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连续油管钻井作为一种新技术,在许多方面优于常规钻井,但由于连续油管重量轻,强度小,易发生扭曲,而且连续油管工作时不旋转,有更大的摩擦阻力,影响钻压的施加,无法为井底提供足够的钻压,导致连续油管钻井机械速度慢。对现有井下增压工具的原理、结构和特点进行了详细调研总结,结合连续油管钻井特点和井下增压难点,对其在连续油管钻井井下增压中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这些增压工具应用于连续管钻井时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连续油管作业由于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被用于各种油井作业中,但由于管径较小,摩阻压降较大,存在一些局限性,Cerberus是连续油管的模拟软件,能对作业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和计算。本文基于Cerberus对连续油管作业摩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展,连续油管技术在井下作业中体现了较多的优势,包括作业时间短以及产量高等,相比传统技术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为了加强连续油管技术在井下作业中的应用效果,需要人员正确认识连续油管技术,同时加强开采设备的生产力度,制定合理的工程规划,为石油开采带来有利的条件,提高开采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连续油管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情况,更具体地说,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作业安全、高效;运移、就位、井场准备快;带压作业:减少起下管柱时间;对环境影响小;现场占用人员少;运行费用相对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连续油管技术的有效应用,我国石油工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目前的油田井下作业中,相关研究成果的落实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没有最大化的发挥连续油管技术的各方面优势,而且其实际工作中的细节要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本文分析了当前井下作业中连续油管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尽管科学技术在日益的发展,我国的油管技术在井下作业中的应用仍然不够成熟,其优势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分析影响我国连续油管井下作业技术提升的因素可以得知,现有的国内技术条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我国应该秉性着走出去的原则,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技术,并引进来,从而推动连续油管的井下作业技术走向高潮,促进相关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连续油管技术具有作业时问短、特殊作业过程中不动管柱与不压井且施工所需设备少、投入资金少等优势,在现代石油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井下作业的特殊性,使我国的连续油管技术局限于较为简单的井下作业领域,限制了该技术作用的全面发挥。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连续油管技术在井下作业的探讨。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连续油管技术在井下作业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连续油管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社会经济在近年来实现了高速的发展,石油行业的生产作业技术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油田的井下作业过程中使连续油管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熟。但是鉴于油田井下作业施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井况施工的差异性也比较大,所需要的施工设备以及井下工具也非常多,而且整个井下作业过程会受到很多作业工艺标准的约束,使得油田实际的井下作业过程难度非常大。本文就连续油管在井下作业过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油田井下作业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作业时间不长、施工成本低、应用设备少,进行特殊作业时不压井、不动管柱都是连续油管技术呈现出的优势,目前连续油管技术应用得范围越来越广泛。受井下作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连续油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多停留于比较简单的井下作业范围内,这就对该技术积极作用的全面发挥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对连续管技术井下作业展开探讨十分必要。本文着重对当前国内外连续油管技术在井下作业方面的应用情况展开分析,并就连续油管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处理砂卡管柱采用传统的套铣打捞工艺施工风险大、工序多、周期长,作业成本较高,容易再次形成卡钻事故。中原油田井下特种作业公司根据井内落物类型以及连续油管的性能,应用连续油管过油管冲砂解卡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丁利 《辽宁化工》2014,(8):1005-1006
重点介绍了连续油管速度管柱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讨论了在行业应用中的注意事项。随着大庆油田不断的开发,许多自喷井和气井的产量变小,最终完全停止生产,而恢复井产量的一个方法是积液回到自喷的流体中去,安装一个直径较小的连续油管(速度管柱)。很多参数(当前和将来地层的压力,流体和天然气产出率,连续油管的直径和深度,井口,井底流压等)影响速度管柱的性能。通过评价速度管柱的设计是否能将积液井重新变成自喷井和自喷持续的时间,地层流入井内的流体性能和流出连续油管的液体性能,推广其运用,从而提高油气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徐乐  宋翔虎 《辽宁化工》2014,(5):592-594,597
