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属曲霉属黑色曲霉菌,是葡萄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主要产生菌,广泛存在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葡萄及其制品中,是造成葡萄酒中OTA污染的主要来源。控制这些霉菌的生长与产毒是从源头上减少葡萄原料及其制品OTA污染的关键环节,有关炭黑曲霉的污染规律及其控制方法方面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国际研究热点。根据已有研究,紫外线照射、杀菌剂、二氧化硫、纳他霉素、多酚、香精油、天然提取物和挥发性化合物等都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对炭黑曲霉的生长与产生OTA的能力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最新研究发现,酵母、细菌和一些非产毒真菌及其代谢产物也对炭黑曲霉的生长和OTA产生具有良好抑制作用,而且具有无毒无害,安全性好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出很好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受到相关科研工作者和应用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围绕上述研究内容,对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控制葡萄及其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赭曲霉毒素A(OTA)是一种有毒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葡萄及其制品中经常被检出。本文综述了控制葡萄及其制品中OTA的主要措施,包括抑制OTA产生菌的生长及其产毒和去除已产生的OTA两方面。葡萄中的致病菌主要是青霉和曲霉,而炭黑曲霉是其中最主要OTA产生菌,通过模拟葡萄生长及葡萄制品的生产过程,发现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是影响OTA产生菌的生长及其产毒的重要因素。去除OTA的方法概括的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其中生物降解OTA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碳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是葡萄中产生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的重要菌株.采集烟台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接种于孟加拉红培养基,从中分离到7株黑曲霉群(Aspergillus section black group)真菌,其中3株鉴定属于碳黑曲霉种,占黑色曲霉的43.8%.此3菌株分别接种在粮粒培养基上,静置培养,全部产生OTA,最高浓度达到1300μg/kg,而且,其中2株碳黑曲霉菌株在可可浆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而从葡萄样品中未检出OTA.  相似文献   

4.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葡萄及其制品中最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由炭黑曲霉产生,具肾毒性和致癌性.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普遍存在,且有超标现象,需持续关注,保持警惕.OTA污染程度受产毒菌、环境条件以及加工方式等影响,其中高温、高湿、虫害等可能造成毒素累积.本文就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状况和防...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从我国南方十省份代表性粮库中采集稻谷样品,根据形态学特征筛选初步鉴别出黑曲霉群(Aspergillus niger aggregate)菌株,进一步依据ITS和CaM序列特征在种水平上进行鉴定;采用ELISA、HPLC-FLD方法,结合OTA生物合成基因鉴定方法联合确证黑曲霉群中分离株的产OTA能力。结果表明,从稻谷样品中共筛选出107株,划分为4个种:黑曲霉(A.niger)、百岁兰曲霉(A.welwitschiae)、塔宾曲霉(A.tubingensis)和新黑曲霉(A.neoniger)。其中百岁兰曲霉和黑曲霉在广西和广东地区流行率较高,塔宾曲霉的流行率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南方地区仓储稻谷中黑曲霉群流行特征的影响较大。虽然黑曲霉群菌株产OTA测定中ELISA检测出7株菌假阳性,但进一步采用HPLC-FLD结合OTA生物合成基因鉴定方法确证107株黑曲霉群菌株均不产生OTA。本研究为我国稻谷的安全储藏和霉菌针对性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葡萄赭曲霉毒素污染及其产毒素菌株的筛选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OTA)是由曲霉属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毒性很强,分布广泛,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葡萄及其制品是食品中OTA的主要来源之一,从病害的葡萄表面筛选分离产生赭曲霉毒素的菌株是最常用的研究产毒素菌株的方法。由于产毒素菌株主要分布在葡萄果实的表面,葡萄组织受损后会极大提高赭曲霉素的污染程度,研究产毒菌株分布及产毒素能力对控制赭曲霉素污染及寻找一种有效地生物防治方法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葡萄赭曲霉毒素的污染情况及其产毒素菌株的筛选方法,为控制葡萄及其产品中的OTA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一株分离自新疆葡萄园的炭黑曲霉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的能力,试验采用孟加拉红培养基,利用高效液相-荧光法对OTA进行定量检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产毒条件。结果表明,对该菌株产生OTA的条件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葡萄糖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SO2质量浓度。最优产毒条件:在温度28℃条件下,葡萄糖质量浓度92.26g/L、SO2质量浓度8.26mg/L、乙醇体积分数0.05%。在此条件下,OTA产量为7.427ng/mL。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葡萄中赭曲霉毒素产生菌及其侵染特性,以宁波地区的不同葡萄品种为材料,采用紫外荧光筛选结合液-质联用检测,对其OTA产生菌进行分离筛选。从葡萄中得到63株霉菌,主要由青霉属和曲霉属组成,其中8个菌株(包括5株青霉和3株曲霉)产荧光并产OTA,产毒能力均不强。将产毒能力最强的曲霉属菌株S_5于25℃下避光培养14 d,OTA相对含量仅8.14 ng/g。通过分析健康葡萄和损伤葡萄中OTA的含量及OTA产生菌的污染状况,发现相对于健康葡萄,损伤葡萄更易受OTA产生菌的污染,表明葡萄的损伤是造成OTA产生菌侵染并产生OTA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葡萄及其制品的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葡萄酒作为一种酒精饮料,对众多国家的经济贡献是显著的。然而,该商品容易被某些真菌产生的霉菌毒素所污染,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产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的炭黑曲霉。赭曲霉毒素A是葡萄酒中主要存在的霉菌毒素,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因此,葡萄酒的风险监测和暴露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重点阐述了OTA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机制,同时,介绍了酿酒过程中OTA的变化情况以及控制和检测OTA的方法,旨在为保证葡萄酒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赭曲霉毒素A(OTA)是葡萄酒中常见污染毒素,本研究旨在探明葡萄酒酿造过程中OTA含量的变化规律.对红葡萄酒酿造过程中5个工艺环节取样分析,采用C18固相萃取柱(C18-SPE)净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各样品中OTA含量.结果表明,葡萄样中OTA含量为6.2 μg/kg、榨汁样中为0.7 μg/kg、浸渍样中为1.79 μg/kg、除皮渣样中为0.59 μg/kg、酒样中为0.06 μg/kg;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OTA主要来自于酿酒葡萄,在浸渍过程中OTA含量会有所升高,但大部分OTA会随着皮渣被除去,最终可使葡萄酒中的OTA含量降至很低.  相似文献   

