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芦荟改性黏胶纤维织物常应用于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为了解芦荟改性黏胶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以6种芦荟改性黏胶纤维及其混纺纱制成的织物为研究对象,测试其保温率、透气率、透湿量和吸水率4个指标,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6种织物在不同的用途和环境下的热湿舒适性做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若织物用于夏季服装和家纺织物,6种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由优到差依次为:弹力色织布、纬弹色织皱布、平布、纵凸条布、纬剪花色织布、双层色织布;若织物用于冬季服装和家纺织物,6种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由优到差依次为:弹力色织布、纬剪花色织布、纬弹色织皱布、纵凸条布、平布、双层色织布。无论织物是用于夏季服装和家纺织物,还是冬季服装和家纺织物,弹力色织布的热湿舒适性能最好,双层色织布的热湿舒适性能最差。  相似文献   

2.
新型热湿舒适性内衣面料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内衣舒适性的分类,服装的热湿舒适性机理,叙述了其开发途经,对热湿舒适性织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依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织物热湿舒适性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从人的主观舒适感觉出发,推导和优选出体现人体主观热湿舒适感觉的7种织物客观热湿舒适性性能指标,建立了新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性能指标的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建立不同季节服用织物热湿舒适性的综合评判模型。该模型主要应用于对成品的舒适性的评判及服装企业进行面料选择。  相似文献   

4.
针织服装热湿舒适性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瑶  钱晓明 《纺织学报》2011,32(12):108-113
在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领域中,首次提出从纤维原料到纱线再到面料最后到服装的整体研究系统.选取针织面料作为研究对象,从服装舒适性角度出发,研究了针织面料性能与服装热湿舒适性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织物的基本性能、风格、舒适性能及服装舒适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分析出纤维原料、纱线线密度、织物组织结构这3个变量对服装热湿...  相似文献   

5.
纺织品热湿舒适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纺织品的热湿舒适性,从人体与环境的热平衡过程入手,讨论服装在实际穿着中的热湿传递作用;提出用热阻、热阻率、湿阻、湿阻率、当量热阻、当量热阻率六个指标作为织物热湿舒适性物理指标;介绍了一种新的测试纺织品热湿舒适性的仪器——织物微气候仪;给出用该仪器测试的8种织物的试验结果;并设计了对比穿着实验;统计分析了热湿舒适性指标与主观热湿舒适感觉的相关关系,得到了比较明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空调制冷与供暖中造成的能源消耗激增与实现“双碳”的全球目标之间出现巨大矛盾,实现由智能织物对人体自身热湿舒适性调节从而降低能耗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当前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的研究,概述了人体热湿舒适性调节原理;介绍了由高性能材料(如高红外线反射、高导热、高红外线透过材料)制备的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以及通过纤维或织物结构控制实现的智能织物(如保暖、吸湿快干、智能热湿调节织物)。分析了不同调节方式的智能织物制备方法及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可制备新型热湿刺激响应纤维,通过纤维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达到智能热湿调节织物的生产及广泛应用;展望了热湿舒适性智能织物在“双碳”背景下,推动智能服装发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逆温差条件下织物热湿舒适性的测试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体表温度(称逆温差)条件下,服装用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提出使用当量热阻、热阻、湿阻,以及透气率作为在此条件下织物的热湿舒适性物理指标,指出了在此条件下它们的特殊含义。并且用织物微气候仪对此条件下七种织物的热湿舒适性指标进行了测试,与对比穿着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规律。  相似文献   

8.
辛芳芳 《纺织学报》2011,32(7):60-64
在纺织服装工程研究中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纺织材料的穿着热湿舒适性.为此,利用最小方差支持向量机( LSSVM),分析了36种针织织物热湿舒适性客观指标与人体穿着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主观评定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建立了客观指标与主观评定之间的回归模型.该模型能够快速预测成衣之后人体穿着主观评定的舒适...  相似文献   

