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西藏伦坡拉盆地构造特征及找油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伦坡拉盆地第三系储集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西藏伦坡拉盆地构造分析及有利区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过去,牛堡组一段发现化石甚少,时代不能确定。1994年作者在牛堡组一段发现较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将其一分为二,上部厘定为面在的牛建“长山组”时代为晚白垩世,根据西伦1井的孢粉组合,肯定了伦坡拉盆地中央凹陷带的西北部有丁青湖组的存在,扩大了该组原有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7.
构造活动和沉积作用是改造和建造的对立统一、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沉积类型及其发育分布受构造背景控制,而构造活动的状况,可以通过沉积类型和发育分布的物质表现出来,根据伦坡拉原型地构造特征,岩相特征及其内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地震层序和钻井层序的分析,在伦坡拉盆地地震剖面上划分出T2,T3,T4,T5,T6,T6,T7,T8,T8和T9共10个不整合界面。其中T5,T9为I组不整合界面。分别代表了青湖组和牛堡组的底界面,其余的均为Ⅱ级不整合界面,属于第三系内部的反射界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了我局近九年的研究成果和部署意见进行浅析,是油气地质指路、石油物探、钻探工程与方法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尝试,问题的研究还仅仅刚开始,以后将围绕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中的一些难关和深层次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并将陆续发认识和建解。  相似文献   

10.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田世澄  毕研鹏 《勘探家》1996,1(2):20-24
在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找油过程中,需要在含油气系统中以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系统和过程为核心,进一步划分出成藏动力学系统。文中作者论证了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划分原则及其动力学源泉;介绍了开放型、封闭型和半封闭型三种类型的成藏动力学系统,论述了成藏动力学系统中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1.
西藏伦坡拉盆地地热史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侧藏北湖区,为早第三纪狭长断坳叠置盆地,存在丁青湖组和牛堡组两套含油气系统.在地史模拟的基础上,选取适当地热史参数,对盆地地热史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反映了其地温场具有高热流值、高地温梯度的特征.现今地温梯度在5.0~7.0℃/(100m),古地温梯度略低,高地温场延续时间长,促使伦坡拉盆地烃类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三塘湖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阐述了复合含油气系统地质要素之间的关系。认为三塘湖盆地存在上、中、下三个含油气系统。中含油气系统单源多储多期成藏,复合含油,油气来自二叠系芦草沟组,具有印支运动早期和燕山运动晚期两个成关键时刻(以前者为主),马郎凹陷黑墩带、牛圈湖带和马中带所环绕的二叠系生烃中心为油气主要分布区,油气以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系统充注能力强,主要储集层为二叠系芦草沟组和侏罗系西山窑组,系统排聚效率高,资源密度大,是最主要的含油气系统;上含油气系统油气来自三叠系小泉沟群,晚燕山运动期为成藏关键时刻,系统持续时间从中-晚三叠世到白垩纪末,保持时间从晚白垩世至今,油气主要分布于各湖凹陷三叠系统成熟生油岩范围之内,纵向上则集中于下侏罗统。  相似文献   

13.
