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对于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向新阶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 先进生产力与高等教育我们原来对生产力的理解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要素包括 :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相结合的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马克思指出生产力里面包括科学。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江总书记又发展了这一理论 ,提出先进生产力的概念 ,并认为“科学技术”是先…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世界上高等教育系统私立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私立高校在校学生数占整个大学生总数的80%左右,因而日本的高等教育别具一格。本文试图对有关问题作详细论述。一、日本公、私立高等教育结构的差别是什么原因造成日本公、私立高等院校的巨大差别,使日本高教制度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十大负面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育腐败危害更大,也更需要自我扼制。本文列举了十大负面现象,有些就是腐败,有些则还要作进一步分析。对于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腐败,不要再加掩饰,最好免说“可以理解”,“也有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争与反思--对我国高等教育"前大众化"阶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理论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其大致是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50%以上为两个转折点。在15%以下为精英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而50%以上则为普及化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开始走向大众化,但问题很多,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认真反思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大众化阶段,也就是近20年来,在发展规模与速度上的论争,总结我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上的成败得失,也许对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大众化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圈,在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有许多异、同之处,而两国的私立高等教育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本文拟从选取立法政策、资助政策、管理政策和产权政策这四个方面。就中日私立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私立高等教育事业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浅显思考,以期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思想观念是时下我国高等教育耳熟能详的一个话题 ,破立之或转变之等相关字眼频频在各种媒体上闪亮登场。然而 ,由于其自身的理论研究尚欠成熟 ,人们在破之、立之或转变之之时 ,势必会存在许多难尽人意之处 ,1 2 以致达不到预期的影响和推动效果 ,甚至不小心还会走向问题的反面。故此 ,对高等教育思想观念为何破、为何立 ,怎样破、怎样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无疑会有助于这一重大课题在理论上的科学建构 ,有益于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发挥更为积极有效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当前 ,在破、立抑或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过…  相似文献   

7.
近代高等教育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现代已呈现出一种丰富多样的结构状态。本文主要从宏观方面对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一、世界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多样性从宏观上理解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型式结构、管理体制结构、专业结构、分布结构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又叫水平结构,通常是按学历层次划分的。它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结构状况,可以分为: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学士);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等几个层次。目前,世界上绝大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产业化的实质的基础上,论述了产业性并非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市场"规则不完全适合于分析高等教育系统,高等教育产业化也不能根本地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最后指出,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比较研究西南石油学院李晓群通过对美、英、日、俄、中五国高教评估的对比分析,旨在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两方面阐明评估的地位、作用、实效及其发展趋势,进而明确在跨世纪新形势下我国开展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意义、特点、模式及借鉴价值,加...  相似文献   

10.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落脚点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满足广大家长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 ,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真正落实“三个代表”。 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医治结构性失业的良方。工业化时代的大量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 ,造成知识和技能跟不上这一调整的人下岗失业 ,而不少新增职位却因无合适人选而虚设以待。解决的方法就是敞开高等教育大门 ,提高教育和培训的水…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张的总体背景下,如何保障高校教育质量、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学界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英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评估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英国高等教育科研评估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评估环节和影响等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并从中获得一定启示,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评估体系的构建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高水平大学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解决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脱节的问题,必须着力于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互动的体制和机制。衡量一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搞得好不好,既要看其有多少科技成果实现了向工业界的转移,实现了产业化,又要看其有多少最新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进了教材,进了课堂,实现了知识化。  相似文献   

13.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速扩大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机构正在从以往的“知识的共同体”逐步转化为“知识的经营体”。从市场的观点出发,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两者之间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交换关系,而其间各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则是连接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之间的媒介物。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学质量以及高校教育服务与社会需求的顺应性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本研究通过2006年实施的学生教学评估问卷调查,对当前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结构体系以及学生教学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对代表性文本的解读,指出由伯顿·克拉克开创的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多学科方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多学科方法是不同的,进而归纳出其基本内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澄清.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均衡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均衡尽管为社会所关注和人们所议论,但较少进入研究者的视域。研究者的顾虑在高等教育要不要均衡。事实上,在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里,高等教育均衡不仅是社会理想的承载,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解读高等教育均衡,经济应该说是一个较好的切入视角;但此种分析首先要追寻的是高等教育均衡经济分析的逻辑基础。循此基础,才可能求解到种种高等教育失衡现象的经济应答。当然,分析最后应该指向高等教育均衡的经济路径设计。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高教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于 2 0 0 3年 1 1月 2 9日至 1 2月 1日在中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世纪大学的创新”这一主题 ,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1 高等教育研究与大学的创新的关系 ;2 高校领导者在大学创新中的责任 ;3 大学创新是创建一流大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禀承的理念在于高等教育服务的“大众”性,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字的变化。今天的高等教育应该是为各个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人服务,应该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为之提供有用之才。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上述目的的实现需要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当前,中国这个保障机制就是要建立有效的解决贫困生就学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过度教育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人才供需之间出现失调,导致了过度教育现象的产生。过度教育作为教育经济学领域中的一种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其产生原因就抓住了本质。于是,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过度教育产生的经济学因素并提出相关的修正策略。  相似文献   

19.
院校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向.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致力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对实践性问题关注不足,引发了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中诸多实然与应然的矛盾.院校研究遵循行动研究的范式,对于形成新的管理科学和管理模式,深化高等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与普通学科式教育的教育的比较,提出必须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传统的考试考核模式进行改革,并在对前期办高职工作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