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Planning》2016,(6):84-87
萧红在她的小说叙事中,逾离了中国现代文学常规的"缺憾—补偿"机制;这种鲁迅所提出的"越轨的笔致",事实上指的是萧红特有的叙事语言与抒情形式,也即其迥异于现代中国文学写作中比比皆是的"缺憾—补偿"机制。具体而言,萧红的小说规避了西化的知识结构与叙事伦理对中国乡土原有的情感结构与生活语言的过度渗透;在此基础上,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主体抒情和个性化的语言结构,统摄乡土中国以及由此而引申出来的家国民族情结,从而形成小说文本的言说方式和叙事逻辑,最终达到引渡和重建中国之"现代"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7)
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英文期刊之一,《中国从报》刊载了大量译介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其中涉及不少对历史演义小说的译介,《南宋志传》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基于原始资料的考察与细读,试图分析近代来华传教士郭实腊对《南宋志传》有关内容的译介,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译介特点及译介原因。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3)
唐代李功佐创作的《南柯太守传》与明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南柯记》同样描绘著名的"南柯一梦"故事。但两部作品在思想内蕴、情感指向以及终极世界的建构上却显示出截然不同的走向。本文从文本本身着眼,分析细节处理与文字蕴藉中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差异,并试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浮生若梦"思想及其内涵源流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6)
傅维鳞,明代吏部尚书傅永淳之子,河北省灵寿人。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傅维鳞不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更有一颗兼怀天下,仁爱为民之心。本文通过最能反映其仁爱为民,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士传民语》和《屯田苦民书》,来分析傅维鳞是如何关心民间疾苦的,如何为了百姓不顾僭越之罪,以"侃直之言"向皇帝进谏的。  相似文献   

5.
《女红传征略》的编纂是朱启钤《哲匠录》酝酿成形的重要推导力量。作为其关于“哲匠”资料整理的宏伟计划的最初完成部分,《女红传征略》是 20 世纪初有关中国古代女性工匠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参考资料集之一。在这本书里,朱启钤收集记录了古代众多的“女红”工匠,其有关 “绣工”方面的资料尤为丰富。本文从《哲匠录》中将“女红”作为研究主体的《女红传征略》出发,特别对其中关于 “女德”的隐喻以及以古代“绣工”为代表的“女红”的研究展开分析,并旁涉丁佩《绣谱》及沈寿《雪宧绣谱》所透露的相关信息,共同探讨古代女性工匠形象所发生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
沈既济在《任氏传》所塑造了任氏这一生动、丰满的形象。其中任氏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其狐性渐渐泯灭,而人性这慢慢彰显出来。这种由狐到人的转变,更是开后世狐女美情小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2)
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近代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期刊,其刊行者打着"文化传播"的旗号,意欲对中国读者洗脑,实质上是想在文化侵略的同时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武力侵略打下思想文化基础。在跨文化传播中,对某些传播者多重和隐蔽的传播目的应保持警惕,它们穿着"文化传播"的外衣,内里却隐藏着"文化帝国主义"的实体。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5)
孔飞力在《叫魂》中描述了一次叫魂案中乾隆与官僚机器的互动情况。乾隆由于自己作为统治民族与统治阶级的代表,对官僚机器充满矛盾。一方面乾隆需要借用官僚机器来达成他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官僚机器并没有完全执行他的命令。而叫魂案的发生则给予了乾隆处理的机会,但是虽整肃了官僚,可并未解决官僚机器问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7)
阅读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优秀人格。但是,当前学生在阅读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碎片化、肢解性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长期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很难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为此,新课程改革后,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实施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使过去没有深度,过于浮躁的阅读方式得到改善,还能够在语文教学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文章以《苏东坡传》阅读为案例,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途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成丽  王其亨 《建筑师》2014,(4):106-116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法规性营造典籍,对建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该书的研究也一直是中国建筑史学的重要内容。陈明达先生在研究《营造法式》的学术活动中曾做出过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不仅成为后来相关研究的基础,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陈明达先生研究《营造法式》的学术历程,探析其研究方法形成的过程,并对其研究特点和学术思想略作评价,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艺圃相关文本与图像的史论研究大多关注文学修辞与复原,而少考证与分析。利用明末清初姜氏园居期间所留存的文献,作图像志与图像学分析与互文性解读。指出《艺圃图》的受画人应并非姜埰而是其仲子姜实节,图中所呈之景也是两代人营园所成。父子两人处境及想法的差异,也显现在这一时期的园林布局中。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6):42-45
采用水热合成法,利用钼酸钠和硫粉作为前驱体,在200℃下成功制备出二硫化钼纳米材料,采用XRD和SEM对其进行了结构与形貌表征,并通过光催化实验对产物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当催化剂用量为0.2 g时,甲基橙的降解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6):42-45
北魏六镇起义,深刻地影响了北魏末期以至后世的政治格局和人事布局。六镇鲜卑南下,王朝更迭,封建化和民族融合进程受阻,也迟滞了统一进程。但整合的阵痛,为统一强盛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而六镇起义又成为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曹磊  李伊侬  霍艳虹 《风景园林》2020,27(12):115-120
清中期扬州以园亭胜,倚虹园为湖上岛园,三面环水,是扬州瘦西湖湖上园林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扬州盐商为迎接乾隆南巡而营建的私家园林,卢见曾在园中举办地方文化盛会——“红桥修禊”活动,因此倚虹园成为盐商与官员共同营建的地方文化空间。其虽为私家园林,因位于瘦西湖,又有较强的公共性。依据史料,复原倚虹园的园林布局平面,从园林要素与意境意象2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梳理总结倚虹园的造园特点,以期为瘦西湖湖上园林集群的研究做历史资料补充。  相似文献   

