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康是陕西南部独具特色的山水型城市,汉江横贯东西,"一江两岸"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核心地段,也是城市的形象展示区、会客厅。该文针对"一江两岸"的景观特色明确提出三项规划原则:文化的多元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功能的集聚性,据此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周曦 《建筑与文化》2016,(8):131-133
历史上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呈现高度的亲水性特征。而在近年城市扩张中滨水空间被忽视,城市亲水意向消逝。城市滨水空间的传统价值虽然减弱了,但新的价值增长了,在城市更新中需要恢复江南城市的亲水性特色。针对不同的滨水空间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更新方法。首先根据河道尺度大小、滨河地块性质将滨水空间归纳为四个类型;然后对应这些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通过增加滨水空间的活力而复兴江南城市的亲水性特色。  相似文献   

3.
滨水空间情感设计是针对人、城市和自然之间情感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文章以滨水空间及情感设计研究理论为基础,在对理论与设计进行深入解读、思考的过程中,总结并探索设计之道、设计之意、设计之形、设计之思对项目情感设计的意义及指导性。并以\"一江两岸\"项目为实践,验证情感设计在全过程设计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运用情感设计手法,打造赋予灵魂的设计,使人沉浸于设计的想象与场景之中,感受情感设计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划》2020,(5):62-73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水岸是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的总体目标,因此,对滨江公共空间项目开展综合评价极为必要。本文选取黄浦江两岸地区11处文化活力型公共空间项目,与纽约滨水区域两处公共空间项目一同开展综合评价,采用多源数据支持的评价技术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效用和建设品质为评价内容,以城市精细化治理为价值导向,全方位把握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成效,并与国际一流水岸的公共空间进行横向对比。通过量化评价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改造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江浩波  宋孟坤  肖扬 《风景园林》2022,29(10):122-129
城市滨水区品质提升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意义重大。既有滨水区品质评价研究主要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主动互动视角,而基于视觉感知的人与自然环境被动互动视角的研究尚未系统展开。基于街景分析技术,构建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体系,对上海“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进行视觉景观舒适度评价。研究发现,上海 “一江一河”滨水空间视觉景观舒适度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线性滨水空间的连续性有待提升。由此以期为城市高品质发展和精细化管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规划的精髓在于提升其空间活力.具有线性文化遗产性质的大运河作为城市重要的功能廊道,提升其沿岸滨水空间品质与活力是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文章以活力为切入点,基于功能、空间及文化多角度考量苏州沧浪新城段大运河滨水空间发展现实,从功能布局、交通梳理、文化挖掘三个维度多层次提升沿岸滨水空间活力,希望为具有相似属性的滨水空间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逐渐拉大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等差距是影响其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构建\"强而均衡\"格局的最大障碍。为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有关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等的发展号召,以及切实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特色和经济社会基础,提出采用根植本土的\"就地化\"设计策略,即探索以小城镇气质为引领、以小为美并强调空间公共性与功能多元复合、突出生态要素、保持原有城镇肌理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提升空间建设品质,并探讨保障措施以期促进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探索,从"城市双修"的视角对亳州陵西湖需要解决的"底子""里子""面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城市双修"的理念,从"水""绿""城"三个方面,提出修复生态基底、塑造水岸森林、恢复历史文化、重塑场所记忆等措施。目前,亳州北部新城滨水空间改造已实施完成,陵西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提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上饶市城市“一江两岸”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宁  郭蕾  陈晓阳 《规划师》2006,22(5):35-36
上饶市城市"一江两岸"景观设计,以尊重生态、历史和以人为本为设计原则,以实现景观的特色性、亲水性、共享性为理念,打造符合上饶特色的滨水区域.  相似文献   

