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简介了首钢1号高炉炉型破损情况,发析了1981年12月至停炉大修期间生产指标和质量低,同的原因,找出了解决此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忠武  付华 《鞍钢技术》1996,(11):55-57
在1991年2月24日鞍钢炼钢厂3号高炉拆炉检修的过程中,进行了炉体及炉缸破损的调查,通过调查,摸清了炉缸炉底的破损情况,及炉墙结垢情况,分析出了破损原理,提出了一些延长炉缸寿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梅山1号高炉炉体破损情况,着重讨论了身板壁结构形式,钒钛矿护炉和形成炉缸碳砖环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5.
6.
安钢2座380m^3高炉第一代炉役经济技术指标相差较大。结合大修前炉体破损情况,对这2座高炉第一代炉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认为7号高炉在应用大型模块和炉腰冷却壁设计上存在不足,高炉边缘气流发展,操作炉型不合理,炉况不顺;7号高炉炉底温度偏高是炉底炭砖渗铁造成的,6号高炉炉底温度偏高是炉底串煤气所致;7号高炉铁口失常的主要原因是铁口组合砖损坏严重和该部位炉壳开裂,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亚枫  杨明家 《鞍钢技术》1998,(11):50-53,F004
本钢5号高炉于1996年4月1日停炉中修,介绍了5号高炉中修前的生产操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炉皮,耐火砖衬,冷却壁的破损情况,分析了破损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及延长高炉使用寿命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泽霖 《四川冶金》1996,18(3):10-17
本文概述了重钢四高炉炉体破损情况。着重阐述了铅,锌,碱金属在炉内的富集和分布状况,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王瑞军  段维民 《包钢科技》2000,26(1):1-5,25
本文介绍了包钢2#高炉1998年中修停炉后砖衬及冷却壁破损情况,分析砖衬及冷却壁的破损原因,就延长高炉炉身中下部寿命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泽霖 《重钢技术》1996,39(3):1-10
本文概述了重钢四高炉炉体破损情况,着重阐述了铅,锌,碱金属在炉内的富集答发布状况,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杨博  刘增勋 《河北冶金》2014,(3):30-35,58
分析了承钢4#高炉炉体热负荷波动的原因以及高炉各项操作制度对炉体热负荷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措施,通过调整装料制度和送风制度降低了炉体热负荷,达到了炉况顺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4#高炉长寿的实践经验。根据钒钛磁铁矿的冶金特性,对4#高炉炉体关键部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并在生产过程中开发了延长高炉寿命的操作技术,使高炉一代炉龄可望达到12年。  相似文献   

13.
邯钢6号高炉大修后炉腰和炉身一层采用了铸钢冷却壁,通过控制铸钢冷却壁水温差、建立合理的操作炉型,并采用富氧、热风炉预热系统、提高煤比、加强原燃料管理,达到了高炉强化冶炼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从高炉炉壳分块、炉壳材质的选用、炉壳厚度的确定及炉壳上开孔等方面对炉壳的设计进行了分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NASTRAN对高炉炉身炉壳做了弹塑性有限元应力分析,给出了炉壳在不同的环向和径向应力比情况下,进入塑性状态和达到破坏状态的载荷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邯钢4#高炉在原料不太好的情况下,在确保炉况稳定顺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操作参数并实施低硅冶炼,高炉利用系数最高达到2.787t/(m*d),实现了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6.
对邯钢4#高炉大修停炉操作实践进行了分析,采用回收煤气空料线停炉,料面降至风口带以下的方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现了安全顺利停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石钢1号高炉2003年7月造衬后的冶炼实践,分析了炉型变化后的主要生产指标与相应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唐钢1#高炉自身炉役特点,认为炉身下部冷却壁、炉缸是1#高炉实现长寿的两个瓶颈,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结合唐钢1#高炉生产实践,优化原料入炉、布料制度、送风制度、管理监测制度,延长了高炉的使用寿命,达到了较好的护炉效果.  相似文献   

19.
煤气流分布对高炉冶炼有重要影响,分析了承钢4#高炉煤气流波动的原因,从送风制度、装料制度、热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后,高炉煤气流得到了很好控制,达到了煤气流分布合理、高炉稳定顺行、煤气利用率提高、焦比降低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对邯钢首次在4#高炉炉身上部及炉喉进行喷补造衬作了分析,认为喷补造衬后可以使高炉煤气流分布趋于合理,消除突然悬料和频繁崩料的现象,提高高炉的各项技术指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