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一起双回线路单回运行时双分裂导线发生粘连引起的发热和异常声响现象的分析,得出了双分裂导线粘连的原因是负荷电流突增,引起导线发热,导致双分裂子导线间距缩小,最终发生粘连。提出了粘连现象的危害以及预防和治理导线粘连的措施,为更好地处理和预防双分裂导线粘连现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广东电网多条220 kV架空输电线路出现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粘连的问题,通过开展导线粘连现场试验,研究分析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粘连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选取不同子导线初始间距、档距及导线使用张力的观测档,在不同运行电流的情况下,测量子导线间距值,记录粘连前后导线温度及电晕图片。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运行电流下,双分裂子导线发生粘连主要受初始间距值、档距和导线使用张力的影响,导线粘连后出现一定温升,并发出明显的机械振动噪声。为防止导线粘连,针对设计、施工和运行各阶段,提出了使用间隔棒,调理下子导线弧垂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双分裂导线大量应用,输送负荷的不断增大,双分裂导线粘连故障时有发生,对导线粘连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单独增大粘连档同相双分裂导线子导线间距的处理方法.相比传统方法,该方法较简单、省时.  相似文献   

4.
220kV架空分裂导线的应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评估过电流对水平排列导线伸长、导线间距的影响,研究了导线间距与电磁力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建立输电线路为抛物线模型,利用模型计算导线电磁力、导线长度、导线拉应力,并分析计算拉应力、电流等因素对分裂子导线导线伸长、间距的影响.继而利用数值计算软件求出不同状态下子导线最小间距,并分析不同电流对导线间最小距离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建立过电流下导线伸长动态模型.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各种因素对导线伸长和最小间距存在影响,伸长与电磁力相互促进;动态模型显示导线伸长过程中各种参数变化,与导线粘连临界状态参数进行比较以判定导线粘连,并提出相应预防粘连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保山供电局220kV苏保|回线出现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粘连现象,通过分析发现负荷电流、导线塑性、施工不当等可能是引起粘连的原因,提出安装间隔棒、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检测等防止导线粘连的对策,对220kV苏保I回线垂直排列双分裂导线安装间隔棒,解决导线粘连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220kV垂直双分裂导线粘连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本文以故障现场调研、户外大型试验场的试验观测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式,对220kV垂直双分裂输电线路粘连机理进行探索。建立了双分裂导线粘连数学模型,并基于户外大型试验场的试验结果对模型进行校正,编制了双分裂导线粘连故障模拟软件;以云南省某220kV粘连故障线路为例,根据计算机仿真结果,提出了粘连线路的改造措施,验证了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建立在理论分析和户外试验基础上的计算机仿真,有助于深入探索导线粘连机理,为输电线路设计和故障线路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采用双分裂垂直排列导线线路发生导线粘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指出了产生粘连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技术措施和试验方案,例如采取调整弧垂、安装间隔棒、控制施工误差、加强检测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胡江涛 《宁夏电力》2007,(3):19-20,28
对采用双分裂垂直排列的220kV小四甲乙线路导线发生导线粘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指出了产生粘连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技术措施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网220kV输电线路垂直双分裂导线相继发现多起粘连现象,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文中根据现场运行经验对220kV垂直双分裂导线发生粘连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垂直双分裂导线产生粘连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采用双分裂垂直排列导线线路发生导线粘连的问题进行了计算,深入分析了产生粘连问题的几个主要原因,就此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技术措施和建议,对今后设计、施工和运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20kV输电线路双分裂导线粘连成因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挺 《广东电力》2005,18(1):58-61
近年来.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东莞供电分公司输电线路双分裂导线粘连故障时有发生.为此.对导线粘连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单独增大粘连档同相双分裂导线子导线间距的处理方法。该方法较为简单、省时.在整个耐张段.除粘连档外.其它档子导线间距符合规程要求时.可以消缺。  相似文献   

