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最典型代表。“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与宗法意识观念,还蕴含着《周易》阴阳思想与风水理论。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1)
基于中国古代"天道"观的传统,笔者认为,老子"道"产生之初,其最初目的并不是为了追寻世界存在的终极原因,而是为了有意识地根除古代有神论的"天道"观,还原天"自然"的本性,从而为其社会政治思想奠定基础;然而正是针对当时"天道"观的破除,又使得老子的"道"不自觉地具有西方形而上学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9):1308-1310
汪机的人体营卫阴阳观可从以下几点理解:1阴阳有时指代的是营卫两者,卫气属阳,营气属阴,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中的阴阳指的正是营卫;2营气、卫气同属一气,两者相对而言互为阴阳,但营气之中还可再分阴阳;3气血本一物,异名而同类,人体各经分受,各有气血多少之别,且营气之中兼有气血;4"阳常有余",无待于补,常言补阳补气,实则补营之阳、营之气;5"阴常不足"指营常不足,补阴实为补营,包含补营之阴和营之阳。如此一来,营中包含气血阴阳,故人身之虚皆营虚,补虚即要补营。而气血阴阳双补,以参芪为要,参芪温补的特性充分体现了固本培元、顾护脾胃之本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8)
北宋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就感慨:"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他并没有否认把王朝兴衰归结到天命上的观点,同时也重视统治者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的确,统治者是"重贤思治国",还是"重色思倾国",对当时的社会有重大影响。笔者试分析古代散文中的"兴亡史",并归纳其中"胜负存亡"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
战国时期,诸侯国间征伐不断,齐国以强大实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之技击"就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实力的典型代表。"技击"是齐地民俗尚武的体现,"齐之技击"又是齐国极具特色的军事单位,在齐国与诸侯国争霸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齐之技击"存在的弊端却极大削弱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直接导致了战国后期齐国军力衰弱,甚至影响了齐国政权的兴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2):140-145
《晏子春秋》虽然提出了对天命鬼神的诸多怀疑,却并不彻底。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规律有关。晏子虽然相信鬼神的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以淡漠的态度处之。一方面是受了往圣前贤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彰显出他作为实践型政治家的本色。《晏子春秋》还认为君主施行德政可避祸求福,这不但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天德合一"思想,而且表现出更加重视人事的倾向,具备了一些无神论因素。晏子将自己独特的鬼神思想贯穿在了数十年的为政生涯之中,与西周以来盛行的"敬天保民"相结合,利用一切机会称君之是,谏君之非。他的一系列言行在使国家、君主和百姓都受益的同时,也推进了无神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乐 《中外建筑》2005,(4):70-71
北京四合院住宅形制与中国传统宗法伦理观念相呼应.用"礼"的哲学世界观阐释四合院住宅中内外有别、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等空间秩序,发掘和把握四合院住宅的伦理功能.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观点的说法,或许同样是认识中国传统之"气"的运动机制时,所凭借的基本导向的方法论. 在上两次的漫议中已知,"气"在宇宙的"太初"时就已经是"有"的存在,在化生为"阴阳"二气以及由此二气"交合"后所再化生的"万物"的所蕴含之"气",更是物质的存在;而"气"化生的由"阴阳"到"万物"的"交合"本身,就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3)
太极图是中国古老的哲学典籍——《易经》用以阐释宇宙万物"阴"与"阳"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图像,太极即为天地本源,这一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中国画作为这一文化内涵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在传递着"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如果说,探讨阴阳二气凝成的气韵、节奏与生命精神,是对周易美学本体论的研究;那么,对于周易美学观照法的探索,就是属于主体方面的审美研究了。古人从自然中提取升华创建了阴阳观,并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尤其在中国画中很讲究对其的运用。可以这样说,衡量一副中国画作品的成败与否,画家对于将阴阳之道运用于"画里行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以看出,阴阳之道这一哲学思想在中国画领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5)
孔子在《周易》中用"群龙无首"一词,借天道而明人事,先儒对"群龙无首"众说纷纭。"群龙无首"的理想社会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