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婧妤 《中国油脂》2022,47(3):5-10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严重不足和消费过度并存,导致进口依存度高,2020年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下降到31.5%,供给侧和市场风险加大。利用1965—2020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等相关数据,对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变化、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根据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和我国油料生产优势及发展潜力,提出了优化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的对策,对进一步优化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格局、推动我国人民健康消费、改善我国油料供给能力和结构、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食用植物油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水分、时间、温度及油脂中杂质等因素对油脂品质的影响,并提出了有效保护油脂品质的储存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我国农村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影响因素,利用1982—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农村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等宏观经济数据,构建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多种因素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长期和短期影响,并就消费量的四段异常波动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与农村居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消费习惯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模型中城市化水平的弹性系数为0.30,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为0.11,消费习惯的弹性系数在0.70以上;误差修正模型中只有消费习惯通过t检验,其弹性系数在1.1以上;突发事件是造成农村居民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短期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但这又会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和消费习惯的黏性而逐渐回归正常。长期来看,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对其食用植物油消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短期来看,消费量的变动主要受消费习惯影响,而与城市化水平和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关性不强。基于上述结论,就当前农村地区食用油摄入过量问题,提出注重城市化建设质量、加快乡村振兴实施步伐、引导农村居民形成健康消费习惯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全球3大食用植物油消费国之一,虽是消费大国但植物油料的对外依存度较高, 60%以上的油料需要进口。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区域优势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集中度、质量追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食用植物油作为高风险产品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我国食用植物油的产业概况、标准体系、质量安全风险和监管措施进行介绍,幵建议在今后工作中加大企业主体责仸的落实、引导企业建立HACCP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销格局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我国食用植物油及油料品种基本情况 按我国现行生产统计口径,油料主要包括油菜籽、花生、向日葵籽、芝麻、胡麻;但实际上,大豆和棉籽也是加工食用油的油料。按加工量排序,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是国内制油主要原料。按消费量排序,大豆油、菜籽庙、花生油、棕榈油、棉籽油是食用油消费主要品种,其中大豆油和菜籽油占消费总量60%左右,花生油和棕榈油占30%左右,棉籽油占8%左右。本文所述油料口径:生产部分就是现行生产统计口径,进口部分还包括大豆;食用油包括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棕榈油、棉籽油等。  相似文献   

6.
以世界范围的角度,对世界油脂的消费情况,各国消费量的主要顺序,人均消费量的大小和消费形态做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生产业发展与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保障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食用植物油紧缺的问题,在分析发展花生产业对于保障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安全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种植模式与资源潜力,并提出了我国花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食用植物油供求的发展历程。1.入世前我国油料生产我国的油脂加工业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①计划经济30年,油料生产发展非常缓慢;②改革开放的20年,油料生产得以持续增长;③世纪之交的这几年,也是油料生产继续快速发展时期。自1993年我国油脂市场取消统购统销、定量供应政策以来,油脂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采集了大量植物油样品的基础上,对样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初步了解了我国目前主要食用植物油反式脂肪酸的现状.数据表明,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大部分产品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2%,属于较为安全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李喜田 《中国油脂》2020,45(7):110-113
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油脂的质量,如:原料,采购中质量验证不到位,原料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质量检验措施不足;生产加工环节,油料的清理程度不够,油脂的精炼方案不够完善以及相关参数缺乏准确性,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不准确或不够,生产作业指导书的制定缺乏完整性;车间布局和设施,车间布局欠合理,没有按要求对灌装区域和其他作业区分隔,工作人员净化方面不足;企业管理方面,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和措施等。针对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保证食用植物油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消费国,但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显著不足,消费过量、品类单一、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梳理1964年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变化的特征,从食物营养角度,挖掘当前消费问题的根源。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来源的食用植物油消费数据发现,当前食用植物油消费问题的根源有:生产与消费不匹配、植物油有效利用率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影响营养吸收;油脂过度加工致使脂溶性微量元素摄入不足。针对问题根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引导居民科学膳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植物油品种结构,提高营养吸收利用效率;种植营养型油料,加工健康型油脂。  相似文献   

13.
14.
根据我国南北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分别对南北6个代表性城市即北京、沈阳、上海、重庆、西安、广州的居民膳食中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摄入量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得出:6个城市居民每日膳食中食用植物油提供的n-6与n-3脂肪酸比例,仅西安为4.4∶1,符合(4 ~6)∶1的适宜比例,其他城市为(7 ~13)∶1;6个城市居民膳食中食用植物油提供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三者的比例均未达到适宜比例(1∶1∶1).  相似文献   

15.
杨朝慧 《中国油脂》2021,46(12):69-78
保障食用油质量安全一直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2015—2020年2 701 份我国食用植物油抽检不合格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不合格植物油的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植物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过氧化值和酸值超标、苯并(a)芘超标、黄曲霉毒素B1超标、溶剂残留量超标、非法添加乙基麦芽酚和脂肪酸组成不合格是导致我国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风险因素。运用交叉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分别识别了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在不同植物油品种、包装规格、产地和产业链主体中检出频率和检测值的差异,旨在为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应对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风险,进而提高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吴艳 《中国油脂》2003,28(7):77-78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 ,出现了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过剩。为了调整种植结构 ,农业部及时提出“稳粮压棉扩油”的措施和“一退四还”政策。1 国内油料作物产销情况1 1 油料播种面积我国油料播种面积逐年增长 ,近 5年播种面积是 :1998年油料播种面积 19378 5万亩 ,其中大宗油料油菜籽 92 90万亩 ;花生 6 0 5 9万亩 ;葵花籽1335万亩 ;芝麻 94 5万亩 ;大豆 12 75 0万亩 (国家不作油料作物统计 ,口径有出入 ,下同 )。 1999年油料播种面积 2 0 85 9万亩 ,较 1998年增长 7 6 %。其中油菜籽 10 348万亩 ;花生 6 40 2万亩 ;葵花籽 16 97万亩…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食用植物油维生素E含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国市场上的13种食用植物油,包括100多个品牌,共326个样品的维生素E含量进行检测分析.采用的检测方法为AOCS Official Method Ce8-89方法,结果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按总维生素E平均含量的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大豆油(105.91mg/100g)、玉米油(88.65mg/100g)、葵花籽油(74.45mg/100g)、菜籽油(69.37mg/100g)、芝麻油(51.66mg/100g)、葡萄籽油(42.35mg/100g)、花生油(42.12mg/100g)、亚麻籽油(37.71mg/100g)、红花籽油(32.91mg/100g)、米糠油(32.27mg/100g)、橄榄油(22.03mg/100g)、核桃油(20.94mg/~OOg)、茶籽油(12.78mg/100g)。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的成因及危害,说明气相色谱法测定溶剂残留量的操作过程,并提出影响测定结果的六个因素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温度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以精制玉米油为材料,分别在200℃恒温加热1、2,4、8、16h后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未经加热的玉米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200℃时,加热时间的长短对植物油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相对含量不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