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压裂是解决纵向多层压裂难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对连续油管水力喷射环空压裂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摩阻、优缺点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种环空加砂压裂通过连续油管内喷砂射孔与环空加砂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了连续油管的应用深度,提高了连续油管的利用率,降低了对水力喷射喷嘴寿命的要求,提高了连续油管压裂的排量限制,从而使连续油管具有更高的现场适用性。辽河油田采用国内自主连续油管设备、井下工具,自主设计、组织实施了一次连续油管水力喷射环空加砂分段压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针对强酸性介质中连续油管常用缓蚀剂存在成膜稳定性较差、缓蚀有效期短等问题,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曼尼希碱季铵盐、正丁醇、白油等为原料,利用拟三元相图与滴液法制备了连续油管用微乳液型缓蚀剂HSL-1。同时应用静态挂片失重法考察了缓蚀剂与酸液质量分数以及环境温度等参数对HSL-1缓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结合SEM与极化曲线分析了HSL-1长效缓蚀机理与效果。结果表明:HSL-1缓蚀剂是一种以抑制阴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分散相粒径为15~85 nm,属于典型的水包油型微乳液;当HSL-1质量分数为1.0%~2.0%时对酸性环境下连续油管缓蚀效果最佳,腐蚀速率均为3~5 g/(m~2·h);同时水包油的微乳结构可控制缓蚀组分的释放速度,维持返排液中缓蚀组分的有效质量分数,即使CT80(连续油管的钢材型号)挂片浸入乏酸12 h,腐蚀速率仅为0.381 g/(m~2·h),对连续油管具有持久缓蚀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连续油管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彬  苏欢  李斌  上官丰收 《辽宁化工》2009,38(12):875-878
对目前国内的连续管无损检测方法做了介绍,分析其原理、现状及目前的不足,并对国外的电磁检测技术和超声检测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同时对3种在役检测技术及装置进行了原理的介绍及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连续油管作业技术在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钻井液在油管内的摩阻系数的研究比较复杂,尤其是在卷筒上的螺旋段。现有的经验公式有些和工程实际出入较大,有些只适用于某一情况。因此在分析前人的基础上得到了连续油管直管段,螺旋段摩阻系数和影响因素。在牛顿流体方面研究了曲率对摩阻系数的影响,另外发现在雷诺数较高情况下粗糙度对其影响不容忽略;在非牛顿流体方面研究了曲率和流性指数对摩阻系数的影响。根据摩阻计算模型研究了压降与下入深度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二次流的影响,螺旋段的摩阻系数比直管段的要大,所以,在相同的条件下,螺旋段的压降要比直管段的压降大,流性指数增大1倍,摩阻系数增大近1.5倍。  相似文献   

16.
连续油管压裂工艺技术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连续油管压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并对各种连续油管压裂技术进行了优缺点评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各项技术在世界各地油田实际应用的典型实例.为连续油管压裂技术发展趋势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姜民政  王丽丽  李庆彬  詹贵川 《化工机械》2012,39(2):210-213,250
应用CFX软件建立了抽油机井井下杆管环空不同方案(杆管组合)的仿真模型,并分别进行瞬态仿真分析,模拟计算了不同管长、抽油杆直径、冲次、冲程以及偏心率等因素对环空摩擦阻力(以下简称摩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管径、杆径和冲次的增大,液体通过杆管环空的能耗损失增大;随着偏心率的增加,杆管环空内液体的功率损失和压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8.
表面活性剂减阻由于其机械、化学、光、热稳定性 ,越来越为工程界所重视。文中开展了目前较少研究的中等质量分数 (采用 170、 80 0 μg g两种质量分数的溶液 )CTAC (Cetyltrimethylammoniumchloride,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溶液与伴随离子 (Sal+ )共存条件下的减阻实验。研究表明 ,在一定CTAC及伴随离子质量分数范围内 ,溶液的减阻性能随CTAC及伴随离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下降 ;伴随离子在高雷诺数区域对减阻效应几乎没有影响 ;溶液的减阻性能曲线没有明显的“发生 (onset)”点。对以上实验观测到的现象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低品位膨润土的有机化及在泥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疆乌兰陵格产中低品位钠基膨润土为原料,用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盐(氯化物D1631和溴化物CTAB)作插层剂,制备有机膨润土。通过实验确定了制备有机膨润土的季铵盐加入量是85~90mmol/100g土。用红外(FTIR)、X-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表征了有机土结构。FTIR谱显示有机插层剂已进入膨润土的层间,XRD特征峰位移表明膨润土的层间距由1.23nm增加到3.26nm。SEM观察到有机土形貌显著改变,颗粒松散。结果表明膨润土的层间距增大,粒层厚度约为72nm左右。测试了有机膨润土的钻井油基泥浆性能,结果表明,其塑性粘度为7.0mPa·s,表观粘度为8.5mPa·s,动切力为1.5Pa,滤失量40.0mL,均已达到钻井液用有机土的质量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drag reduction in a circulatory vertical pipe system for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flows using a drag reduction agent, corrosion inhibitor, and a cheap detergent (washing-up liquid) with various concentrations for different flow rat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rrosion inhibitor did not produce any drag reduction effect for both upward and downward flows while the drag reduction agent was effective for both flows; whereas, the detergent was effective only for upward flow.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rag reduction agent against the detergent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rag reduction agent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tergent. The effect of liquid detergent is only noticeable if a large concentration is used. A 1000-ppm of detergent produces the same results as 25 ppm of drag reduction agent, which undermined the lower cost of the detergent. Over the range of Reynolds numbers tested the maximum drag reduction for upward flow is 35% while for the downward flow is 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