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河道中心线和纵坡设计是河道整治规划设计的关键.结合岚漪河河道的工程地质和地形条件,确定河道中心线河道纵坡,选取了5个计算断面确定洪峰流量,并利用明渠槽恒定均匀流公式计算河道水深和河道宽度,为岚漪河河道整治顺利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赵崇祎 《山西水利》2010,26(4):34-35,49
阐述了生态河道的内涵,建设生态河道的目标、特征和基本要求,论述了建设生态河道的必要性,提出建设生态河道的措施,即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加大河道综合治理,促进河道建设投入多元化,加大推广生态河道建设技术应用等。  相似文献   

3.
传统河道护岸很少考虑河道与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统一,治理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河道环境模式化;河道生态护岸能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打造绿色河道的实际需要;河道生态护岸要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对常水位以下、水位变动区、水位变动区以上岸坡采取不同的生态护岸措施。  相似文献   

4.
传统河道护岸很少考虑河道与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统一,治理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河道环境模式化;河道生态护岸能恢复河道基本功能、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是打造绿色河道的实际需要;河道生态护岸要根据河道的具体情况对常水位以下、水位变动区、水位变动区以上岸坡采取不同的生态护岸措施.  相似文献   

5.
从城市生态河道的内涵出发,阐述人类活动对城市河道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济南市河道存在的水体系布局混乱、河道生态变差、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水体季节性短期等问题,论述河道平面形态设计、河道断面设计、河道护岸设计、植物配置设计等河道生态化治理的方法,为今后的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滕兆国 《中国水利》2013,(Z1):17-19
结合在北京市朝阳区河道治理工作中的实践,对朝阳区改善河道水质、改变河道环境、恢复河道生态等多个涉及河道生态修复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已经实施的工程,列举了实施工程案例,展现了朝阳区在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中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结合近年的工作,对河道治理、河道生态修复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了在河道治理、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河道水质的问题、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误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述,尝试性地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为今后朝阳区河道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河道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消除洪水隐患、保证河道周围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还会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但一些河道在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河道治理效果得不到有效体现。因此,要重视河道治理的管理,加强河道治理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以保证河道治理效果。文章分析了河道治理的重要意义,针对河道治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河道治理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河道治理目前已经从城市河道、大江大河治理进入农村河道和中小河道治理。针对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国内外河道治理的经验,分析我国河道治理所处的阶段,设定污染控制的情景模式,明确我国农村河道的概念、治理目标,并讨论治理目标的层级规律、水质改善的途径、河道治理过渡性方式等问题,提出了"亲自然河道"的治理模式,以期为我国农村河道治理提供理论、思路、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强言 《四川水利》2007,28(1):18-23
同志们: 河道采砂管理是河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水利厅党组决定召开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会议,这是我们河道管理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全省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首次专题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之所以选择在广元召开,是因为广元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河道管理特别是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广元市河道采砂管理有很好的成绩和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0.
俎晓东 《中华建设》2014,(2):100-101
正随着各地经济的长足发展,基础水利建设速度加快、流域综合治理、区间河道景观美化、城区河段硬化蓄水成为时下河道治理的主流思想。在此思想主导下,各级政府在河道治理工程中更多地强调河道的近期景观效益,而忽视了河道原有的天然功能。为更好地矫正河道治理中的认识误区,提出了生态河道治理的概念。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  相似文献   

11.
河道管理关系到河道的生态平衡,关系到周边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引起各方不断的重视。积极开展河道管理,做好工厂的废水排放、清洁河道垃圾、保护河道等重要工作,从而改善河道的水质情况,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实现河道治理的经济效益。以保护河道的生态平衡为前提,进行有效的河道管理,加强河道的生态建设,实现河道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以西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原农田排水河道逐步向行洪排水河道转变,且排水量逐年增加,大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不但增加了河道行洪负担,也加剧了河道水环境的恶化。近年按规划对河道进行治理,河道两岸铺设截污管线,不但使河道行洪能力达标,解决了污水直排问题,而且使河西地区河道的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一、河西地区河道整治概况丰台区永定河以西地区共有九  相似文献   

13.
河道是洪水下泄的通道,又是社会发展用水的来源,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关系河道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大局。文章针对目前滑县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了如何加强河道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14.
依法加强采砂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俊东 《中国水利》2006,(22):26-28
河道采砂管理是河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河道防洪安全和社会稳定。《陕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道采砂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采砂工作负总责,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拳行政区域内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陕西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完善河道采砂管理各项制度,严格河道采砂许可审批,加强河道采砂的现场管理,做好日常检查监督,做到各项管理制度到位、执法和监管措施到位,河道采砂管理工作做到了依法、科学、有序。  相似文献   

15.
排污河道污染特征模拟分析对防治河道污染与合理开发排污河道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方法存在河道污染特征模拟能耗高的问题,提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排污河道污染特征模拟分析,筛选排污河道污染评价指标,建立污染特征模型,根据排污河道水质指标来分析排污河道上下游浓度之间的关系,获取排污河道水质变化趋势的评价标准,分析排污河道污染特征评价因子的重要程度,得到污染特征的综合评价集,计算加权因子并分析排污河道污染特征的模拟变化趋势,以及排污河道污染特征的模拟能耗,最终实现排污河道污染特征的模拟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在进行排污河道污染特征模拟分析的过程中,模拟能耗在6J以下,产生了较低的模拟能耗;排污河道污染特征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拟合度最高为90%,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江苏农村河道治理现状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质改善、工程措施、河道功能、污染排放和长效管护制度等方面,对江苏省2006—2014年进行河道治理的22条农村中小型河道展开调查,分析江苏省农村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宜江苏省农村河道治理的措施:维持农村河道原有形状和堤岸土质;河道岸坡尽可能使用木桩或原有黏性土壤基质;倡导"以河养河"的创新长效管护制度,降低河道管护成本;实行河道资源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河道管护的积极性;发挥资源整合机制的能动性,整合农村河道治理的各项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为落实河道管理保护新要求,针对江苏水系格局、河道功能及行政区划调整情况,通过调整骨干河道名录,完善骨干河道分类体系,复核骨干河道基本属性,对2010年省政府批复的《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进行了修订,为加强全省河道的治理、管理与保护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保生  马吉明  张仁  府仁寿 《水利学报》2003,34(12):0012-0020
研究了修建水库及河道整治对黄河下游白鹤镇至高村游荡性河道河势演变的影响,探讨了游荡性河道向弯曲性河道转化的可能性。认为经过水库调节后,进入下游的来沙量减少,洪峰削平及中水持续时间加长,有利于游荡性河道游荡程度的降低及向弯曲方向的发展;河道整治工程对于减小河道的摆动强度,稳定流路,促使河道由游荡向弯曲方向发展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有利水沙条件下,若能利用现有的河道整治工程,并补充必要的河道整治措施,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逐步转化为象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那样的限制性弯曲河道。  相似文献   

19.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关系河道防洪安全和经济发展大局。针对目前河南省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了如何加强河道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确保河道防洪安全。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要切实加强河道防洪能力建设,就要在不断完善河道防洪工程体系的同时,进一步理顺河道管理体制,提高河道管理水平,加强河道管护投入,逐步扭转重建设、轻管理的现状,从而才能使河道防洪综合能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