15.
林哲 《南方建筑》2013,(4):82-85
清末《桂林省城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用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方法进行测量绘制的桂林城市地图,本文通过图像分析及历史资料比对,厘正了几种资料对该图的错误理解,并对该图中反映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探讨,以补充桂林城市演变关键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刘赚  斯震  徐慧慧 《华中建筑》2011,(10):131-133
清代在文人园林为主导的江南,商人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商人园林的发展刺激清代园林整体的发展,如扬州、徽州等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聚居着许多在当时非常有名气盐商、徽商,他们或一掷千金,以造园为财富的象征,或匠心独运,结合自然人文创造出经典园林.一些商人除了建造自己的宅园,还积极投身公共园林的建设,为清代江南园林景...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2)
清季,伴随新学制、新学堂的建立,各类教科书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科书也不例外。较之中国悠久的传统史学著述,历史教科书这一具有新体裁、新功能的历史撰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其中线性历史观的凸显,就是特色之一。线性历史观在当时历史教科书中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如历史分期中的线性时间观、直线发展的进化史观、单线的历史因果论、民族国家叙事的历史目的论,等等。探讨线性历史观何以呈现于教科书,固然离不开其时西学笼罩的整体学术氛围,离不开日本学者所编教科书之历史观念的影响和中国"新史学"运动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对中国史学传统中固有的线性历史观因素的考索。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1)
本文从金世宗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出发,详细剖析金世宗汉化特点,指出金世宗不仅汲取了汉族主创文化,更推动了女真民族汉化的发展。而采取的保留女真族旧俗文化措施,更多地强调了民族脊梁文化和灵魂文化,对挽救女真民族文化有积极作用。因此金世宗的汉化,我们要抛开民族成见,用辩证方法分析,这样可以更好的认识世宗时推行的汉化改革。  相似文献   

19.
汪江华  刘希 《室内设计》2013,28(6):104-107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是第一次全面开放、逐渐融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与当今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特别是相对于我国传统的工官体系和工部等管理机构是在皇权体制下的产物,清末民初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变迁则是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因此,关于清末民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变迁的研究,对研究当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的职能与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都铭  张云 《华中建筑》2010,28(3):146-148
刘大观对清中叶扬州、苏州、杭州的评论带来一些问题,学界也一直对此有所争论,该文通过分析刘大观此评论的语境与真实意义,并辅以其他材料佐证,认为扬州北郊的"园亭",在清中叶已由私家园林转化与整合为类似城市公共旅游场所的"名胜",而非与同时代苏州园林类似的私家园林。并因此认为对清中叶扬州园林的研究,应赋予新的角度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