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 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 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 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 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 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 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 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 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 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 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 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 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 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 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 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 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 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 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 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 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增量土地资源来进行城市扩张,还要对存量的土地进行提升来获取城市创新力。在城市改造过程中,“共享”理念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以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古城便河社区更新为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共享”理念在社区更新中的实践,探究“共享”理念下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探索在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如何融合“共享”理念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  相似文献   

3.
2016年召开的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通过的《新城市议程》做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承诺,以应对全球城市的未来发展.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正处于从增量开发拓展转向存量提质更新的重要阶段,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应不断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把握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与价值导向,将空间塑造作为满足多样发展需求,实现社会包容,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基本路径.旨在重申在我国城市发展转型重要阶段,加强“社会-空间”视角研究城市发展,关切城市设计价值导向的重要性.分析论述了在社会-空间关系视角下开展城市设计实践所应对的城市发展特征和社会需求变化,强调了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时空特性和价值导向,结合我国当前城市现实背景提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践转型中,以人居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寻在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三个重要方面体现城市设计领域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4.
顾玄渊 《城市建筑》2014,(10):37-39
城市设计在中国目前的规划体制下趋于式微.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在不同空间层次的工作开展存在差异,但两者的核心都是“空间问题”. “蓝图式”的城市设计对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在公共政策论基础上形成的、针对单个项目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一直未被广泛应用.本文提出在中国“管理控制”体系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难以借鉴国外“开发营造”模式下的全过程式城市设计,因而有必要以“空间问题”为导向,将不同层次的空间问题贯穿始终,以便更有效地层层聚焦,自上而下地传递空间策略信息,构建适合中国规划体制的一种全过程式城市设计.  相似文献   

5.
城市设计是达成空间共识的工具,并在达成共识后订立相应的空间契约。我们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非常好的达成空间共识的工具,同时我们要让它真正地发挥作用,它需要形成相应的空间契约。城市设计其实有两个深刻的实质性内涵,一个是空间塑造与研究这方面的内涵,我们称之为“设计内涵”。另一个方面,城市设计并不能够直接实现空间.  相似文献   

6.
研究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亲生物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其高品质健康人居环境的思路与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亲生物设计进行解读。设计策略总结为“直接利用自然”“技术整合自然”“仿生模拟自然”“乡土智慧应用”和“社区共创营造”。新加坡的亲生物设计实践经验,能够为我国华南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更新和健康景观设计等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转型期空间的发展逐步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转向注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政府和开发商对滨水空间资源利用的不同价值导向,更加集中地反映到项目实施层面.以上海、青岛的滨水区工程项目实践为例,从空间资源分配的角度,对现阶段滨水区项目规划理念、开发模式和技术创新进行初步探讨,为城市滨水地区项目的规划管理和设计服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成都作为全国首个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城市,近年来以城乡统筹为发展理念,为解决城乡差异和"三农"问题,统一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农村新型社区空间发展形成了新的特征和模式。从成都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的总体情况入手,重点针对成都郫县农村新型社区案例,从社区经济空间、形态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不同视角详细分析了社区空间的现状特征,并延续前文3个层次空间分析的线索,提出社区空间发展的模式:产业集群发展、集中紧凑布局;社区布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1+21"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与布局;社会空间多元化、集中化和开放化。  相似文献   

9.
万征 《新建筑》2000,(6):20-23
现代城市广场在继承传统城市广场空间形式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呈现出许多顺应时代生活发展需要的新的态势,它们在阐释城市生活和塑造城市空间形象的同时,不断地结合城市生活和空间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着重就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的各种趋势和特征作出论述。  相似文献   

