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例,在分析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为目标,对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非遗特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对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实践性教学,建设专业师资,将技艺的传承融入到中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不断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工作培养人才,提供新生力量,通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一步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2.
庾萍  粟宁团 《包装工程》2022,43(16):410-419
目的 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与锻制技艺的现代化传承进行研究和应用探索。方法 首先了解苗族文化,研究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流程和锻制方法,并对苗族银饰图案进行文化寓意分解;其次,借助现代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筛选苗银锻制工艺,提炼苗族文化图案,设计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化苗银单件,最后将单件尝试设计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家具、餐具、茶具、电子电器等家居产品中。结论 以现代审美和加工工艺再设计的苗银单件,从设计构思到商业应用是一个系统的产业化过程,并为苗银相关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借鉴思路。既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现代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也让苗银及苗银锻制的精美制品再次走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不仅美化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产品,也能提升民族审美和文化情怀。  相似文献   

3.
张婉玉  周春燕  陈宇 《包装工程》2021,42(22):374-380
目的 以羌族银饰技艺的生产性和市场化运营为着眼点,研究羌族银饰技艺传承与互联网运营有效结合的方法,实现羌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方法 利用服务体系角色地图和动机矩阵从生产性保护与市场拓展的角度,结合"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构建羌族银饰生产性保护平台.结果 借鉴"互联网+文化"的设计思维对羌族银饰的生产性保护模式进行思考,实现羌族银饰生产性保护模式的良性循环,对羌族银饰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 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羌族银饰技艺生产性保护方法进行模式创新,将羌族银饰文化与服务项目有机结合,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方式的更新,为开辟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照相机》2015,(4)
<正>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面积1218.5平方公里,距省府贵阳184公里,距州府凯里42公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郎德上寨,有中国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户苗寨。当地的苗族建筑、服饰、生活等仍保留着传统风格,以苗族为主的民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富有极其深远的文化内涵,被誉为苗族文化中心。苗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苗族织锦技艺等十三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5.
基于设计符号学的苗族银饰解析与演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华亮  林丽  闫龙华  陈志昂 《包装工程》2018,39(14):221-226
目的通过设计符号学解析苗族银饰,建立苗族银饰元素素材库和知识库并将苗族银饰元素运用到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中,提升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方法运用设计符号学对苗族银饰从语义、语构、语用、语境4个维度进行解析,并从外延语义、内涵语义、构成法则、表现方式、认知习惯、审美标准、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角度归纳总结苗族银饰元素的素材和知识;根据问卷调查从素材中挑取合适的元素运用形状文法等设计手段对其进行设计开发。结论通过设计符号学对贵州苗族银饰的解析与整理,为设计师开发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知识,推进了苗族文化在现代设计应用中的发展,提升产品的内涵价值,促进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昌宁苗族服饰"是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耉街彝族苗族乡较为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始制作技艺,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者通过对"昌宁苗族服饰"传承与发展调查,总结了其传承源流、制作技艺、服饰图形及文化意蕴,为昌宁苗族服饰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厘清了脉络。  相似文献   

7.
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湘西苗银锻制技艺大众化传承的数字发展新路径,思索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新道路。通过总结湘西苗银锻制技艺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危机,提出虚拟仿真技术带来的传承思路优势,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苗银锻制工具及工艺流程,使用Unity 3D技术搭建苗银锻制技艺数字交互式展厅,并借助互联网进行技艺展示与文化传播。湘西苗银锻制技艺数字交互虚拟仿真设计突破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空局限性,在丰富苗银锻制技艺记录形式、拓宽技艺传播渠道及扩大技艺传承群体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播在大众意识层面的延伸,促进文化互动,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蕾 《包装世界》2010,(1):70-71
族银饰起源于明朝,是苗族的文化产物,其凝聚了苗族精神文化中图腾、宗教巫术、历史、民俗生活等智慧的结晶。所以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苗族银饰作为一种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必定会吸引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在拥有广泛的市场潜力之下,良好的包装设计是其进一步扩大影响的首要因素。本文以苗族银饰艺术为例,论述将特定的民族审美价值合理运用于包装设计之中,使之与现代包装设计理念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现代工业产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世虎  陈怡君 《包装工程》2014,35(2):110-113
目的通过研究贵州苗族蜡画纹饰的特点及优势,阐述该纹饰在现代工业产品中的运用。方法使用分类归纳法论述了苗族蜡画纹饰在家居产品、服饰产品及旅游产品中的运用,进而分析了人们对蜡画纹饰产生的审美新变化。结论提出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碰撞理论,生产出更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创新产品。通过研究贵州苗族蜡画纹饰在现代工业产品中的运用,体现了新型民族风产品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的情调和自然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王智薇  李洋  刘超菘 《包装工程》2023,44(16):356-364
目的 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文化符号进行提取和归纳研究,在传承中保护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的技艺流程、使用场景及现状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昭觉彝族文化符号进行采集与提炼,探讨凉山彝族乡村文创产品可持续发展方法和创新设计的途径。结论 昭觉彝族历史资源深厚,文化资源广阔,民族特色显著,为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了保障,结合民族学与设计学的研究,对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文创产品进行形式、功能、载体等方面的创新,将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相结合,不仅可以涵养文创产品的内涵,还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品牌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助力昭觉彝族地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贵州苗族服饰艺术特色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苗族服饰艺术特色中的装饰图案式样、佩戴的饰品样式、制作工艺流程等要素,探讨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从而总结出将苗族服饰艺术运用到家具中的设计方法.结论 基于苗族服饰艺术特色,探讨并实践了三个家具设计方案:一是将苗族服饰的装饰图案和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的设计;二是基于苗族服饰蜡染材料的设计;三是从苗族银饰装饰中提取元素的设计应用.苗族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承载着苗族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研究其艺术特色并进行设计实践探讨,既是对苗族服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丰富家具创新设计的视觉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2.