11.
酒曲源曲霉的分离及其产蛋白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曲样中分离获得4株曲霉1#、2#、3#和4#,将各菌株分别制米曲后测定酶活力,并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确定蛋白酶发酵的培养基和最佳工艺条件。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温度、培养时间、培养基起始pH、接种量),产蛋白酶活力分别达到:1#菌11545.7U/g,2#菌8240.4U/g,3#菌9146.0U/g,4#菌4527.7U/g。最后,将活力比较高的三株菌进行Biolog微生物系统鉴定,分别为栖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icola Marchal),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Speare)和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  相似文献   

1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6):236-242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主要由赭曲霉、黑曲霉及青霉菌的某些菌株产生,具有多种毒性,葡萄及其制品中OTA污染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控制OTA的方法已经有许多研究,其中生物方法安全环保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认识OTA来源及产生机制是生物防治污染的基础,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分子快速检测方法已经被研究出来。对OTA的毒理特性、污染及来源、产毒机制、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寻求有效的控制产毒和降解毒素方法提供理论参考,以期降低OTA污染。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9):175-179
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酿酒葡萄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的方法——"葡萄皮-SPE-HPLC"法:将酿酒葡萄剥皮后用0.1 mol/L磷酸-二氯甲烷(1∶10)提取;取10 mL提取液进样固相萃取小柱,0.1 mol/L磷酸、双蒸水淋洗,乙酸乙酯洗脱后吹干,流动相溶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条件为C18反相柱分离,乙腈-水-乙酸(体积比99∶99∶2)为流动相,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30 nm,发射波长460 nm)检测。该方法回收率为102%109%,变异系数为0.1%109%,变异系数为0.1%2.0%;用此方法检测贺兰山东麓"玉泉营"和"万义山庄"两个产地酿酒葡萄中OTA含量,结果介于52.0%;用此方法检测贺兰山东麓"玉泉营"和"万义山庄"两个产地酿酒葡萄中OTA含量,结果介于510μg/kg,均有一定程度赭曲霉毒素A污染。  相似文献   