陈天成 《石油钻采工艺》2001,23(5):15-18,83
西藏伦坡拉盆地属陆相第三系走滑拉张性质的盆地,地层特征复杂,井斜、井漏、井塌严重,中深井钻井成井率低,深井钻探十分困难,由于先期钻井认识不足,井深大于 2 2 0 0m的井有 4口,其中藏 1井深 2 3 3 4.4 7m,西伦 3井深 2 3 62.86m,西伦 6井深 2 2 86m,都在 2 0 0 0m左右的牛二段中底部发生了井壁垮塌事故,只有西伦 2井在 2 80 2m完成了地质勘探任务。1996年后加大了科研力度,改进了井身结构,顺利地完成了班深 1井 3 2 2 3.3 2m的钻井任务。重点介绍了伦坡拉盆地出现的井下复杂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西藏伦坡拉盆地古近系始新统牛堡组-渐新统丁青湖组的早期勘探发现了良好的油气,展示了较好的勘探潜力,但单井测试多为低产,分析认为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认识不够制约了早期勘探。为弄清伦坡拉盆地古近系油藏成藏机理,明确有利区带,通过地质与物探联合分析,认为伦坡拉盆地具有多套扇三角洲前缘砂岩体目的层系、有利生储盖组合、继承性古隆起(古斜坡)、立体输导体系、构造与成藏匹配好等有利成藏条件。油藏具“近源聚集、多期成藏、中浅层晚期破坏、中深层原地富集”成藏富集规律,评价落实了6个有利勘探区带,采用有机碳法计算资源量达数亿吨,资源丰度较高,具有形成中型油田的资源潜力,其中长山岩性区带成藏条件优越,估算资源量上亿吨,同时该区正好是丁青湖组中下部油页岩发育区,采用体积丰度法计算出其资源量3倍于常规资源量。总体上长山岩性区带为常规与非常规有利油气勘探区的叠合部位,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中国的沉积盆地一般都经历了多旋回复杂的演化,并遭受了多期次显著的后期改造,其中古生代盆地和中西部各时代盆地的后期改造尤为强烈,致使中国含油气盆地呈现出地质构造复杂,油气生成、成藏期次多和油气富集及分布规律变化大的特点。这是中国大陆的地质实际和盆地特色,也是中国油气勘探风险多、难度大、成本高的客观原因。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将改造型盆地分为抬升剥蚀、叠合深埋、热力改造、构造变形、肢解残留、反转改造和复合改造等7种类型。事实上,由于这些改造作用相互影响,改造形式有机相联,使盆地的改造大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复合改造的特点,甚至在一个较大型盆地的不同地区,同时发生的改造形式和动力作用也常因地而异,这是需要指出和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6.
从叙述江汉盆地东部白垩系沉积特征、储集条件、构造特征入手,分析了区内白垩系上、下层系的烃源条件和三维输导系统及多源次生成藏的地质条件;认为江汉盆地东部白垩系油藏具多重油源条件.是一个次生多源油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了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7.
藏北措勤盆地油气生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藏北措勤盆地的沉积,构造,地球化学特点,分析了不同烃源岩的油气生成特征,综合评价认为:沉积,构造的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空间展布。上、下古生界主要为碳酸盐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以生气为主;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不发育,生烃潜力有限,下白垩统发育碳酸盐烃源岩和泥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适中,为措勤盆地的主力烃源岩,生烃潜力较大,措勤盆地东北部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远景区。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早熟、过熟的特点,烃灶形式转换(即干酪根热解型烃灶演变为古油藏裂解型烃灶(简称油灶))及由此导致的接力供烃是高-过成熟下古生界层系高效成藏的关键。因此,烃灶动态演化分析及准确定位是勘探选区的基础工作。通过对四川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和热体制的分析,应用TSM盆地模拟系统,在烃源岩埋藏史、热演化史、生烃史分析基础上,刻画了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干酪根型烃灶的空间展布,再结合地史时期的古构造、流体势、有效储层的分析,用成藏概率法对“古油灶”进行了定位,实现了对烃灶的动态连续追踪。结果表明,牛蹄塘组烃源岩生、排烃高峰为加里东和海西期,烃灶中心位于川西南资阳-宜宾-赤水、盆地东缘的秀山-利川和川东北盆缘一带;至晚印支期(T3)末,伴随烃源岩普遍达到过成熟,且由于前期大量的生排烃,干酪根烃灶的供烃能力逐渐衰竭,取而代之的是前期形成的古油藏(古油灶)的接力供烃。资阳-重庆-宜宾及盆地南缘、北缘和东北缘是古油灶分布概率最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玉果—雁木西区带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认为该区控油气构造主要形成期为燕山运动中晚期;下侏罗统至第三系共发育有五套有效的储盖组合,含油气层系多且油藏类型丰富;区带油气运移以侧向为主,具有晚期成藏特点;如何在该区把握油气运移路径,并在有利方向上精细落实勘探目标,是该区带的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成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 0个时代不同、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多数展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改造。成盆动力学系统是一个包括沉积盆地及其下的地幔、软流圈、岩石圈和莫霍面等不同地质单元的宏观变化和相互制约的过程。而文中阐述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成盆史,其壳幔形变的具体表现则与板块碰撞、转换断层、造山带褶皱、陆壳裂离以及海底扩张等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沉积盆地。尤其在中、新生代时期,由于盆地历经多期构造演化和长期持续的沉降活动,给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成烃、成藏有利环境,仅中国近海域至今已发现1 0个亿吨级的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