中的油气运移规律和成藏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勘探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