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稠油油藏注蒸汽后冷采的方式存在稠油反向乳化严重,产出液的粘度注汽开采一个月后大幅度上升,抽油杆举升和下行困难,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降粘,化学药剂降粘法能够有效的解决桩斜139块稠油油藏在开采过程中降粘的问题,通过对降粘剂的实验室研究及实际应用的效果分析研究,提出降粘剂的使用合理性,以使该块油藏开采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通过改变稠油性质来降粘)以及化学降粘等四种,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而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而且许多油藏因区块分散,含油面积小,油层薄等原因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或者不能经济地用蒸汽吞吐或电热等方法开采,因此,为了提高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化学降粘开采稠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磊 《中国科技博览》2014,(15):106-106
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有掺稀油降粘、加热降粘、稠油改质降粘(通过改变稠油性质来降粘)以及化学降粘等四种,掺稀油降粘存在着稀油短缺及稠油与稀油间价格上的差异等不利因素,加热降粘则要消耗大量的热能,存在着较高的能量损耗和经济损失,改质降粘要求较为苛刻的反应条件,同时使用范围较窄;而化学降粘使用范围相对较宽,同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实现。而且许多油藏因区块分散,含油面积小,油层薄等原因不能用常规方法开采,或者不能经济地用蒸汽吞吐或电热等方法开采,因此,提高稠油开采的经济效益,化学降粘开采稠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稠油开采的难题,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在稠油降粘技术上,应用催化剂来提高稠油降粘效率是一种永久性的原位升级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各种催化剂类型,包括无机酸盐催化剂、有机盐催化剂、矿物催化剂、无机酸催化剂和金属基纳米催化剂,描述了它们在稠油地下催化裂解中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水热裂解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摘要】辽河油田油藏以稠油为主,在其稠油井举升开采过程中多需掺入降粘剂、降凝剂、除蜡剂等化学药剂,用以降低稠油粘度、降低稠油凝固点,将井底原油顺利举升至地面。目前通常加药方式是向油套环空内注入化学药剂,利用化学药剂的自由沉降和药剂与地层流体之间的自由扩散作用来达到加药目的,但该种加药方式存在药剂见效慢、药剂浪费等问题。为此以稠油井空心抽油杆加药方式基础研制了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与常规油井混合器相比,该套装置具有将抽油杆上下冲程的动能转化成药剂与地层流体的混合动力,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该套装置的混合效果良好,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化学药剂的各种功效。目前以油井药剂强制混合装置为井下工具的掺药降粘举升工艺技术在取代掺热稀油降粘工艺与空心抽油杆电加热降粘工艺方向上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化学吞吐技术是在多年化学驱油机理研究基础上并结合蒸汽吞吐提出的一项注化学剂开采稠油的新工艺。它是向油层中注人大量的化学吞吐液,该吞吐液可将稠油乳化成低粘度的水包油型乳化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毛细管阻力,激发深部稠油的流动,还可改善油层岩石表面的润湿性,预防和解除近井地带由于重质有机物沉积造成的堵塞,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和泵效,同时利用化学吞吐剂对油层岩石表面的吸附和润湿作用,延长化学吞吐降粘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7.
纯梁油区以低渗透稀油油藏为主,零星分布了部分稠油储量,无法规模性热采。针对不同稠油油藏的物性特征以及常规开采时出现的问题,改进出砂油层的防砂工艺技术、应用地层与井筒化学降粘、井筒电加热清防蜡降粘、抽稠泵和螺杆泵举升工艺等,同时配套了降低地面输油阻力的有关工艺,较好地实现了这些零星稠油储量的非注蒸汽开发,达到了提高产量的生产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和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稠油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我国稠油资源也相当丰富,广为分布。目前已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噶尔盆地、南襄盆地、二连盆地等12个大中型含油盆地和地区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预测全国稠油储量在80×10^8t以上。然而稠油具有胶质含量大、沥青质含量高、凝吲点高、粘度大、粘度随原油密度增加而增加等特点,给开发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中稠油给试油工艺造成的主要困难主要体现在抽汲求产上。由于稠油的粘度大,使得在抽汲过程中抽子在遇到液面后受到的阻力很大而且容易遇阻,严重影响抽汲求产的顺利进行,甚至导致求产失败和返工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些问题,将强磁降粘技术引入到抽汲中。磁降凝降粘技术是利用稀土永久磁铁产生磁场,使原油经过特定的磁场处理后,其粘度和凝固点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化,原油粘度下降30-50%以上,凝固点下降6-22℃。在杜75井和杜76井的施工对比中,强磁防蜡降粘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强磁降粘技术在抽汲中的应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各种降粘工艺的技术特点及稠油开发现状,并对各自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对比。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为止,我国己形成了稠油热采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技术、水平压裂辅助蒸汽驱技术等)、稠油冷采技术(主要包括碱驱、聚合物驱、混相驱、化学吞吐、化学降粘、微生物采油、溶剂萃取、电喷泵开采等技术)。尤其是稠油热采技术已成功用于各大油田。  相似文献   

