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糊化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制备了高吸水树脂.考察了淀粉的物理状态、交联剂的用量、引发剂的浓度、共聚合温度等对产品吸水率的影响.确定接枝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交联剂质量分数0.0016%、引发剂浓度6 mmol·L-1、共聚合温度60℃.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淀粉系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引发方式,阐述了利用化学引发法合成的淀粉接枝丙烯腈类、丙烯酸类和丙烯酸酯或丙烯酰胺类3个系列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并且介绍了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在个人卫生、医药、农业园林等方面的应用。简要指出了高吸水树脂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吸水性淀粉接枝共聚树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明杰  李和平 《辽宁化工》2006,35(11):652-655
介绍了淀粉接枝引发剂的发展,综述了淀粉接枝丙烯腈类、丙烯酸类以及丙烯酰胺三大系列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4.
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作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荆,将木薯淀粉与丙烯酰胺、丙烯酸在水溶液中接枝共聚,合成了高吸水性树脂。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丙烯酰胺用量对产品的吸水倍率影响较大。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接枝共聚条件为反应温度50℃,引发剂用量0.6%,交联剂用量0.04%,丙烯酸中和度85%,丙烯酰胺用量20%。  相似文献   

5.
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周明  蒲万芬  胡佩  赵金洲 《现代化工》2003,23(11):18-21
分别以化学引发法和辐射引发法阐述了淀粉接枝高吸水树脂的研究进展和生产情况。介绍了化学引发接枝聚合淀粉接枝丙烯腈类树脂、淀粉接枝丙烯酸类树脂、淀粉接枝多元单体类树脂、复合型淀粉接枝脂类树脂的研究现状,对化学引发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讨论了辐射引发淀粉接枝高吸水树脂中所应用的微波辐射引发、紫外光辐射引发和γ射线辐射引发的技术优势和应用现状。指出今后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应该向多元接枝共聚、制备复合型树脂和抗盐性树脂、微波固相合成、简单工艺、高效引发剂和加强理论基础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淀粉共聚高分子吸水树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荆、过硫酸胺为引发剂,引发玉米淀粉与丙烯酸和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工艺条件.最佳接枝共聚反应条件为:丙烯酸、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比为5:4:3,pH值为6.5,适宜的接枝共聚温度是50℃,引发荆和交联剂用量分别为1.31%和0.55%,干燥温度为50℃.通过试验确定产品吸水倍率为96.5,凝胶强度为581.71g/cm2.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微波辐射下五种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的制备研究进展,包括淀粉接枝丙烯腈类高吸水树脂、淀粉接枝丙烯酸类高吸水树脂、淀粉接枝多元单体类高吸水树脂、淀粉系列互穿网络高吸水树脂、无机复合淀粉接枝高吸水树脂等;指出了微波辐射制备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的研究中,几个需要加强的研究方向: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相互促进,开发新型无机矿物复合淀粉接枝共聚高吸水树脂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自由基聚合法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 ,淀粉与丙烯酸钠和丙烯酸钾进行接枝共聚 ,首次合成了含钾的高吸水树脂 ,详细考察了 KOH对丙烯酸的中和百分比对吸水保水剂的吸液性能的影响。合成的吸水保水剂在钾的绝对含量约 1 .5 %时 ,吸纯水可达 70 0~ 72 0 g/g,吸自来水可达 2 40~ 2 5 0 g/g,吸 0 .9% Na Cl溶液可达 5 9~ 62 g/g。  相似文献   

9.
高吸水树脂的工业生产及应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国内外高吸水性树脂的工业生产概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对国内该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淀粉接枝共聚合成吸水树脂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淀粉为原料,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采用接枝共聚法制备吸水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量、单体与淀粉质量比以及丙烯酸和丙烯酰胺质量比对产品的吸水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发剂占干物料质量的0.6%,交联剂质量占单体质量的0.8‰,单体与淀粉质量比为4,丙烯酸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1.33,产品的吸水率可超过550。  相似文献   

