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脉冲多弧离子源镀膜过程控制的电子监控装置.用该装置定量检测脉冲多弧离子源的引弧效率,克服了因停弧带来的膜厚误差的缺点.本文主要叙述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及有关电路.  相似文献   

2.
该文报道了TEACO2激光器全反镜镀金膜的损伤与膜层厚度、膜层结构及其缺陷的关系,并分析了脉冲放电TEACO2激光器对镀膜的损伤机理。  相似文献   

3.
PWM控制节能式电火花线切割脉冲电源主电路是一个电流闭环控制系统,放电电流的动态特性是影响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性能的重要因素。在分析PWM控制节能式脉冲电源的放电电流闭环控制子电路的基础上,利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脉冲电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通过对脉冲电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析,对脉冲电源电流采样电路补偿网络进行了优化设计,从而改善了脉冲电源放电电流的动态特性,满足了设计需要。  相似文献   

4.
研究讨论了在脉冲工作方式下,碳等离子体源的发射特性,根据离子束流分布和膜层厚度测试结果,分析了影响脉冲碳等离子体源发射特性的因素.给出了改善脉冲碳等离子体源发射特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脉冲多弧离子源所镀膜层均匀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决脉冲多弧离子源镀制膜层的均匀性问题,文中首先分析了不同阴极尺寸、不同辅助阳极尺寸、不同引弧方法以及不同基片距阴极的距离引起所镀膜层透过率曲线的改变,进而讨论了脉冲多弧离子源电极几何尺寸对膜厚均匀性的影响.采用在基片下加一个圆筒形负电位电极实现了脉冲多弧离子源镀膜的均匀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直径70mm范围内透过率相对误差为±6.7%,小于所要求的±10%.  相似文献   

6.
脉冲多弧离子镀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介绍一种新型镀膜方法的工作原理及相关参数,介绍了采用这种新型镀膜方法镀制的类金刚石膜层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在大气下脉冲放电产生毫米量级等离子体柱的裴置,采用延时光谱法,用3.5kHz直流脉冲电源在气液界面放电,产生等离子体,对其进行了时间分辨光谱研究.根据大气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的光谱图,测量和计算了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并考察了其随放电峰值电压和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子温度随电压的升高而增加,随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8.
为实时在线测量电力线的线径,设计了3种基于光栅位移传感器的脉冲计数电路,其控制核心分别采用8051系列芯片STC12C5A60S2,FPGA芯片EP1C3和16位定点DSP芯片TMS320F2407,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案下的控制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FPGA的脉冲计数方法和基于DSP的脉冲计数方法的外围电路简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开发成本较高,基于FPGA的脉冲计数方法侧重于硬件设计,需要掌握VHDL语言;基于DSP的脉冲计数方法需要掌握DSP芯片复杂的内部结构及开发流程,注重于算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数字电路中,经常需要对脉冲信号进行展宽或者压缩,以便后续处理.传统的方法是采用分立元件搭建的单稳态电路实现,针对这种电路的精度和稳定性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不适合在高精度和复杂环境下使用的状况,通过对用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实现单稳态脉冲展宽电路的功能进行研究,设计出三种基于FPGA的单稳态脉冲展宽电路,并进行了电路的仿真和测试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时钟计数方法实现的单稳态脉冲展宽电路不仅能有效、方便地对输入脉冲进行展宽和压缩,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电路的可靠性和脉冲处理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控制系统中,所处理的信号是连续时间信号经采样后所得到的脉冲序列,在进行理论分析时,常用δ函数序列替代脉冲序列,对这种替代所产生的误差大小、误差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替代精度和采样脉冲宽度之间进行中考虑等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给出误差公式和电路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光学薄膜的表面粗糙度是影响薄膜光学特性的重要因素,薄膜表面产生的散射损耗将影响薄膜的光学质量.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Unbalance Magnetron Sputtering,UBMS)和脉冲真空电弧沉积(Pulsed Vacuum Arc Deposition,PVAD)制备类金刚石薄膜(DiamondLike Carbon,DLC),利用泰勒霍普森表面轮廓仪,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不同薄膜厚度下所沉积的DLC薄膜表面粗糙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种沉积技术下,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其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真空度和脉冲频率对表面粗糙度有显著影响.真空度在0.4~0.8 Pa范围变化时,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变化范围为0.888 6~1.610 4 nm,脉冲频率在1~5Hz范围变化时,表面均方根粗糙度变化范围为1.040 7~1.545 8 nm.  相似文献   

