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人口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如何提升流动人口幸福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数据,构建“流动—环境—主观幸福感”研究框架,探讨流动背景下多维度环境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流动”对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带来负面影响,流动时间长、流动范围小的群体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第二,流动人口在居住和就业区位选择上存在群体差异,随着流动时间的延长,流动人口生活空间逐渐从边缘化社区转向常态社区;流动范围越大,流动人口职住空间边缘化特征越明显。第三,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空气污染、边缘化社区、陌生工作环境等物理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排斥、居住隔离等社会环境因素。基于研究结果,从城市管理、公共资源配置、社区营造等方面提出建设“人民城市”的建议,以期助力流动人口的主观幸福感提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4)
基于2015年7月-8月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370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社区养老的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身体状况、婚姻状况、与子女交流次数、家庭年收入这5个变量对农村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意愿正向影响显著。没有配偶比有配偶的农村老年人入住社区养老意愿的可能性增大1.474倍;老年人的子女数每减少一个,愿意入住社区的可能性增大2.351倍;家庭年收入每上一个档次,愿意居住社区养老的可能性就增大1.918倍。精神慰藉变量负向影响显著。性别、文化程度、子女数、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收入水平、是否有稳定经济收入对社区养老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居住满意度是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共同治理意愿的重要因素。文章结合文献整理和因子分析,将居住满意度的指标细化为住房品质、服务与管理、社区生活3个因子,对广州市278名保障房居民的基本特征、居住满意度和参与意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3个因子对参与意愿均呈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服务与管理的影响最大。根据计算结果从提高居住满意度的角度提出了改善保障房居民参与社区共同治理意愿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可能产生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发现从未来的人口流动的趋势来看,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将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居留。一代流动人口的返乡意愿相对更强,会加重农村的养老负担,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长期居留的意愿更强,将为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应用倾向值分析方法对外来人口调控政策进行评价,发现城市的外来人口调控政策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比较有限。分析其原因,发现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顺应了城市化和产业集聚的规律,流动者个体选择与城市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的人口压力不断增加,一些现行的人口调控政策措施有待完善,上述问题使大城市的人口疏解政策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
徐莉  陈阳  杨欢 《建筑与文化》2023,(2):147-149
我国乡村旅游型社区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现实特征,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乡村旅游业产生了重大冲击,对居民生计质量造成显著影响。文章以陕南旅游型传统村落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后疫情时代”社区居民依恋、风险担忧和应对意愿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担忧与应对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居民风险担忧水平越高,其采取措施以抵御这种外部变化的意愿越积极。地方依赖与风险担忧呈显著正相关,这种功能依赖感越强,居民的风险担忧程度越高,继而居民越愿意采取措施以消除疫情对社区经济的影响。此外,不同性别和居住时间的群体,其地方依赖和风险担忧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1)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当今学校教育的功利性仍然比较突出,注重个体改造外在世界的能力获得,忽视学生内在德性的发展,导致许多学生品德素质降低,语言、行为、情感等方面的教养缺乏,表现在不懂得尊重别人,不能与人和睦相处,缺乏责任心与感恩心等,针对教养性的缺失现状,学生个体心灵亟待完善,内在思想品质急需提升。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规模化聚集和特殊化需求对城市空间的细化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已有微观层面的流动人口研究大部分以街道为分析单元,在空间上仍显粗放,缺乏深入、细致的流动人口空间需求研究。因此,本文以武汉市2015年的社区尺度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直观展现流动人口的现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研究表明:武汉市省外流动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区域有限,虽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留居意愿不强;省内流动人口规模较大,分布区域广泛,留居意愿较强但教育程度偏低,职业选择有限,分布区域以小商品市场周边社区、老城大型居住区、城中村、廉租房社区为主;两类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和聚居偏好差异化明显,应在城市各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给予针对性规划及设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3)
以外来人口集聚的北京市城中村的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其生活状况及留京意愿,研究发现年轻化、家庭化、群体稳定性和教育程度提高已成为这部分流动人口的趋势。利用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得到:城中村流动人口职业、单位属性、住户就业人数、居住时长、工作和城中村交通满意度等因素对城中村流动人口留京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开发区流动人口集聚与再流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验田和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吸纳农村流动人口就业的重要空间载体.但是受制于各种政策性、市场性壁垒的限制和约束,开发区流动人口大多处于“半城镇化”的非定居和“城漂”状态,仅仅实现了非稳定的个体就业非农化或者城镇化,而无法实现完全的、以家庭为单元的城镇化安居.首先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利用相关经济与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论证了在全国总体层面上流动人口就业发展和空间分布与开发区的发展和空间格局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在宏观上开发区是流动人口就业的重要空间;其次在对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开发区务工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案例访谈基础上,对新时期开发区流动就业人口的就业流动与再流动特征、居住状态和举家城镇化安居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通过合理的再流动促进开发区流动人口城镇化状态优化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居住满意度是国内外城市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现有研究关注个人社会经济条件、住房条件以及社区环境等对其的影响,缺乏关注和系统地探讨流动人口特有的"临时性"特征。本文将流动人口的临时性特征总结为行政、经济和社会临时性。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行政临时性对居住满意度影响不大,而经济和社会临时性具有显著影响。由此可知,单纯地改革户籍制度,并不能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居住满意度,需改变其经济和社会的临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