11.
鲁克沁油田有油层埋藏深、油质稠特点,通过室内实验证明天然气对原油降粘和互溶效果较好且稳定,有效降低稠油粘度,能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因此设计天然气吞吐开采试验并推广应用,通过天然气吞吐试验证明开采效果非常明显,同时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奈曼油田为低孔低渗普通稠油油藏,随着奈曼油田开发进一步深入,近年来,我区部分油井原油出现乳化现象,且有加重趋势,给油井生产和设备运行带来较大的影响。原油乳化造成粘滞阻力变大,流动性变差,增加抽油机和井下工具负荷。本文结合矿区生产实践,针对不同油井采取不同的降粘技术,解决了原油乳化带来的问题。延长油井的洗井、检泵周期,提高单井生产时率。  相似文献   

13.
徐燕 《中国科技博览》2011,(26):284-285
薄层常规稠油油藏,由于原油粘度高,地层渗流阻力大,水驱开发效果差,处于低产低效开发状态。水溶性自扩散降粘体系能降低原油粘度、溶解重质组分、提高渗流能力、增加水驱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高54块沙一段油藏属于稠油油藏,常规开采产能低,同时高54块砂岩储层疏松出砂,岩性细,导致防砂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对高54块沙一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决定采用优化防砂热采配套技术,提高热采效果,出砂稠油区块利用防砂注热蒸汽提高了油层的渗透能力、降粘降低了原油分子间的磨擦阻力,加快了原油的流动性,充分证明了工艺技术原理成熟度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周艳  陈志超  何强强  毕传轻 《硅谷》2014,(11):198-198
自20世纪60年代开采稠油以来,稠油开采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以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等为主要开采方式。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摸索,探讨稠油开发。我们大胆提出并采用双空心杆技术,延长稠油井免修期。  相似文献   

16.
复合型稠油助产剂,原油与水形成O/W型乳化体系,使期间形成水膜与水膜之间的摩擦,达到降低粘度,降低粘阻,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孤东油田稠油开采工艺的特点和适用性,孤东采油厂采用井筒加热降粘,泵上掺热水降粘伴输和电加热等工艺。本文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适合孤东油田稠油开采的工艺方法,体现了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稠油及地层压力对泵的影响,提高抽油泵泵效,研制了井下复合式增油器。该增油器将稠油降粘和负压采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增油增产的效果。现场应用表明,该增油器能降低原油黏度,增大气体在原油中的溶解度,减少或消除抽油泵气锁,增加液体流速,特别是高沉没度、低泵效井,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9.
朱武  李凯  郑权 《中国科技博览》2010,(35):321-321
管道输送已成为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型输油管道的能耗直接影响着输油成本的高低。在管道迅速发展的今天,蜡对原油流变性的影响及稠油输送降粘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使管道实行优化运行、减少管道阻力损失、对降低输油能耗、提高输油效率都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以委内瑞拉超重油和新疆风城超重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超声辅助降粘的研究。在实验中,制备了两类四种实验样品:分别掺入20%和30%柴油的两种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在O/W降粘体系下制备的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和风城超重油样品。使用频率为18 k Hz的超声变幅杆和24 k Hz的超声清洗槽对上述四种实验样品进行超声处理,结果表明:1)对掺入20%和30%柴油的委内瑞拉超重油,经过超声处理的超重油样品在20℃时粘度分别增高了25%和15%以上;2)在O/W降粘体系超重油降粘中,风城超重油样品经过超声作用后,在20℃粘度降低了25%以上,而降粘剂的使用量可减少20%,超声辅助降粘效果明显;3)在O/W降粘体系超重油降粘中,委内瑞拉超重油样品经过超声处理后,在14℃时,超声处理过的样品的粘度降低不高于25%,在高于这一温度的情况下则未观察到明显的粘度降低。文中对上述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