11.
雷统席  蒋盛军  曹阳  王江 《弹性体》2013,23(2):43-46
以丙烯酸与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一锅法,在真空条件下合成了木薯淀粉矿丙烯酸超吸水树脂(CS&心)和聚丙烯酸超吸水树脂(PAA)。接枝反应树脂结构经红外光谱(Fr取)、X-射线衍射(XRD),热重一差热扫描(TGⅨ℃)和扫描电镜(SEM)表征,考察了真空度对CB-SAP吸水能力与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度加大,树脂吸水能力上升,接枝效率升高;在相同工艺条件下,P从的吸水能力远低于CSsAP,该工艺配方更适合制备CB-SAP。  相似文献   

12.
吸水性淀粉接枝共聚树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淀粉接枝丙烯腈类和丙烯酸类两大系列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和生产概况;介绍了自由基聚合法合成淀粉接枝共聚树脂的主要方法,并对各种生产工艺进行了评述;最后对淀粉类高吸水性树脂在农业中广阔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秸秆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一硫代硫酸钠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小麦秸秆接枝丙烯酸系列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及交联剂用量对吸去离子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吸收去离子水达617 g/g。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为引发剂引发木薯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反应,对影响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反应的5个因素:反应的温度,反应的时间,引发剂的浓度,单体的浓度,以及中和度进行了研究,选取了各因素的不同水平进行了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接枝率为主要考查对象,接合单体转化率和接枝效率,筛选了淀粉接枝丙烯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丙烯酸的浓度1.0mol/L,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3h,引发剂的浓度3.0mmol/L,中和度70%。  相似文献   

15.
正交设计在合成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共聚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玉米淀粉上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用正交实验,采用L16(45)正交表,考察了丙烯酸的中和度、淀粉与单体比例、引发剂、交联剂等对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制得的树脂吸纯水率可达1 300 g/g,吸质量分数为0.9%NaCl溶液90倍,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过硫酸钾与玉米淀粉的质量比为0 0 14 ,糊化的玉米淀粉与丙焕酸质量比1∶6的比例发生接枝聚合反应。反应温度5 0℃,反应时间2 5h~3 0h ,丙烯酸的中和度为92 % ,制得高吸水性树脂,并讨论了其吸水性能。在室温、中性酸度环境下,合成的高吸水性树脂吸水率最高,可达到5 6 0g g。  相似文献   

17.
微波合成甘薯淀粉基高吸水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亚华  石亚中 《应用化工》2009,38(7):958-96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利用微波辐射接枝甘薯淀粉-丙烯酸共聚合成高吸水树脂。研究了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交联剂与引发剂用量、微波功率等因素对所制备的树脂吸水率的影响,并对该数值在不同条件下的保水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所制备的树脂吸取去离子水的量为873 g/g,吸取1%NaCl溶液的量为57 g/g,70℃12 h的保水率60%,110℃12 h的保水率18%,5000 r/min离心30 min条件下的保水率96.3%。  相似文献   

18.
高保水性淀粉接枝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性树脂合成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聚合与干燥一步合成淀粉接枝丙烯酸钠超强吸水剂,其生理盐水加压保水率达75%~90%。  相似文献   

19.
淀粉接枝丙烯腈合成高吸水树脂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淀粉接枝丙烯腈制备高吸水树脂(SAP)。考查了丙烯腈用量、引发剂用量、聚合时间、聚合温度、水解时间对产品纯度及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SAP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丙烯腈用量10.5 g,为淀粉用量的3.5倍,引发剂用量0.08 g,占淀粉用量的2.67%,聚合时间2.5 h,聚合温度30℃,水解时间2.5 h。甲醇作沉淀剂,调整冷却速度,合成树脂吸水率达1 2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建立环孢素中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的测定方法。使用配置顶空进样的气相色谱仪,用HP-1毛细管色谱柱(100%二甲基聚硅氧烷),0.53 mm×30 m;柱温40℃,保持5 min,以10℃·min-1的速度升温至150℃,保持2 min;以氮气为载气,流速30 cm/min;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5%、97.91%、98.31%;检测限分别为8.1691×10-4、3.8152×10-4、1.0082×10-7mg/mL。该方法的简单方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果准确,适用于环孢素中多种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