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体外模拟胃液条件下,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番荔枝籽水提液对NO2-的清除效果。以NO2-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在考察番荔枝籽水提液的浸提时间、水浴时间和提取温度对NO2-的清除能力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对NO2-清除作用的最佳番荔枝籽水提液提取条件。结果表明,番荔枝籽水提液清除NO2-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g∶mL),浸提时间61min,水浴时间32min,提取温度81℃,在该条件下,番荔枝籽水提液对NO2-的清除率可达(32.39±0.16)%。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对桑白皮水提液净化除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克服传统中药提取工艺醇沉法中有效成分损失率高的缺点,采用絮凝工艺对中药水提液进行除杂。本实验采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对桑白皮水提液进行净化除杂,以水提液的澄清度和黄酮损失率为衡量指标,判断不同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确定了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浓度为0.747g·L-1,操作温度为40℃,体系pH值为4.9。并将其与醇沉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絮凝法能够选择性地去除杂质颗粒,提高水提液的澄清度,同时有效成分损失率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壳聚糖法对赤芍水提液进行了絮凝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芍药苷含量为指标,确定壳聚糖最佳絮凝工艺条件为:赤芍水提液浓度1∶10(g∶mL)、药液pH值5.0、壳聚糖加入量1.0 mL·g-1、絮凝水浴温度50℃、絮凝时间4 h,在此条件下,芍药苷的含量达到3.47 mg·mL-1.采用该方法精制赤芍水提液,芍药苷含量较高,且成本低,生产周期短.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对桑叶水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为指标,对壳聚糖加入量、桑叶水提液质量体积比、药液pH值及水浴温度进行考察,确定壳聚糖对桑叶水提液的最佳絮凝工艺条件为:桑叶水提液质量体积比1∶10(g∶mL)、壳聚糖加入量1.2 mL.g-1、药液pH值6.0、水浴温度35℃、絮凝时间3 h。在此条件下,所得总黄酮和总多糖平均含量分别提高至27.46 mg.mL-1、51.15 mg.mL-1。该方法成本低、生产周期短。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对银杏叶水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对银杏叶水提液进行絮凝提取,其目的是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药液的澄清度和药液质量。实验利用光的吸收和散射定律,以絮凝率和总黄酮损失率为衡量指标,判断不同影响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将其与醇沉工艺的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先判断出有利于絮凝的趋势,之后又利用正交实验确定了絮凝的最佳工艺条件:絮凝剂质量浓度1.071 g/L,絮凝温度40℃,体系pH值4.9。并且得出壳聚糖对银杏叶水提液的絮凝工艺效果明显优于醇沉法。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无机陶瓷膜精制甘草水提液膜分离过程的影响。以甘草水提液为实验体系,采取调节pH值、絮凝、离心和粗滤作为预处理方法,考察0.2μm Al2O3无机陶瓷膜微滤经预处理后的甘草水提液时的膜通量、膜污染度、膜阻力分布、指标性成分甘草酸的保留率。表明pH7时膜稳定通量较大;粗滤、离心和调节pH7时甘草酸的保留率较高,壳聚糖絮凝时甘草酸的保留率最低。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对甘草的膜精制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高速离心和调节pH值是甘草水提液膜分离工艺中较好的两种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介绍尿素冷凝液对锅炉水造成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提出判断水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污水处理厂污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目前大部分没有进行很好地开发利用。本文利用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经氢氧化钙水解后的蛋白液对平菇进行基施和喷施试验,测试其对平菇的菌丝生长、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水解蛋白液能促进平菇菌丝的生长,可提前5~6天出菇;当基施施用量为100 m L/袋时,平菇的生物学效率达到109.3%,增产率可达到25.9%;喷施1000倍污泥水解蛋白液时,平菇的生物学效率达到105.6%,增产率可达到21.6%。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对中药甘草水提液的絮凝效果及沉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对甘草水提液进行絮凝除杂,考察pH值及絮凝剂投加量对药液絮凝率、z电位及沉降速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pH=6条件下,随絮凝剂投加量增加,z电位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絮凝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有效絮凝范围内,沉降速度随投加量增加而加快,最佳絮凝剂投加量为0.347 g/L,此时药液的澄清度最高,絮凝率可达93.58%,z电位为-2.94 mV,最大沉降速度为18 mm/min. 在絮凝剂投加量为0.347 g/L时,随pH值增高,z电位的绝对值先减小后增大,絮凝率先升高后降低,沉降速度加快,最佳pH值为5,此时药液的澄清度最高,絮凝率可达94.53%,z电位为-2.04 mV,最大沉降速度为15 mm/min. 实验体系的z电位越接近等电点越有利于中药水提液的絮凝. 对实验数据回归建立了沉降速度模型,并利用颗粒沉降理论分析了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以含有磺酸盐基团的聚酯二元醇和异佛二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主要原料,用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单体制备了一组不同组成的聚氨酯分散液,经测定粒径和力学性能,研究了磺酸盐基团含量对分散液及其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软段中磺酸盐基团含量对分散液胶膜的热力学性能和胶粘剂的初粘强度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3种不同方法,分别以乙醇、丙酮、水作为提取溶剂对黄连小檗碱进行提取.以盐酸小檗碱作为对照,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各种溶剂及方法提取液中黄连小檗碱的提取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回流提取法,提取溶剂为乙醇,黄连小檗碱的提取率达到81%以上,标准偏差为0.0005,相对标准偏差为0.06%  相似文献   