10.
张斌 《建筑与文化》2023,(5):158-160
城市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策略,优化存量空间,赋予更多功能,激发城市活力。以宁波奉化县江景观改造为例,尊重场地现状,结合周边居民需求,营造出功能复合的多层次滨水环线,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水岸空间。设计从当地佛教文化、山水文化、桃文化提取具备奉化特质的符号,营造场所精神,赋予滨水空间独特城市意象。通过线性滨水空间的更新,以线带面改善老城区整体环境品质,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11.
河冰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系列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对温度及加载速率对河冰抗压强度、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分析与曲线拟合,得出抗压强度与温度间的相关关系。通过试验,得出河冰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对河冰弹性模量值的取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邢忠  余俏  顾媛媛  周茜  叶林 《城市规划》2019,43(4):24-40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涵盖建设区绿化用地与非建设区水体、农林用地。土地利用系统属性差异与大相径庭的二元规划管控方法,人为拆解绿色空间内在空间、功能与过程上的系统整体性,滋生种种低效保护与利用症结。本文通过文献与规划实践研究,融合“城乡样条空间断面”与流域规划方法,形成基于城乡空间转化样条的绿色空间规划管控方法:分析并叠加城乡梯度转化样条分区与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分区,形成规划区全覆盖样条分区;依据各样条分区绿色空间的自然属性与相应分区城乡建设功能诉求,确定分区绿色空间规划导向及用地空间布局;按照分区保护与利用管控导向,制定样条分区管控措施及设计导引。  相似文献   

13.
分析珠三角小城镇居住空间的现状问题,并结合新城市主义理论等社区营建方法,提出居住空间重组策略,主要分为居住空间组织重构、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混合社区营造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在居住空间组织上,提出"社区-住区-邻里单元"的居住空间重组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上,提出"村改居"为基础的空间管理模式;在社区服务体系重组方面,提出构建多层次服务设施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混合社区营造方面,以社区融合为导向,针对阶层分化提出不同阶层住区的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古村镇是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文现象,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紧密关联,既是地理环境的适应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物化形式,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本文从山西省在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出发,在九边重镇和开中飨边的国防政策下,在防守与流通的区域格局中,分析山西古村镇的历史成因,厘清山西省古村镇的特殊类型,包括长城沿线的军屯、汾河流域的家堡、清化古道的商镇、晋南盆地的聚落、黄河岸边的渡村、太行八陉的关村。并进一步结合地理空间、人文空间、行政空间,建构"四片两线"的山西省域古村镇空间体系,提出"集群式"的保护构架。  相似文献   

15.
基于非饱和土水气运动联合测试仪 ,通过加压增湿改变湿密状态测得的渗透系数与预制不同湿密状态的扰动样测得的渗透系数的比较可知 ,两者结果很相近 ,故为提高试验效率和试样利用率 ,可用一个试样来测定其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16.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2019,(6):34-39
分析了北京顺义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历程和特征,比较了顺义文创产业聚集情况与北京中心城区的关系。发现其空间布局较为凌乱,没有充分利用顺义现有的各类资源禀赋,与其空间区位优势不匹配,且东西空间发展差异巨大。文章归纳了文化创意产业对空间的需求特征,并根据文创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了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朱雪花  刘保东 《低温建筑技术》2021,43(2):124-126,130
随着城市地下管廊不断建设,管廊运维的安全防控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安全信息和运营状况众多,给安全防控平台提出了更高要求.文中以广西南宁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平台研究项目为例,从智能化角度,详述了地下综合管廊安全防控平台的总体设计、运营机制、分类与接口设计,展现了管廊安全防控的功能实现,为今后其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  相似文献   

19.
武利平 《建筑技术》2014,(2):181-184
铁路客站具有空间大、高度高的建设特点,通过对比分析大跨度网架结构铝条板吊顶体系、大跨度弧形钢桁架结构铝条板吊顶、单曲波浪形网架结构铝条板吊顶、新型夹片式铝条板吊顶支撑体系及各种施工平台应用技术,得出:大跨度钢结构吊顶一般设吊顶转换支承架体系;转换架结构应进行专项设计和计算;多数设有转换层的高大空间吊顶适用无脚手架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