12.
薄膜厚度的均匀性是影响沉积方法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脉冲电弧离子镀技术在硅基片上沉积类金刚石薄膜,并用轮廓仪对薄膜的厚度进行测量,研究了不同参数对薄膜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源阴极和基片的距离、主回路工作电压以及沉积频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薄均匀性,文章还就不同类型离子源对薄膜均匀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用铁氰化钾贴纸法研究了PCVD(Plasma CVD)TiN膜中针孔率与沉积温度、样品表面粗糙度和膜厚度的关系。发现TiN膜薄时,针孔率高,针孔直径多数在1~3μm;TiN膜厚时,针孔急剧减少,针孔直径均在3.5~6μm,表明小直径的针孔在TiN生长中逐渐消失。TiN膜厚达到8~10μm时,仍有针孔存在。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形成针孔的主要原因是表面存在杂质(或污物)和孔洞缺陷。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光子计数成像系统中感应电荷层Ge薄膜的制备工艺,改善光子计数成像系统的成像稳定性,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法在熔石英衬底上制备了Ge薄膜,分析了工作气体Ar气通入量对Ge薄膜沉积速率的影响,利用表面轮廓仪及四探针表面电阻仪对样品分别进行了表面粗糙度及电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随着Ar气通入量的增加,Ge薄膜沉积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Ar气通入量为15sccm时,Ge薄膜的沉积速率出现极大值;Ge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及薄膜电阻率均随着Ar气通入量的升高而增大;薄膜越厚,其电阻受氧化影响越小,电学性能越稳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散聚合反应体系,原位沉积制备聚苯胺/聚酰亚胺/聚苯胺(PANI/PI/PANI)导电复合膜。根据四探针法测量薄片电导率时对厚度的修正理论,推导出厚度在数字式四探针测量仪厚度修正范围之外的聚苯胺膜电导率测试值的"厚度修正"方法。为验证该厚度修正方法的准确性,将所制备的同等电化学性质的聚苯胺颗粒进行压片,制备出厚度在现有测量仪厚度修正范围之内的聚苯胺薄片,并用四探针法测其电导率。对比2种方法所测的聚苯胺电导率,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得的电导率数量级一致,说明该厚度修正方法是相对准确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反溅,发展了粉末溅射工艺;指出了粉末溅射对研制稳定的薄膜气敏元件的重要性;给出了粉末掺杂比与薄膜掺杂比关系的实验结果;给出了SnO2(100~x)/CeO2(x)最佳灵敏度的掺杂x%的范围;给出了灵敏度随膜厚变化的特征,以及一些薄膜的最佳膜厚lx的数值;给出了响应时间随膜厚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先采用电泳沉积工艺在Ni基体上均匀沉积Fe2O3膜,然后采用电镀技术在Fe2O3膜中沉积金属Ni,得到含Fe2O3质量分数较高的Ni-Fe2O3复合镀层。分析了沉积电压对电泳沉积Fe2O3膜厚度的影响,研究了镀层的高温氧化性能,并对其氧化机理进行了探讨。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镀层的截面形貌、成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阴阳两极之间的电场强度或调整两极之间的距离,电泳沉积Fe2O3的厚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过一定温度热处理后,电泳沉积层中的有机物去除干净;使用电泳一电沉积法制备的Ni-Fe2O3镀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界面紧密、完整;复合沉积层在1000℃高温条件下氧化后可以得到镍铁尖晶石结构的物质。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沉积法在银一三乙醇胺(TEA)溶液中制备了AgOx薄膜并研究了薄膜的紫外可见光透过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沉积温度越低、沉积时间越短薄膜的厚度越小.AgOx薄膜成份是由Ag、Ag2O和AgO组成的混合相,且薄膜中AgO含量随着第二次TEA与第一次TEA添加量的比值变化而变化.AgO含量越高、薄膜厚度越小,薄膜在紫外、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越大.薄膜在300 nm左右出现紫外透过峰,且随着AgO含量增加,峰强度增加,峰位置发生红移;在980 nm附近出现明显的透过峰,峰强随AsO含量增加而增大,最大透过率达到70%.  相似文献   

19.
以乙炔(C2H2)为碳源,铜溶胶和硫化铜为催化剂前躯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玻璃基板上生长纳米碳纤维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产物的形貌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350℃时,制备出了纤维直径为100~200nm,厚度为3~20μm的均匀的纳米碳纤维薄膜;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或者反应时间的延长,纳米碳纤维薄膜的膜厚增厚。  相似文献   

20.
提出一种基于反射光谱分析的非在位膜厚控制技术,首先利用椭圆偏振光谱仪确定波长300~1 700 nm范围内的薄膜折射率,由此确定对应于特定波长(如1 550 nm)的最佳抗反射(AR)镀膜沉积条件。然后计算最佳AR镀膜厚度所对应的反射谱,得到相应的CIE标准色谱坐标。通过对比实测镀膜颜色和计算得到的最佳颜色,可以实现小尺寸器件端面上AR镀膜厚度的优化控制。利用这一方法,由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制备的SiNx单层AR镀膜,获得了4.4×10-4的反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