张浩 《包装工程》2023,44(22):11-16
目的 传统工艺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基因等多元价值,是现代设计助力传统工艺振兴,弘扬中华美育,彰显中国风格的宝贵资源库。以设计实践活化优秀传统工艺,探索中国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方法 以中国传统工艺传承创新为导向,紧密契合传统文化复兴国策,以传统工艺形式为设计元素在设计实践中进行创新应用,来引导探索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中国文化特色。为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注入中华文化基因、积蓄传统文化能量,用设计的手段传承、创新及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论 以明确的学科方向、专业建设为基础,通过重大社会服务项目设计成果转化等平台,探索新时代符合国家文化建设发展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设计价值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13.
李显元  吴安丽 《包装工程》2022,43(20):285-294
目的 菱形纹样是我国古老的几何纹样之一,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厘清纹样的在地性符号所指,是提升传统工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的方法路径。方法 以贵州花戛乡布依族扎染技艺中的菱形纹样为研究个案,结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和艺术设计学的比较研究法,对花戛布依族服装配饰中的扎染菱形纹样进行综合考证和分析。结论 认为花戛扎染菱形纹样是布依族日用器物“升”的形态转译,是农耕背景下布依人祈求丰收的文化符号载体。有着文化符号功能的菱形“Ndaeh Sengh”纹样,与布依人生活、习俗、地域环境等方面存在多维的联结,“Ndaeh Sengh”越多代表农作物收成越好,寓意丰收和富足。“Ndaeh Sengh”作为农耕记忆背景下布依族集体无意识原型形式的外化,其制作工艺和纹样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对于非遗保护、工艺传承、非遗设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中国少数民族五大织锦之一,现存120余种纹样。复杂的纹样和艳丽的色彩搭配使其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民族织锦中独树一帜。然而当下的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多偏向保护与复原,设计应用缺乏创新。数字勘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种新手段,文章通过矢量绘图软件提取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纹样及图元,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分析土家织锦经典色彩搭配,结合原创设计尝试创新方法,试图为民间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谷梦恩  范伟  吴阳  刘勇奇 《包装工程》2023,44(18):258-264
目的 为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非遗资源,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提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湘西苗绣图形创新方案,从而促进湘西苗绣传统技艺的产业转型,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方法 分析湘西苗绣的典型图案,提取其核心元素特征,运用形状语法和风格迁移算法分别进行图形推演设计研究。结果 将数字化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作相结合,可以快速衍生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的创新纹理图形。结论 将数字化技术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新再设计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苗绣图案的自我更新,又提高了图案设计的创作效率。从而拓展湘西苗绣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媒介,提高当地苗绣文创产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何佳 《工业工程设计》2022,4(2):29-35, 48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织锦手工艺的代表。在文化变迁背景之下,西兰卡普织锦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在介绍西兰卡普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开发非遗手作的设想。即以艺术体验课程及文创手作产品的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拓展公众参与度,并带动当地经济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社会美育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袁妍  刘田田  夏帆 《包装工程》2024,(8):434-442
目的 黄平蜡染作为一种独特的蜡染技艺,广泛应用于亻革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意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平蜡染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图案的设计特点,探究其创作背后的造物思想,推动人们对黄平蜡染图案的深度解读,促进非遗艺术的创新和保护。方法 基于文献阅读、田野调查收集黄平蜡染的图案资料,通过类比分析总结黄平蜡染图案整体的视觉表象及工艺,探索其设计特点,归纳审美特征,从源流出发探寻其造物思想。结论 在亻革家人的生活环境、社会体系与文化信仰的影响下,黄平蜡染产生了秩序与自由并进的设计特点。它是亻革家人面对现实时矛盾思想的外在表现,深入了解其思想有助于加深对当地非遗文化的认知,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安娜  梁燕 《包装工程》2023,44(24):357-366, 397
目的 以可量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对黔东南苗绣中鸟图案的色彩特征和搭配关系进行探究和呈现,为苗族图案设计创新提供色彩规律借鉴,同时为民族色彩数据库的建立做准备。方法 运用中值滤波算法以及自适应纹理滤波算法对212张样本进行去噪平滑处理后,用K-Means聚类算法提取图像色彩,采用自动获取k值的方式确定色彩提取数量,以主色优先方式构建色彩网络模型。借助HSV色彩空间模型,以频数统计的方式从色相、饱和度、明度三个维度对不同绣法的色彩特征进行归纳。结论 研究结果以数据和图表形式表现苗绣中鸟纹的色彩搭配及规律情况,能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苗绣鸟纹刺绣图案的色彩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师提供大量色彩搭配方案参考,提高设计师工作效率,对民族图案的再设计应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再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鸶鸶  许蕾 《包装工程》2024,(6):422-429
目的 在蜀锦织造技艺与竹艺面临传承断代、创新不足、运营受阻等诸多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探究蜀锦结合竹艺的创新产品设计方法,为生活而设计,使非遗焕发新生。方法 首先分别对蜀锦和四川竹艺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和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对现售蜀锦及竹艺产品的市场调研,论述了融合二者进行创新产品设计的价值;最后从功能创新、形式创新、工艺创新三个维度探讨了设计创新的具体路径。结论 以“地域文化植入”“现代技术加持”“多元材质结合”的产品研发思路,进行一系列包具、文具、餐具的产品设计实践,将蜀锦与竹艺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丰富产品品类、形成新的增量,而且能丰富其文化内涵,实现传承传统工艺与满足消费市场的双向平衡,进而达到承扬非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