9.
改善夏季真丝服装面料热湿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影响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因素,阐述了改善真丝织物热湿舒适性的方法,设计出了提高真丝织物热湿舒适性的新型面料。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影响夏季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因素,包括外界环境条件、纤维性能、纱线结构、织物性能、服装款式等,为合理设计夏季服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维非接触式扫描系统对高尔夫运动时人体各部位进行测量,根据人体各部位变形尺寸和织物拉伸率之间的关系,计算服装的宽松量;运用人体运动时各部位对热湿舒适性的需求不同,选用10种织物,在不同的部位配比拼接符合人体热湿和拉伸需求的新型面料。研究结果可以方便夏季高尔夫服装材料的选用及结构的设计,使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能穿着具有良好的运动机能和热湿舒适性的服装,以便最大限度地适合人体的需要,满足人体静态和动态的整体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服装热湿舒适性是服装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概述了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常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分析了服装热湿舒适性的评价系统和数据的常用处理方法,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含木棉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分别设计并织造了7种不同含量的木棉纤维织物,测试分析了试样的保暖性、导湿快干性、透湿透气性、瞬间放热量等性能,并利用灰色聚类分析评价系统对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做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木棉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与棉纤维织物相似;接触暖感好,触感温暖,优于棉纤维。含高比例木棉纤维的织物均具有优良的热湿舒适性;低比例的木棉纤维织物和全棉织物具有的热湿舒适性中等;而含有涤纶纤维的织物显示了较差的热湿舒适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酚醛纤维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将酚醛纤维织物应用于消防领域,以酚醛纤维织物及消防服常用的阻燃棉布、芳纶1313 织物、聚酰亚胺织物为研究对象,对隔热性、保温性、透湿性、透气性和输水性这5 个指标进行测试,研究相同面密度的不同种类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利用灰色聚类分析理论对5 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对这4 种织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热湿舒适性能做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酚醛纤维织物具有较好的热湿舒适性,聚酰亚胺织物与阻燃棉布次之,芳纶1313 织物最差;在低温条件下,酚醛纤维织物也具有良好的热湿舒适性,聚酰亚胺织物次之,芳纶1313 物与阻燃棉布最差。  相似文献   

15.
概述了服装的热湿舒适性能测试与评价的方法,介绍了服装热湿舒适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及其热湿传递机理,并将服装热湿舒适性的测试评价方法分为实验室仪器测试法和人体穿着试验法,阐述了各种测试评价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了纤维、纱线、织物结构、后整理工艺对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设计热湿舒适性优良的服饰应选择合适的纤维材料、纺纱形式、织造工艺及后整理工艺,并结合人生理、心理学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此外还整理了目前主流的织物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并给出了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建议:评价织物热湿舒适性能,不能仅局限在某一单独方面,应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将织物放在实际运用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孙菲菲  李俊  韩嘉坤 《纺织学报》2006,27(11):82-85
 基于心理感知评分和物理性能的测试数据研究织物性能和舒适感觉之间的关系,得出服装舒适性感觉因子和织物物理性能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同时分析心理感知的评价数据以及感觉因子与物理性能的关联,建立了基于织物物理性能归纳服装整体感觉舒适的预测模式以及数理统计关系式。对从织物热湿性能和力学性能预测单项舒适主观感觉,再预测综合舒适感的模式,结合实验对象进行初步阐释与验证。  相似文献   

18.
机织物热湿舒适性能与其结构参数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织物微气候仪,模拟人体出显汗时的实际穿着状态,测定了玻璃纤维机织物热湿舒适指标和透气量,并在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机织物热湿舒适性能与其结构参数的关系,摸索到了一些规律,可供以服装功能要求为依据进行织物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吴红 《江苏丝绸》2001,(2):35-38
服装材料的生理舒适性是指有在穿着服装时和环境热湿交换的舒适程度及面料的一些机械性能,它包括热湿舒适性和非热湿舒适性,热湿舒适与服装材料的保暖性,透气性,吸水性,干燥性和防水性等有关,非均湿舒适性是指面料的弹性,拉伸,伸长,表面性能,透湿指数和湿热指数。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衣下空间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影响,阐明衣下空间与穿着舒适性的关系,在介绍衣下空间定义与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了不同状态的衣下空间对服装接触舒适性、压力舒适性、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并重点论述了衣下空间与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衣下空间对服装热湿舒适性影响最为明显。最后对衣下空间与服装舒适性关系研究提出展望,认为应区分衣下空间与服装松量二者概念,并着重研究衣下空间热湿传递机理,以探究衣下空间最优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