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合物分散液晶膜中液晶分子的电场取向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制备了液晶微滴在聚合物基体中呈独立分散且具有不同尺度的PDLC复合膜,利用偏光显微镜实时地观察了微滴内液晶织构在适度电场作用下的变化特性,获得了有关微滴内液晶分子的动态取向信息。实验发现,当施加的电压由饱合值降低时,不同尺度的微滴内液晶分子呈不同的电场取向效应,对直径大于十几微米的微滴,液晶分子易呈现较强的取向滞后效应,而直径在微米量级的液滴其液晶分子的电场取向滞后效应相对减少。微滴内液晶分子的这种取向滞后效应正是PDLC膜在宏观上呈现光透过率滞后现象的反映。从作用能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影响微滴内液晶分子取向滞后效应的因素,如微滴与基体的界面作用、液晶微滴的形状、电容效应以及工作温度等。  相似文献   

2.
在采用摩擦配向工艺实现液晶取向的TFT-LCD显示屏中,外形不规则亮点不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可见异物造成的亮点,可以通过加强摩擦后清洗等改善;另一种亮点不良并没有伴随可见异物发生。为提升TFT-LCD良率,亟需明确后者的形成机理并制定改善对策。经分析发现,此种不可见异物亮点位置处液晶取向异常,通过进一步对不良区域微观结构和成分的分析,确认该区域表面有厚约7.5~10nm的杂质区,造成液晶取向异常;然后通过液晶和配向膜取向异常的再现性测试,锁定摩擦布中背胶和柔顺剂残留是造成液晶取向异常的主要因素,明确了此不良的发生机理;最后,在生产线实际测试了减少背胶和柔顺剂的摩擦布,非异物亮点不良由0.6%降至0%,验证了我们的机理推测和实验室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经摩擦处理的聚合物取向层上,液晶分子是在离表面倾斜的某一极角上取向排列起来的。这一预倾角在设计LCD时是一个重要参数。本文介绍了聚合物取向层的摩擦工艺,并介绍了测定在取向层中聚合物倾斜角的测量方法。本文还描述了在聚合物倾斜方向和液晶层预倾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种用于液晶分子取向排列的紫外光聚合物PV4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紫外光聚合物材料PV4的化学性质;采用偏光显微照相技术,研究厂这种材料膜对液晶LC-6710A的取向能力;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光聚合前后聚合物取向膜微观形貌的变化;测最了这种材料引起的液晶预倾角、单面光控取向层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件(TN-LCD)的电光特性和时间响应特性;分析了液晶分子取向排列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液晶分子取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目前液晶显示器(LCD)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液晶分子取向技术。主要讨论摩擦技术、非摩擦技术和PI取向膜的性能。对这些技术的发展状况、特点与局限性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从聚合物网络与液晶相互作用的机理出发,对于用聚合物网络控制液晶分子取向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根据液晶分子的光透射率计算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SHG法测量基板表面液晶分子排列状态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了主要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TFT—LCD从其薄型、轻便、显示档次的提高,已广泛用于便携式个人计算机,直至监视器.其液晶显示模式多半采用TN模式,且多采用摩擦的方法(通常是形成聚酰亚胺等聚合物层后,用人造丝等绒布摩擦)进行液晶取向控制.虽然是采用了摩擦聚合物表面这种原始的方法,但从其工艺简便、可靠性高这一角度来讲,摩擦工艺正在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一种开关效应强、响应快且结构简单的光开关,对一种基于二色性染料及聚合物取向的液晶光开关进行研究。通过在垂直配向的液晶中加入二色性染料及聚合物,并在施加偏压的情况下照射紫外光使其发生聚合物取向效应,制得了一种具有电控偏光特性的液晶盒,进而将这种液晶盒按照偏光角度为0°/90°的方式组合为液晶光开关。对所制得液晶光开关的插入损耗、消光比和响应特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液晶光开关的插入损耗小于0.6dB、消光比超过13dB,具有较明显的开关效应,聚合物取向的方法则可以消除这种液晶光开关的迟滞现象,使其开关时间降低到20ms以内;通过聚合物取向过程所施加偏压的控制,二选一地,可以进一步减少其插入损耗或开关时间。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液晶分子不同取向对液晶/聚合物光栅电光特性以及激光出射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液晶/聚合物光栅的截面,成功观察到了光栅的体光栅结构。液晶分子垂直光栅矢量排列时,由于光栅形貌变差,衍射效率由液晶分子沿光栅矢量排列时的83.2%降低至72%,同时散射损耗由11.8%增加至19.1%。液晶分子垂直光栅矢量时,液晶/聚合物光栅的调谐电场由液晶分子沿光栅矢量时的13.6V/μm下降至3.1V/μm。液晶沿光栅矢量排列时,激光出射阈值更低,为利于激光出射的方向。本文工作为进一步加深对液晶/聚合物光栅以及染料掺杂分布式反馈选频的理解和认识,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网络液晶电光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网络织构对液晶分子的稳定作用决定了聚合物网络液晶(PNLC)的电光性能。实验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RAFT)聚合,通过改变RAFT试剂(RAFT-PS)含量来调节聚合物网络织构,实现对PNLC电光性能的控制。结果表明,随着RAFT-PS含量由10%增加到40%,聚合物网络孔径变大,液晶畴区面积增加,畴区数量减少,阈值电压(Vth)下降了52.8%,饱和电压(Vs)下降了37.7%,显著地改善了PNLC的电光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LB膜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详细阐述了铁电液晶取向LB膜的制备及性质,并与磨擦法作了对比。在比较几种取向法后,认为聚酰亚胺LB膜适用于铁电液晶显示。  相似文献   