10.
刘磊 《建筑学报》2022,(3):51-57
回顾深圳小美赛从“构想”到“行动”的实践过程并介绍其代表性项目案例,作为提升城市社区公共环境的一种尝试,小美赛项目在不同社区和不同类型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实践中探讨设计介入空间的方式,通过与人和生活产生的相互联系诠释空间行动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大量农村的“撤村并居”和农民上楼,“村改居”社区迅速增加并成为日益重要的城市新单元.选取在“村改居”社区建设模式和上楼农民安置方式上各具特点的山东省德州市、江苏省南通市和重庆市为调查对象,对31个“村改居”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此类社区的空间特征和居民评价.调查发现,从空间和人口特征来看,“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大、公共空间需求高、居民家庭规模较小.在空间使用评价方面,居民认为合理选址和齐全配套比较重要,而不少“村改居”社区存在生产困难度大和部分公共设施配置不当的问题.基于上述调查发现,该研究对“村改居”社区的选址、公共服务配套、公共空间规划和房型设计提出了设计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拟表——空间现象与策略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安东 《建筑师》2004,(4):31-39
本文试图从空间的角度对策略设计提供新的理解。“表皮”是策略设计的一种操作性媒介;而空间则是策略设计和复杂城市条件以及发展中的公共领域之间的媒介。在当代多样的城市和建筑空间中,存在一种拟表现象。“拟表”现象带有即时、平滑和事件的特点,它以主体为中心,以行动来驱动。通过合适的策略设计,这种现象可以对城市环境和公共生活发挥积极作用。本文重点讨论了拟表现象和策略设计的关系,并对拟表空间的特点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3.
《安徽建筑》2020,(1):42-44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区的居住空间如何适应各类人群的需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且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为了使社区居住空间更好的满足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通用设计就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被广泛运用。文章先是介绍了通用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在从老年人对社区居住空间的需求着手,分析通用设计在老年社区居住空间的可行性,最后阐明通用设计理念下的老年社区居住空间设计。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其设计理念、建筑和形式风格也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国,高层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我国一线的城市,像北京、上海、深圳等,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技巧和样式风格充分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是否融洽,是评价高层建筑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实践,对城市空间及高层建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高层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的协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丁桂月 《安徽建筑》2004,11(1):16-18
城镇具有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特征,小城镇的发展,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点。本文结合安徽省无为县的两个广场设计实例,探讨了在现代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城镇广场空间的设计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泉  梁江 《规划师》2007,23(5):79-81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一些城市的旧区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不合理的城市设计、不足的基础设施配备等缺陷往往会诱发社会问题甚至于滋生犯罪.应依照CPTED理论,通过对城市的物质环境进行规划与设计,创造真正的"人性空间"和"可防卫空间",从而遏制犯罪,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奥京 《中外建筑》2013,(8):110-112
随着现代城市的日益发展,“城中村改造”也成了城市建设进程中的一大热门话题。但往往是低矮的裙房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很少有保留了城中村原有社区生活风貌的改造。本文就基于“高密度下的情感空间”这一主题,以汉口老社区单洞路鲜花市场集合住宅设计为例,探究了提取场地原有生活元素、市井文化对于社区生活多样性、交往空间重塑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居住空间有限、绿化环境有限、邻里交 往淡漠的现实使许多城市居民对“归园田居”式 的、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十分向往。新冠肺炎 疫情的出现和蔓延,使人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 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互助是共克时艰 的重要支撑。城市居民对充裕的生活空间与紧密 的邻里关系的渴望进一步提升。探索鼓励邻里 交往活动发生的空间因素,促进社区社交网络 的构建,是新的居住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 要问题。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策略的大背景下, 功能复合、特色鲜明的郊区社区建设逐渐开展, 这是一种实现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的居住模式实践。生活在这类新型郊区社区的 居民,在没有亲缘联系与宗族文化凝聚的情况 下,自发形成了紧密的邻里社交网络。探索这类新型郊区社区居民社交网络形成的原因与相关的空 间因素,有助于在新社区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更为主动地引导良性邻里社交网络的建构。文章以 坐落于广西南宁市郊的南国乡村为分析案例,通过现场调查与居民访谈探讨以城市中产阶级居民 为主体的新型郊区社区的邻里关系构建,分析邻里交往空间是如何参与并影响这一构建过程,总 结促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建设原则为构建复合型社区功能空间、强调社区特色与归属感、营造 自然和谐的空间环境、建设多层级的邻里社交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19.
宋丽美  徐峰  袁正 《新建筑》2022,(3):122-127
乡村产业转型带动的就地城镇化成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然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空间低效”“空间风貌”和“风貌破坏”问题明显。本研究以湖南地区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为对象,重点调查不同产业转型模式下的乡村社区尺度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与潜在问题。通过调研获取了乡村社区居住主体、经营主体、游客等不同人群的空间需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社区生活空间的适宜性营建策略。研究成果为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乡村社区空间营建提供了实用性建议与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曹恒德  王勇  李广斌 《规划师》2007,23(2):18-21
在产业集聚、交通体系演化和农村发展三大主导因素的影响下,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布局从高度分散走向适度集中有利于推动农业规模化、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根据未来农村人口迁移及其引起的分布变化,苏南地区可采取异地城市社区模式、就地城市社区模式、"就近并点"乡村社区模式、"迁弃归并"乡村社区模式四种模式来实现农居点的适度集中,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注重乡村文化与特色的保护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