12.
山楂提取物的体外和体内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ABTS清除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自由基、FRAP(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测定法)和DPPH(清除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三种体外模型筛选山楂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用高脂高糖乳剂建立了小鼠髙脂质模型,考察了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效果。山楂提取物体外ABTS、FRAP和DPPH法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显示,SC>SD>SB>SE>SA,SC在体内可以明显升高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P<0.05)和降低MDA(丙二醛)水平(P<0.001)。研究结果表明,SC体外筛选抗氧化效果最好,与体内作用一致,SC体外抗氧化和体内抗脂质过氧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李维新  董爱文 《精细化工》2019,36(9):1833-1839
以红花龙胆全草为原料,采用超微粉碎和微波控温辅助双水相法提取了其中的环烯醚萜苷类。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考察了所得环烯醚萜苷类的总抗氧化作用及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的能力。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在30.0 g〔无水乙醇7.8 g(质量分数26%),磷酸氢二钾(K2HPO4)3.0 g (质量分数10%)〕乙醇/K2HPO4双水相体系中,红花龙胆干粉粒度为400目,微波温度(70±1)℃,微波时间110 s,红花龙胆干粉加入量3.5 g,得率为5.48%,相比传统提取工艺热回流得率(3.61%)显著提高。此法能抑制试材内源性水解酶活性且中和植酸(红花龙胆中的酸性物质)来降低溶出环烯醚萜苷类发生聚合反应的几率,有效解决了红花龙胆中环烯醚萜苷类需富集才能检测到的问题;总环烯醚萜苷类的抗氧化能力在0.2~0.6 g/L内强于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对DPPH·的清除能力在0.2~1.0 g/L内强于BHT。  相似文献   

14.
刘平怀  张森  汪春牛  陈德力 《精细化工》2013,(3):281-284,287
为研究琼榄的药用活性成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琼榄资源,对琼榄根、茎、叶的5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分别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法和滤纸片扩散法进行抗氧化及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琼榄叶的乙酸乙酯提取物(L-EtOAc)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最小,为154.1 mg/L,是15组提取样品中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的部位。琼榄根、茎、叶的15组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且以琼榄叶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对5种供试菌的抑菌作用均较强,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和阳性对照品头孢他啶的抑菌作用接近。因此,琼榄叶部位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最强,且活性物质在乙酸乙酯部位,L-EtOAc为有效提取部位。  相似文献   

15.
采用Folch液超声提取细雕刻肋海胆性腺中脂肪酸类脂,经氢氧化钾皂化、甲醇-三氟化硼法甲酯化后,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技术进行了成分分离分析,配合以线性程序升温等当碳长度值结合标准品对照的方法,对样品中的脂肪酸甲酯定性,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并且将脂肪酸甲酯的相对质量分数近似认定为脂肪酸的相对质量分数。鉴定了34种脂肪酸,占峰面积的92.5%。样品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超过60%,脂肪酸主要成分(质量分数)为:十六碳酸(13.72%),(Z,Z,Z,Z,Z)-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12.77%)、(Z,Z,Z,Z,Z,Z)-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10.63%)、E-6-十八碳烯酸(9.45%)、硬脂酸(7.98%)、Z-11-十八碳烯酸(6.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