13.
液晶中聚合物网络的形貌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研究了混合到液晶材料中的双官能丙烯单体材料,在紫外光作用下发生交连聚合形成的聚合物网络的织构。采用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酵酯为预聚物单体,选择E70A向列液晶材料,混合以后注入两片经过平行取向的玻璃基板之间,在紫外光下聚合,形成了与液晶取向方向一致的聚合物网络。介绍了样品的制备过程.以及偏光显微照片和扫描电镜照片,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液晶分子的光控取向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了偏振紫外光诱导光聚物液晶取向的基本原理;对用于光控取向的取向层聚合物材料做了分类;把光控取向的取向机理从不同角度归纳为:体诱导和表面诱导、光聚合、光分解和光异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 不加电场而通过光化学方法使液晶分子取向发生变化,一般有以下三种途径:1、在液晶中掺入光反应性分子,通过光照引起相变;2、光反应性分子与高分子液晶材料相结合,用线偏振光照射引起再取向;3、通过光化学反应使基板表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利用这种变化,控制液晶相的取向。本文主要讨论第三种方式。 液晶的开关功能是通过表面作用先均匀取向,然后在电场作用下使取向发生变化而实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基板表面对液晶分子的取向限制作用和变化的电场实现再取向的。如果基板表面在电场以外的外界作用下,其结构发生变化的话,那么有可能只依靠这个外界的作用实现开关功能。1988年有人提出上述建议,并把对液晶具有光控取向功能的表面称为指令表面(command一surface)。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偶氮聚合物液晶进行超高密度存储机理研究。采用矾酸钇晶体倍频激光器输出的5 32 nm波长绿色激光照射偶氮聚合物液晶薄膜 ,发现了偶氮聚合物液晶薄膜样品在 2 6 5 nm吸收峰处的双光子激发光致取向现象。实验采用侧链型偶氮聚合物液晶材料 ,其 THF溶液在玻璃基片上干燥后形成厚度为 5 0μm左右的各向同性固态薄膜样品。使用的激光平均功率为 30 m W,通过偏振片照射于液晶薄膜样品表面。探测光源为 He- Ne激光器 ,波长为 6 32 .8nm,功率为 2 m W。在探测光路中 ,薄膜样品处于一对正交偏振片之间。固态薄膜样品在波长 5 32 nm处为弱背…  相似文献   

17.
聚合物分散液晶是液晶分子以微滴的形式分散于高分子聚合物中,所形成的性能优异的一种液晶薄膜材料。文中介绍了PDLC的3大应用领域,在大屏弯曲显示方面具有传统液晶显示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制作智能玻璃的核心材料,且可用于研制性能更好的可变光衰减器、波带片、透镜和调制器等重要光学器件,并指出纳米掺杂是改进PDLC性能的研究方向。聚合物分散液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且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应引起国内学者足够的重视,避免未来国外形成技术垄断。  相似文献   

18.
19.
聚合物网络稳定的铁电液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聚合物网络稳定的铁电液晶体系,实验表明,当在聚合物网络单体聚合的过程中施加低频交变电场作用后,所形成的聚合物网络具有空间排列的一致性,在聚合物网络的作用下铁电液晶分子的排列及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光学特性不同于传统的表面双稳铁电液晶,实验中观察到了一新的液晶分子排列织构-条纹织构,从体系自由能的角度对条纹织构做出了的理论解释,同时获得了可实现多极灰度的新颖的“V”字型电光特性曲线。  相似文献   

20.
液晶取向层微双折射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旋转检偏器和锁相放大器测量圆偏振光经过样品(双折射片)后其偏振态的微小改变,进而测得样品的相延量δ,测量标准偏差为10^-2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