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性点经中电阻接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绍兰  周林 《电力情报》2000,(2):34-36,42
在城市配电网中,电网规模的扩大和电容电流的增加对中性点接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传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与中性点经高、中、低电阻接地区方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中性点经中电阻接地方式,并着人继电保护、过电压和安装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阐述了经中电阻接地方式的优越性,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接地方式的缺点,而且适应于电钢未来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电网中性点的不同接地方式中,经中电阻接地方式是一式的缺点,而且适应于电风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配电网中,电网规模的扩大和电容电流的增加对中性点接地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传统中性点接地方式与中性点经高、中、低电阻接地方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中性点经中电阻接地方式,并着重从继电保护、过电压和安装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阐述了经中电阻接地方式的优越性。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接地方式的缺点,而且适应于电网未来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电网中性点的不同接地方式中,经中电阻接地方式是一种新型且有生命力的接地方式,并在一些电力部门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武汉地区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现状,包括经消弧线圈接地、小电阻接地及不接地方式。在电力系统中,应根据配电网的绝缘水平,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接地方式。对于以电缆线路为主的城市栩电网,电容电流超过100A时,中性点应以低电阻接地方式为宜。以架空线为主的配电网,一般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对一些重要枢纽变电站,运行方式变化频繁,中性点与电容电流超过50A时,应采用低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压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以非有效接地为主,包括中性点不直接接地和经消弧线圈接地.近几年来,我国10 kV电网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城市电网中,电缆线路的比重正逐年上升,导致系统电容电流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用系统工程观点看城市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工程观点,从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绝缘配合、人身安全、电磁兼容、电缆网络与运行经验等多方面结合国内外实例,系统地论述了城市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问题。经综合考虑,谐振接地方式符合中压城市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乡中压电网的迅速建设和改造,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和研究日趋重要。本文对小电流接地、低电阻接地和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这三种现今最主要的接地方式进行概述,在分析其各自的机理、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其适用范围,为各地区电网的申眭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借鉴。关键间: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中压配电网接地方式的比较,重点对中压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谐振接地和低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变电站不同供电负荷性质及电网特点,提出中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建议,特别提出了为高耗能供电新建的变电站10~35kV系统若为电缆线路,应选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配电网全面改造的今天,接地方式的选择是建设安全可靠科学电网的重要基础;电力技术的发展和高质量供电的需求,需要我们用新的观点去认识、选择它。结合配电网接地方式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低阻接地这两种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接地方式的特点,在线路故障、保护、过电压方面结合实际运行数据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两种接地方式的优劣,并进行综合比较。最后,针对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电网接地方式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概述了国内外城市电网接地方式的发展与变革.我国自70年代以来,城市电网负荷日益增大;电缆使用量增多;设备供应条件复杂等原因,对城市电网中性点接地提出了新要求.在吸取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应考虑安全供电与电磁兼容等问题,以及技术进步诸因素,结合当前客观实际情况,选用补偿接地电容电流,作为城市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简要分析了城市配电网传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弊病,分析了中性点高阻,中阻,低阻接地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城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区配电网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善良 《电世界》2000,41(10):5-7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35KV和10KV配电网中性点不接地和经消孤线圈接地已显露出不适应当前城市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中性点经电阻接地,与其他接地方式相比,对电网的过电压威胁最小。考虑到设备的绝缘对于电网的过电压水平应有裕度,因此上海市区35KV、10KV配电网从1976年以后已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文中并介绍了接地电阻器选择和过电压验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10 kV配电网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特点,指出了10 kV配电网采用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论述了10 kV配电网中采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点,提出在以电力电缆为主要线路的10 kV配电网中应采用中性点电阻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压配网中性点小电阻接地方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关系城市配网的安全运行.针对中压配电网小电阻接地方式,基于Matlab仿真与运行示例分析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的运行特点,从绝缘配合、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性与继电保护配置方面综合考虑提出相应的接地电阻选取原则,结果表明接地电阻对中性点电压偏移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中性点小电阻接地系统可以适应一定范围内电网运行方式变化及发展要求,对进一步探索接地方式并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四种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展标 《大众用电》2007,23(2):31-32
0引言 供配电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涉及电网的安全运行,供电可靠性,过电压和绝缘的配合,继电保护,接地设计等多个因素.而且对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电子干扰、人身安全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供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应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电网、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受电对象统筹考虑。目前,供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主要有四种: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本文对上述四种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观点,从供电可靠性、继电保护、绝缘配合、人身安全、电磁兼容、电缆网络与运行经验等多方面,结合国内外实例,系统地论述了城市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问题。经综合考虑,谐振接地方式符合中压城市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消弧线圈并联电阻接地在城市配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城市配网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以及中性点经电阻接地两种方式的分析,结合现场工作经验.提出了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接地方式,并阐述了该接地方式的原理与实现方法。消弧线圈并联电阻的接地方式充分发挥了2种接地方式的长处,适应城市电网发展要求,为今后城市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区配电网络中性点接地方式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善良 《上海电力》2006,19(1):46-53
中性点接地是一个涉及配电系统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它对系统的设计、运行、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在选择中性点接地方式时,需要多方面考虑。文章对上海市区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由传统的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逐步转向电阻接地的技术进行了回顾与讨论,着重分析了不同接地方式对电网安全性的影响,以及中压电网采用电阻接地方式的优越性。鉴于上海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考虑,当配电网采用电缆作为主体时,宜采用电阻接地方式,用以降低弧光过电压,并将它作为运行电网在绝缘防护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国10kV城市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电网中性点径消弧电抗器串联电阻接地方式,并实现消弧电抗器的自动跟踪调节。分析了采用此种接地方式的产品——自动跟踪补偿消弧成套装置的特点、实际运行情况以及在城市配电网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低压电网中性点不接地供电网系统的不断扩大及电缆出线回路的增加,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也在不断的增加,改造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合理选择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技术问题,分析和探讨了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供电可靠性,提出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20.
关于配电电缆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永端  徐丙垠 《电力设备》2006,7(1):101-101
配电中压电网中性点的接地方式主要包括有效接地(直接接地、低阻接地、电抗接地)和非有效接地(不接地、高阻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又称为谐振接地)。在我国,传统上以不接地方式为主,近年谐振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