14.
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 A, OTA)是由青霉属与曲霉属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容易污染葡萄及其制品,是葡萄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OTA具有急性、慢性、亚慢性毒性,对消费者健康存在潜在威胁。鉴于OTA的污染和毒性,世界各地对其制定了严苛的限量标准。因此,快速、高效、灵敏的OTA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葡萄及其制品中OTA的污染现状,以及葡萄和葡萄制品生产过程中影响OTA污染的因素,总结近年来OTA传统检测技术的发展,重点介绍标记型与非标记型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研究进展,讨论不同检测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展望OTA检测技术的发展,以期为葡萄及其制品中OTA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土壤样品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真菌,经鉴定为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命名为Aspergillus awamori CAU33。依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其液体发酵产β-1,3-1,4-葡聚糖酶的条件,得到该菌株产酶的最适条件为:玉米芯质量浓度55 g/L、大豆蛋白胨质量浓度25 g/L、曲拉通X-114质量浓度23 g/L、初始pH 4.5、培养温度35℃、培养时间6 d。在此条件下β-1,3-1,4-葡聚糖酶活力达到8 447 U/m L,为优化前的17.6倍。  相似文献   

16.
王刘庆  姜冬梅  王瑶  王蒙 《食品科学》2018,39(23):289-298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赭曲霉、炭黑曲霉和青霉属等真菌产生的聚酮类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果品及其制品中,特别是葡萄及其制品中检出率较高。由于OTA具有毒性强、可致癌且结构非常稳定、难以去除等特点,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果品及其制品中OTA的限量。本文就OTA的生物合成、果品及其制品中OTA检测技术、OTA污染状况和控制策略分别进行阐述,并对其快速检测、绿色安全防控等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OTA污染的高效分析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赭曲霉毒素A(OTA)是葡萄及其深加工产品中主要的真菌毒素,同时也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为2B类致癌物。 采用 酶联免疫法(ELISA)商业试剂盒对新疆四大产区葡萄酒中OTA含量进行调研分析,研究不同产区葡萄酒中OTA含量的差异;同时, 对不同葡萄品种酿造葡萄酒过程中发酵葡萄汁和葡萄酒的OTA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酿造过程中OTA的变化规律。 结果显示,34份葡 萄酒样品中OTA含量均未超过2 μg/L;其中,焉耆盆地和吐哈盆地葡萄酒中OTA含量较低,平均含量分别为0.19 μg/L、0.20 μg/L;在 白葡萄酒酿造过程中OTA含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红葡萄酒酿造中OTA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各类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为探究OTA的体外生物脱毒方法,本实验尝试从小鼠肠道中筛选出脱除OTA的菌株。首先以1 kg体质量添加210?μg OTA的饲料饲喂BALB/c小鼠,收集其粪便,然后利用添加一定质量浓度OTA的LB固体培养基从粪便中逐步筛选出12?株在高质量浓度OTA环境下依然能够大量生长繁殖的菌株,全部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培养20?h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该12?株菌体外脱除OTA的效果。结果发现其中1 株菌YH7能够高效脱除OTA,脱毒效率达到84.6%。从生理学、16S rDNA序列比对等方面分析,最终确定YH7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通过单因素优化法确定YH7的最适生长条件为pH?7.5、37?℃和200?r/min的摇床速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没有适合黑曲霉产赭曲霉毒素A(OTA)全合成培养基的现状,进行黑曲霉产OTA合成培养基的设计,并优化高产OTA培养条件,以期为黑曲霉产OTA代谢和产毒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通过碳源、氮源的筛选确定黑曲霉产OTA合成培养基的成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此培养基在不同时间、pH、温度条件下OTA的产量,确定产OTA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培养基成分为FeSO4·7H2O 0.01 g/L,MgSO4·7H2O 0.5 g/L,Na2HPO4·2H2O 0.5 g/L,KCl 1.0 g/L,葡萄糖100 g/L,苯丙氨酸0.3 g/L。培养条件为初始pH 值为7,培养温度25 ℃,培养时间8 d。在此条件下黑曲霉产OTA产量最高,为4.19 μg/g,菌体生物量为3.4 g。  相似文献   

20.
由山东滨海盐碱地菊芋生长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高产菊粉酶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18S rDNA全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 SD1222)。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其进行了产酶条件优化,确定该菌株产菊粉酶的发酵条件为:菊粉浓度30g/L,蛋白胨浓度6g/L,氯化钠浓度7g/L,250mL锥形瓶中的装液量为40mL,初始pH值为5.0,30℃下160r/min振荡培养72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