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求取地层剥蚀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析技术,选定澳大利亚扇形模型,沿可能性最大的3种不同热史路径,对冀南地区Q-5井下白垩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的比较,确定了该井合理的地质演化历史。模拟研究结果表明,Q-5井在距今70×106a时,白垩系达到其演化历史上的最大埋深(3500m);之后发生构造抬升并遭受剥蚀,白垩系的最大剥蚀量为2500m.  相似文献   

2.
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数值模拟及地质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定澳大利亚扇形模型为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定量模型,依据等价时间原理处理裂变径迹的变温退火,用高斯密度函数逼近一足够短时间内生成的一“组”裂变径迹长度分布,通过地史上连续生成的各组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叠加。实现沿一定热史路径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模拟。通过沿若干种地质概念热史路径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长度分布数值模拟及比较,为沉积盆地热史分析提出了一些定性判断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模拟盆地地史和热史。最后用此方法分析并模拟了丘3井的热史地史及地层剥蚀量。   相似文献   

3.
4.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准噶尔盆地生油层热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者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艾参1井和火南1井主要生油层的热历史。作者认为,艾参1井生油层经历过早期增温、晚期降温的历史,降温过程发生在150Ma 以前;火南1井生油层在距今不到31Ma 的时期曾发生抬升。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区东营凹陷热史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磷灰石裂变径迹表明,东营凹陷形成后经历了一个持续的冷却热历史,在50~60Ma、20~30Ma之间经历了比较明显的冷却过程,其中20~30Ma之间的冷却是由东营组末期凹陷遭受抬升剥蚀所引起的,估算抬升剥蚀厚度为200余米。凹陷的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带深度范围为2000~3400m,与生油窗的深度有着很好的一致性;凹陷近期的快速埋藏增温使得退火带具有较高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6.
磷灰石裂变径迹与结晶C轴平行的、与抛光面相交的裂变径迹蚀刻象的最大直径Dpar可以较好地反映磷灰石颗粒的裂变径迹的退火行为.按照Dpar的不同,将同一样品各个磷灰石颗粒的径迹分成几个具有不同动力学性质的成分,然后对这些成分多元动力学成分模拟,使原先"单一"的磷灰石时钟体系变成由若干个独立的热时钟构成的体系,这些独立的热时钟分别记录了样品通过不同温度段的历史,由它们综合而成的历史就更为全面、可靠.本文最后介绍了来自4个盆地的样品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7.
用裂变径迹研究地质热历史的方法及其在临清坳陷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康铁笙  冯石 《石油学报》1990,11(2):22-32
通过碎屑磷灰石中238U裂变径迹的分析来研究沉积盆地地质热历史的实验方法,是基于裂变径迹在地质时间内受温度作用而发生退火的行为.对于几十百万年的时间,磷灰石中裂变径迹的退火温度约在70~125℃范围,这样的范围符合石油形成所需的古温度环境.分析的样品共20个,取自临清盆地某石油探井不同深度的岩心.用外探测器法测量了各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T,同时也测量了古径迹的水平投影长度分布.径迹的观测是用1500倍光学显微镜进行的.方法的精确度主要取决于古径迹数的多少和热中于通量的误差.测得的表观年龄T和古径迹相对平均投影长度P随井深的变化表明,在2100~4000m,T和P随井深增加而显著减小,这一井段就是磷灰石古径迹的退火带.在1600~2100米井段,T和P保持不变趋势,由此得出该井地层的原始年龄约为85百万年.所有样品的古径迹投影长度分布都呈单峰形状,故此地区没有发生过剧烈的古地温波动变化,地质环境比较稳定.对于多数样品,自发和诱发裂变径迹密度(ρ8和ρi)之间的相关系数rsi大于0.8,这也表明了该井大部井段地层相对稳定.实验结果表明,测量古径迹投影长度是揭示古地温状况的一种有效而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研究东濮凹陷白庙地区的热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恢复东濮凹陷白庙的地区下第三系热演化史。10个岩心或岩屑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封闭么迹长度分布数据表明,该区的热历史为升温(早沉积期)-降温(抬升期)-再升温(再沉积期)。早期升高的古地温与今地温相差不大;沙一段内火成岩的入使围岩埋藏增温热作用外,还受岩浆侵入附加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分析认为,该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年龄自侏罗纪以后,侏罗系再未经历高于120℃的温度,而石炭系在白垩纪末普遍达到磷灰石的最大退火温度。结合盆地地质情况,石炭系在地质历史上经历的古地温不会太高,一般没有超过120℃,所经历的最高地温时间是晚白垩世,大量有机质在这一时期进行生排烃,具有晚期成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十万山盆地的地热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十万山盆地及邻区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特征和封闭径迹长度分布特征的分析与正演模拟,定性-半定量地研究了该区相关岩石组合的地热演化史。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经历了60~70℃以上的古地温;盆地北西侧的基底地层(T1b)比盆地南东侧的基底岩系(γ51)隆升剥蚀到达浅部(低于70℃的不退火温度)的时间要相对早得多;盆地内样品的古温度史表明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致使区内古地温场经历了6个阶段,即晚三叠世-晚侏罗世的快速埋藏增温阶段、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短暂降温阶段、白垩纪的再次埋藏增温阶段、晚白垩世末-古新世的快速降温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稳定阶段和中新世以来的快速降温阶段,区内烃源岩演化历史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面积径迹数随时间,温度变化的规律,建立非线性热流的反演模型。进行了海拉尔盆地2口井的地热史模拟,得到对盆地古热流演化及烃源岩热演化一般规律的认识,为进一步了解其油气生成条件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热历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楠生  冯石 《石油学报》1998,19(2):32-35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长度分布作为地质温度计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构造热历史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凹陷内由南到北4口井的单井热演化历史并模拟了东营组顶部的剥蚀量.研究表明,热流演化随地质历史的发展是逐渐减小的,但在凹陷的不同部位减小的程度不同;新生代早第三纪的热流值很高,表明当时的地壳构造运动活动强烈;从东营组地层的剥蚀情况看则凹陷南北差异明显,凹陷南端构造抬升引起的地层剥蚀量比北端大得多.  相似文献   

13.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热演化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镜质体反射率数据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进行热演化模拟,分析了该区新生代的热演化状况。研究表明,惠民凹陷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古地温是逐渐降低的,孔店组沉积末期到沙河街沉积末期地温梯度下降较快,孔店组沉积末期为4.4 ℃/100m左右,而到沙河街组沉积末期则降为3.7 ℃/100m左右,此后其地温梯度缓慢降低至现今的3.2 ℃/100m左右。同时,惠民凹陷内部构造的热演化亦存在一定差异,位于凹陷中部靠近临商断裂带的盘深3井的古地温梯度最高,其次为临82井;而位于凹陷东北部阳信洼陷的阳8井的古地温梯度最低。惠民凹陷的这种古地温演化特征是由该凹陷的构造运动演变决定的,并且和该凹陷新生代的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