12.
杨兆安  武利会 《广东电力》2005,18(12):72-74
根据现场运行经验,220kV输电线路垂直双分裂导线发生粘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系统地阐述了产生导线粘连的几个主要原因,提出了线路整改的可行性措施和建议,可供有关运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刘振宇 《电力建设》2014,35(9):82-87
采用ANSYS12中的FLUENT模块模拟覆冰导线周围的空气流场,计算不同分裂导线在全迎风攻角下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及扭矩系数。首先通过将湖北省中山口三分裂导线的数值计算结果与风洞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模型的精确度,然后运用该计算模型对部分多分裂导线的气动力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得到覆冰厚度、覆冰形状以及来流风速对气动力系数的影响,同时计算分析了导线间距与直径比对尾流的影响,得到的空气动力参数可为导线舞动研究提供载荷支持。  相似文献   

14.
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气和电晕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曾庆禹 《电网技术》2007,31(19):1-8
研究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主要电气参数、导线表面最大电场强度与分裂导线结构几何参数的关系,介绍工程上适用的主要电气参数和导线表面最大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以现有高压试验数据为基础,探讨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晕随天气条件和分裂导线几何参数变化的规律。按照不同天气条件下人对可听噪声感受的不同限值要求,提出1000kV输电线路分裂导线必须达到的基本几何参数。  相似文献   

15.
孙启刚  谢强 《电力建设》2013,34(10):6-11
串列双分裂导线所受的风荷载中,处于下风向导线的阻力会受到上风向导线尾流脱落的影响。为研究分裂导线风荷载的屏蔽效应随风速和分裂间距的变化,在风洞中测量不同风速和分裂间距下3种工程常见导线的模型导线的整体阻力系数。同时,为了检验模型导线对真型导线模拟的精确性,测量了1种真型导线的阻力系数并进行比较。试验发现,模型导线对真型导线的模拟具有足够的精确性。随着分裂间距的增大,双分裂导线中下风向导线的阻力系数以及整体的阻力系数增大,但是均较现行规范给定值明显减小。随着风速的增大,双分裂导线的整体阻力系数先减小后增大,但是在各风速下,均较单根导线阻力系数明显降低。我国现行规范对于多分裂导线阻力系数的取值偏高,可以通过考虑屏蔽效应的有利影响合理地降低多分裂导线整体阻力系数的取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海拔高度对电晕笼分裂导线起始电晕电压特性的影响,建立电晕笼钢芯铝绞线起始电晕电压的计算模型,并开展相应试验研究。采用模拟电荷法计算钢芯铝绞线的空间电场强度。依据极不均匀电场下自持放电判据,建立不同海拔高度电晕笼分裂导线电晕起始电压的计算模型。在超/特高压人工环境气候试验室内,以500 m海拔高度为间隔,系统开展19~4-000-m海拔高度范围内六分裂导线起始电晕电压的试验研究。试验获得超高压电晕笼不同海拔高度下6-LGJ—400/50、6-LGJ—500/45分裂导线的起晕电压。计算获得不同海拔高度、分裂间距、导线分裂数及绞线表面粗糙系数下的导线起晕电压曲线族,以及不同绞线半径及最外层铝绞线股数的表面粗糙系数计算结果。分析结果表明: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计算电晕笼内绞线的起晕电压;在350~500-mm分裂间距范围内,分裂导线起晕电压随着分裂间距的增大而降低,随着导线分裂数的增加而升高;绞线表面粗糙系数与绞线最外层铝线半径与绞线半径之比相关。  相似文献   

17.
±8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导线选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分裂导线选择是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对±8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设计、保护环境和控制工程投资至关重要。采用国际公认的、经过实际工程验证且广泛使用的计算分析方法,研究了±8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结构参数(导线分裂数、子导线截面、导线分裂间距、极导线对地高度和极导线间距)对合成电场、离子流密度、可听噪声和无线电干扰场强的影响;对±8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电磁环境进行了预测分析。根据电磁环境限值、电磁环境预测分析结果等,确定了±800kV直流输电线路的导线结构。  相似文献   

18.
1000 kV级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导线最小对地距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线最小对地距离的取值是特高压输电线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总结国外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经验,提出了把"最大地面电场强度限值"作为我国交流特高压线路导线最小对地距离的选取原则。基于逐步镜像法建立了特高压架空线下空间电场的数学模型,并按照不同区域地面电场控制指标的要求,通过计算确定了1000 kV级交流特高压单回和同塔双回输电线路导线在相应区域下的最小对地距离。研究了线路运行电压、相间距离、分裂导线结构、导体布置形式和双回路相序布置方式等因素对导线最小对地距离取值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