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高碱度烧结矿配酸性团矿是一种较为合理的高炉炉料结构,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能和高温冶金性能,通过对鞍钢4号、9号、11号高炉多年来的生产情况对比,总结出使用该种炉料结构不仅可以使炉况顺行,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焦比,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3.
4.
鞍钢“八五”期间投产的新三烧分厂和球团车间分别生产高碱度烧结矿和酸性球团矿,1995年以后,已充分发挥生产能力,超过设计水平。由冷却整粒后的高碱度烧结矿和酸性球团矿搭配起来的新型炉料结构,使鞍钢10号、11号两座大型高炉的利用系数达到或接近2.0t/(m3·d)。  相似文献   

5.
为扩大高炉原料来源,首钢进行了配加秘鲁球团矿的工业试验。本文对试验各阶段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冶炼参数及炉料结构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配加秘鲁球团矿后炉况稳定顺行,且以配加30%的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针对球团矿生产对原料条件要求高的特点,在铁精矿现有条件下,寻求能有效替代酸性球团矿的酸性炉料。探求生产符合高炉质量要求的酸性烧结矿的工艺参数,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粗精矿的利用开辟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不同碱度球团矿生球以及成品球性能指标的分析,找出了球团变碱度后的一般规律。当碱度在0.24以内或者1.18时,符合实际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8.
9.
郝志忠  李小刚 《炼铁》2001,20(1):57-59
1999年7月,包钢4号高炉进行了降低结矿碱度的工业试验,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改善。8月在全厂推广,2000年1-9月份高炉利用系数为1.819,焦比为424.0kg/t,煤比为13.40kg/t。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实验室和工业生产对高碱度烧结矿的试验情况,以及烧结矿的碱度由1.80提高到1.95对烧结矿产量和性能、对高炉生产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1.
李本田 《梅山科技》2003,(2):13-15,58
对提高烧结矿碱度的工业试验进行了简要总结,试验结果表明,在梅山原料条件下,碱度由1.70提高至1.75再提高至1.80,烧结矿质量明显改善,能耗降低,转鼓强度与成品率均有明显提高,粒度组成改善,烧结矿中铁酸钙增加,还原度升高,但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指标没有得到改善,应尽快采用喷洒CaCl2技术。  相似文献   

12.
刘兴民 《烧结球团》1997,22(2):42-46
介绍了新疆八一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选烧厂高碱度烧结矿的工业试验及生产情况。由于采取了配加精矿和生石灰两项技术措施,工业试验和正式生产的高碱度烧结矿与自然碱度烧结矿相比,具有品位高、还原性好、冶金性能优良、产量高等优点.高炉使用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14.
冷固结球团矿以铁精粉为原料,加入少量粘结剂均匀混碾,经过挤压成型后低温烘烤固结而成。高炉冶炼试验表明,冷球具有强度高、粒度均匀、软化区间窄、低温还原粉化率比较低等冶金性能。在本次试验中,高炉碱金属负荷为6.238kg/t,其中由冷球带入的碱金属负荷仅有1kg/t~2kg/t。高炉的排碱能力达到92.78%。在15%冷球与85%烧结矿搭配的条件下,高炉产量提高20%,焦比降低3%,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对中小高炉而言,冷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炉料。  相似文献   

15.
段维民 《包钢科技》1999,(3):31-32,37
包钢1997年生铁产量已达400多万吨,改善原料条件始终是纵 高炉强化冶炼的主要。生产实践表明,伴随原料蔟关的每一交优异将有力地促进炼铁生产的长足进步,因此,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炉利用九,首先应从进一步改善原料条件入手。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实验室完成了包钢目前原料条件下,不同碱度烧结矿的烧结杯试验及高温冶金性能试验。烧结杯试验得出,烧结矿碱度提高后,可提高利用系数,提高烧结矿强度,但同时使烧结矿品位降低。烧结矿的高温冶金性能试验得出,烧结矿的碱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可使其熔滴性能变差,综合考虑得出包钢烧结矿的碱度1.89~2.05为佳。  相似文献   

19.
兰洪 《重钢技术》2000,43(4):9-10,29
本文分析并总结了高炉中原矿矿丁加烧结的入炉料改为球团矿加烧结的入炉料对高炉炉况、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对重钢公司新建球团矿的投入使用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1前言 球团矿作为良好的高炉炉料,具有品位高、强度好、粒度均匀等优点。酸性球团矿与高碱度烧结矿搭配可以构成高炉合理的炉料结构,使高炉炼铁达到增产节焦、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高炉炉料结构中,球团矿用量呈现出上升趋势,沙钢就配用了70%的球团矿,国外一些高炉使用球团矿高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